作者: 何炳棣 著 / 徐泓 译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9 定价: 120.00 千字数:550 千字 总页数:502 页 装帧: 精装 丛书: 何炳棣著作集 ISBN: 9787101140293 《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及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校长及明代研究会理事长。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已发表明清盐政与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明初国内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相关学术论著八十馀种、学术评论三十馀篇。 前言 第二版自序 第一版自序 译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 基本反论 第二节 社会阶层 第三节 教育与财富同为决定社会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会身分制度的流动性 第一节 法理上缺乏对社会流动的有效阻碍 第二节 明代特殊身分进士的统计 第三节 社会文学所见身分制度的流动性 第四节 社会为儒家意识形态渗透
第三章 向上流动:进入仕途 第一节 史料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动 第一节 抽样的家谱记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 第四节 有限度的荫叙 第五节 财富的减少 第六节 家庭制度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一节 科举与官学 第二节 社学与私立书院 第三节 帮助应试举子的各种小区援助机制 第四节 宗族制度 第五节 刻书业 第六节 战争与社会动乱 第七节 人口与经济因素
第六章 科举的成功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 各省的人口 第二节 以省分区分的科举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节 社会流动率的地域差异 第四节 科甲鼎盛的地区
第七章 概括与结论
附录 社会流动的案例选 引用书目 译者注与按语引用书目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