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府工作时我参与了杭州历史博物馆建设和重建万松书院。这两个项目是在和市园文局领导和有关同志考察景点时提出来的,项目虽然不大,投资也不多,但建成后群众反响和社会效果都不错,也算是为杭州历史文化传承做了点工作。现在回忆起当年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还觉得很有意义。 杭州历史博物馆建设 1999 年元旦假期我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元旦那天我和叶市长及市园文局、市政府有关部门十几位领导现场踏看多处地方,最后选定江洋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湖第三次疏浚淤泥填埋场地。2 日上午我和时任市园文局局长刘卫等人考察了市区几处古建筑和吴山一期保护工程、城隍阁建设工地,在考察现场我们讨论了修复胡雪岩故居并决定马上搬迁内部居民和工厂。2 日下午刘卫等人陪我去考察市园文局文物仓库。
杭州博物馆 当时,市园文局文物仓库在虎跑路小天竺市园文局钱江管理处边上,专门建了一幢库房,进去后我看到有不少人正在把南宋官窑发掘出来的碎片试着拼成器具,这是件细活,要从几千甚至上万片考古出土碎片中找到相连的那片可不容易,拼成一个完整的官窑器具更是难上加难。我问刘卫怎么会有这么多碎片出土,他告诉我,官窑烧制出来的成品,只有皇宫内才能使用,产品出来后由监制的修内司官员挑选那些优质品送进宫内,其余都必须现场敲碎填埋起来,宫内的那件就成了孤品,显示皇家用品的高贵独尊。据说世上现存南宋官窑成品已很少,用考古发掘碎片拼成的也成了珍品,这些官窑碎片是在老虎洞窑(考古专家认为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修内司窑)考古时发掘出来的。我仔细观看了几件完整的和拼成的南宋官窑成品,好像有粉青和月白两种颜色,造型流畅,表面有冰裂纹,看上去确实珍贵,据介绍这是八九百年前我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南宋官窑博物馆郊坛下遗址我曾陪客人去参观过,老虎洞官窑遗址考古现场我也去过,但用碎片拼成成品还第一次见到,觉得非常不容易。 一楼库房内还有各个朝代出土的陶器、瓷器等,据说都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刘卫陪我上楼看收藏的古画、条幅、扇面以及一些近代书画家的作品等,有些书画挂在墙上,大部分藏品都放在一只只大柜子中,市考古所书画鉴定专家洪丽娅女士拿出几幅明清时期的藏品向我介绍,都是当时名家的作品,我虽然不懂书画,但听了介绍觉得这些藏品都很珍贵。仓库里还收藏着青铜编钟、青铜器、玉器等等很多其他文物。最让我惊奇的是一只像现在玻璃杯似的圆柱型水晶杯,竟然是半山战国时期墓中的出土文物,是件国宝级文物,距今已 2000 多年。这只水晶杯 1990 年出土于半山镇石塘村,有十五六厘米高,上口径有七八厘米,下底稍小,制作精致,杯体透明。水晶的硬度很高,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是用什么技术把整块水晶琢磨、抛光?又是用什么工具把杯芯取出来的呢?我好奇地问在场的文物专家,他们也回答不出来,真是不可思议。据说,这件宝物送到北京鉴定时,我国考古界泰斗都非常激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水晶器。 看了这些藏品后,我和刘卫说,这么多文物显示了杭州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藏在仓库中当然很安全,但也应该不定期地向人们展示才好,否则杭州市民和游客看不见这些珍贵文物,感受不到杭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可惜,我们应该有一处展览文物的地方。刘卫告诉我,这里仅仅是一部分,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文物库存,市园文局想建一个博物馆来展示这些文物和杭州的历史,市人代会和政协会上也有人呼吁,市里已经把“历史博物馆”列入了“九五”计划,但多年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资金也没落实。我就和刘卫说,昨天我们去吴山景区粮道山、管米山看拆迁情况时,那里有些地块,据我所知规划上这些地块属于文化设施用地,吴山本身就是一座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山,见证了杭州建城以来 2000 多年的历史,在吴山建这座杭州历史博物馆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还丰富了吴山文化和旅游内容,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件事促成。 当时,为了控制西湖风景区建设,对风景区内建设项目建立了由市园文局牵头,计委、建委、规划局、旅游局、国土局参加的联合审查制度,简称“二委四局”联席会议。我请刘卫抓紧召集西湖风景区建设“二委四局”联席会议,大家统一认识,把规划定点的事先解决,博物馆名称就叫“杭州历史博物馆”。 刘卫告诉我粮道山、管米山那一带民居拆迁按市政府分工由上城区负责,还要和上城区商量。我说,我们还是和昨天商量胡雪岩故居修复一样,那里的居民拆迁安置由市政府和上城区解决,建设“杭州历史博物馆”由市园文局负责,刘卫满口答应。 元旦假期后我请时任上城区副区长、吴山广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童新来市政府商量这件事,详细了解粮道山、管米山拆迁户的情况和那里的规划情况。 童新听说由市政府提供拆迁安置经费,而且建历史博物馆,很高兴,他当时正愁没钱拆迁和没好项目。