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后来评定过一份“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这并非完整的胜战功劳簿,它着意表彰的是南宋早期对金作战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在这份钦定的战功名录中,有韩世忠的大仪镇之捷、吴玠的和尚原之捷、刘锜的顺昌之捷、虞允文的采石之捷等等。十三处战功中,由张俊主导的胜战,则有明州之捷和柘皋大捷。 张俊(右) 明州之捷是张俊领导的抗金战役,名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首。公元1129年,“苗刘之变”平息未久,赵构刚把杭州升为临安府,还来不及喘气安神,北面的金军就又一次掀起全面攻宋战争,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生擒赵构,彻底消灭赵宋政权。兀术(完颜宗弼)统帅的金军渡过淮河、长江,直奔临安府。此时,已经逃往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赵构,又仓惶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打算乘坐楼船亡命海上,躲避女真的铁骑。御前右军都统制张俊带军扈从,授以浙东制置使,赋予浙东沿海一路的统兵之权。张俊本想一起随驾逃海,但当时海舟数量有限,高宗要他留在明州抵挡金军。为了劝抚张俊,高宗特亲赐御札,说:“惟卿忠勇,事朕累年。朕非卿,则倡义谁先;卿非朕,则前功俱废。卿宜戮力,共扞敌兵,一战成功,当封王爵。”高宗在情急之下说出的 这番话,倒是非常直白:我们君臣二人,犹如藤树相依,你张俊是最先追随我的功臣元勋,一旦我皇位不保,你就前功尽弃,失去依傍,唯有保住我赵构,你才能封王加爵,睥睨群臣。张俊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背水一战。 张俊据险为阵,亲至军前做战前动员,并严明军纪,他说:“现在皇帝要航海避敌,危难之际正是军人用命之时。你们都当以死报国,奋勇鏖战者必有重赏,怯懦退缩者必严惩不贷。”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值旧历年的岁末,兀术的前锋部队袭杀至明州城下,张俊先让统制官刘宝带兵试探, 待摸清敌情后,再派出勇将杨沂中、田师中等人增援猛攻。南宋将士戮力死战,明州守臣刘洪道又率州兵从旁助攻,于是大破金兵,敌军伤亡数以千计。首战不利,金人一度想要诱降张俊,张俊拒绝投降,同时警诫宋军戒骄戒惰,采取坚壁清野、闭关自守的策略,防范金军再度来袭。金兵南征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明州城下遇挫,前锋将领不免恼羞成怒。两天之后,金人在后援未到的情况下,又贸然发起第二轮进攻。张俊与刘洪道坐镇明州城楼之上,调兵遣将,双方展开厮杀,死伤相当。金人显然还没有适应江南的作战环境,骑兵部队完全无法发挥快速机动的长处,有的陷于田间泥淖,有的坠入河道水里,损失惨重。张俊没有盲目冒进,而是鸣金收兵,见好就收。吃了两回败战,金人终于醒悟过来,明州不易轻取,张俊所部的战斗力亦不容小觑。由于害怕宋军偷袭,金人连夜后撤至余姚,在那里扎寨调整,同时派人去向兀术主力部队求援。 数日之后,金人经过调整,加上会合的援军,第三次攻打明州。南宋方面,赵构本想派遣御营司都统制辛企宗率兵千人前去策应,但当时宋军多忌惮金兵,没有人敢增援明州。张俊只好孤军奋战,在高桥一带与金军相遇,一日之内激战几个回合,给予对方迎头痛击。张俊虽 然屡战屡胜,但由于持续作战,南宋兵力消耗也很大, 加上担心金军主力来合围,于是为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张俊借口出海护驾,主动撤出了明州,追寻高宗去了。建炎四年(1130)正月十六日,明州沦陷,金人残酷地屠城清洗,以为报复。 张俊领导的明州阻击战,成功地拖住了金军,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半个多月时间,确保高宗从海上逃到台州,后来又浮海逃到温州,粉碎了金人要活捉赵构、消灭南宋的阴谋。所以,当高宗收到捷报,喜不自禁,亲笔赐诏褒奖,称赞张俊“贾勇先登,以身督战,大获胜捷。忠宜之节,俘馘之功,独高一时”。明州之战,不仅保障了赵构和宋廷的安全,而且连战连胜,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队的士气,沉重打击了金人的嚣张气焰。此后,宋将张公裕又率水军挫败了乘船来追的金人,使敌军被迫退返明州。建炎四年(1130)二月,兀术眼看形势不利,声称“搜山检海”已毕,令金兵从明州撤回临安,大肆掳掠焚烧后,便全军北归。在撤退途中,又被韩世忠截击于黄天荡40余日,兀术自己都差点被宋军活捉。从此,金人再也不敢轻易渡江深入。正因为这样,南宋时人对张俊的明州保卫战纷纷给予非常高的评价。《中兴圣政龟鉴》论曰: 明州之战,金自高桥攻西门,并兵并进,势亦极矣。张俊忠义实奋发于下令军中之时,始则清野闭关,以拒其来;终则开门迎敌,以挫其锐。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敌自入中国以来,未有一人敢婴其锋,至此而军势稍张矣。 由此可见,张俊领导的明州之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兴十三处战功”将它排在第一位,确非浪得虚名。 至于柘皋之捷,则发生在明州之捷的10年之后。与明州阻击战不同的是,柘皋之战,是一场真正大规模大兵团的决战,对宋金格局影响深远。公元1140年,刘锜、岳飞等南宋军队大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郾城大捷等一系列胜利,可惜赵构、秦桧等不许诸将乘