他告诉我,粮道山、管米山这块地规划上明确是文化建设用地,在这里建杭州历史博物馆符合吴山地区规划要求。我当时就和他商量,粮道山、管米山八九十户居民拆迁安置由上城区负责,请他们尽快落实安置用房,如有困难市政府来帮助解决,拆迁安置经费咱们包干使用,市政府补助 1000 万元,七八月份交地,他一口答应。 事后我把和童新商量的情况电话告诉刘卫,请他们抓紧牵头开会把规划定点的事落实好并着手博物馆方案设计。我又和时任上城区委书记张鸣放联系,她表示支持,我们商定由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卢步东和童新具体协调这块地的拆迁事宜。建设历史博物馆已列入市“九五”计划,我把这些情况和叶副市长讨论并向王永明市长汇报时,他们十分赞同。 年初,正是安排 1999 年的城市建设计划以及地方财政和其他资金基建计划的时候,考虑到城建计划中作为园林文物建设已增加安排了胡雪岩故居的拆迁经费,因此我和市计委、市财政局的同志商量,历史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项目放在基建本子上,当年安排 1500 万元,提交市政府讨论决定。 市园文局抓得很紧,很快召开了二委四局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历史博物馆定点吴山景区粮道山、管米山区块,并开始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招投标。春节后在研究调整河坊街改造方案时,我约童新再次去粮道山、管米山现场察看,居民的动迁工作已全面展开。这年 8 月 19 日上午我和市计委的同志参加了在园文局召开的杭州历史博物馆方案会审,那时市园文局还在环城西路教场路西段(现在已变成绿地),参加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有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省建筑设计院、市园林院等单位,最后是浙大设计院的方案中标,领衔的是一位女设计师,据说她对博物馆设计有经验。我在会上要求中标单位对设计进一步修改,把江南民居的建筑元素融合进去,并和吴山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协调。 过了不久,刘卫告诉我方案修改好了,请我去看,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又去园文局看了效果图,觉得基本满意。这时,上城区也如期完成了拆迁交地工作,园文局抓紧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历史博物馆在当年年底就开工建设。 园文局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采取分阶段施工方式,并用桩基预算,其余部分公开费率形式招标,最后杭建公司中标。历史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我去检查过几次,进展比较顺利,2000 年底博物馆建筑已基本建成。园文局安排历史博物馆由市文保所负责布展和管理,并计划把文保所一部分办公场地也搬到博物馆。建筑基本完工后,刘卫请我去现场察看,他把文保所长高念华也一起请来,在现场踏看时高念华对建筑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是认为建筑物内部结构不适合博物馆布展,博物馆大门设计不够大气等等,提出要进行修改。我觉得高念华有些意见有一定道理,但刚建成的建筑就要大修大改不合适,我要刘卫和文保所尽快商量提出一个做适当修改的方案,并抓紧和设计单位联系,确实需要修改的地方尽块落实设计和施工。同时我和刘卫、高念华讲,请市园文局马上着手布展方案的设计,我要专门听一次汇报。 2001 年 3 月我去市文保所,当时市文保所在劳动路孔庙边上,刘卫和高念华汇报了下一步的内部装修和布展情况,我感觉总体还不错。我和刘卫、高念华说:当初我们决定建杭州历史博物馆时,就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精”的原则,在布展上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把杭州最珍贵的文物,按时代年序陈列出来,并要突出吴越、南宋两代,充分反映杭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我提出要采用一些现代的光电技术,把博物馆布置得更生动一些,吸引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来参观,并提出博物馆争取在国庆节对外开放。他们赞同我的意见,表示尽快完善方案。 这年 9 月初,博物馆布展基本就绪,刘卫请我去看一下,他们打算 10 月初正式开馆。博物馆前的广场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紧凑,进广场前一座树根造型的大型花岗岩雕塑墙,反映了杭州历史的悠久深远;改建后的古铜色的大门显得厚重和大气。走进大厅迎面看到的是大型汉白玉浮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显示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江、河、湖、海息息相关。汉白玉浮雕上方,云卷云舒,恢弘大气,厅内陈列的清代董诰《西湖十景图》将杭州四时之美和西湖十景,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整个博物馆当时分成十个展厅,展示了杭州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5000 多年的历史,几千件文物瑰宝和惟妙惟肖的光电模型展示了杭州几千年的绝代风华。一楼是原始社会至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展厅;二楼是两宋和元明清时期展厅以及临时展厅,还有百年老店阵列厅;三楼有书画厅和邮票厅等,博物馆对杭城在吴越国 70 多年的盛世和南宋 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做了突出的展示。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 1.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7000 平方米,建设经费除了 1999 年安排的 1500 万元以外,2000 年市政府继续在基建经费上安排了 1200 万元,共计 2700 多万元。博物馆除展厅外还建有恒温恒湿的库房,把原来存放在钱江管理处库房内的文物和书画作品等都移了过来,还建有小型学术报告厅,文史专家和历史文物爱好者可以在这里开展学术交流。在博物馆的东面建了一幢小办公楼,作为文保所和博物馆的办公场地,馆内古木参天、繁花似锦,整体环境十分幽静。一圈走下来,我十分高兴地对刘卫等人说,杭州总算有了一座展示自己历史的博物馆,你们做了件传承历史的好事,除了今天布展的文物以外,今后库房里珍藏的文物可以不定期搞些专题展,也可以邀请其他城市把优秀文物带到杭州来办展览,这既丰富了杭州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给市民和游客了解杭州悠久历史提供了一处情景相融的场地,十分有意义。 这年 10 月 8 日杭州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开放以后我去参观过几次,2008 年在编写《杭州的博物馆》一书时,还专门去拍过照片。十几年过去了,杭州的文博事业又有了较大发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建了西湖博物馆,以后又新建了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前些年市政府对历史博物馆又进行了扩建,据说建筑面积扩大到 1.3 万平方米,并改名为杭州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名称虽然消失了,但杭州博物馆主要陈列内容还是以历史文物为主,展出实物更多了,这里成了了解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全市人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写到这里也不禁让我想起吴山广场中另一座博物馆的建设。1999 年春节,财政部项部长来杭州过春节,时任省财政厅翁厅长建议在杭州建一座“中国财政博物馆”(后改为中国财税博物馆),而且要放在吴山,他给我打电话希望市政府支持并要我陪他们去选点。我向王永明市长汇报了这件事,考虑吴山广场需要增加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又是财政部项目,我们商量还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年初一上午我去大观山种猪试验场看望坚持工作的员工,下午慰问完城管监察队员后就陪部长、厅长在吴山走了一大圈,同行的还有市财政局、园文局和上城区吴山广场指挥部的领导等十几人。我们在吴山上看了好几处地方,甚至有人提出在三茅观遗址上建,我感觉在山上建对景区影响太大,不能答应他们。大家在药王庙休息了一会儿,我建议到广场周边去看看,结果选中了广场西边螺丝山脚的一块地,这块地就在城隍阁下面,有 20 亩左右山坡地,属于上城区吴山广场建设项目用地。我问了广场指挥部同志,这块地规划上是什么性质用地,他们说是文化设施用地,建博物馆也合适。年初三下午几位领导专门在金溪山庄开了个会,落实了建财税博物馆的具体事项,还成立了一个筹建领导小组,部长亲自担任组长,厅长担任副组长,我也挂名担任了个副组长。
杭州博物馆 过不久财政厅又提出现在这块地面积小了点,要再向上延伸到乌龙井附近。乌龙井是口唐代古井,文保单位,南宋时此处原来是内侍续氏园,吴山广场拆迁时,吴山管理处的同志专门带我去看过,井中还有水,此处已靠近粮道山路。 我征询了园文局和广场指挥部的意见,最后同意他们扩大了面积,这样财税博物馆占地近 30 亩。省厅又提出这些地的拆迁安置成本约 2000 万元要杭州市支出,考虑到处理好和财政部门的关系,这些要求我们都答应了。当时我和财政厅主要领导说,这块地虽然在广场用地上,但紧靠吴山景区,因此建筑高度和密度都必须严格控制。市财政局领导也是博物馆筹建组人员之一,我关照他们方案会审一定要把好关。2000 年 5 月中旬,我去市财政局看了财政博物馆的方案评审,觉得体量和密度大了一点,建议他们调整。这个博物馆 2001 年 6 月开工建设,我参加了开工典礼。2002 年我离开政府后,财政局的同志告诉我方案又调整了,最后建筑面积扩大到 1.2 万平方米。2003 年春天我陪外地客人去城隍阁,往下一看,正在建设的财税博物馆水泥屋顶大煞风景,于是打电话给时任市财政局陈局长,请她转告相关领导,要采取措施,减少对吴山景区的影响。这个博物馆直到 2004 年 11 月份才建成,我去参加了开馆典礼,走到吴山广场一看,明显感到这组建筑物体量太大,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对吴山景观有影响,而且里面还有些和博物馆无关的接待设施。虽然这是个部和省里的项目,我们插不上手,但当时没把好关,感到有点遗憾!财税博物馆建好后,不知什么原因很久未对外开放,直到建成快 10 年后才部分对外开放。
作者系原杭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八届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文章原名《杭州历史博物馆建设和重建万松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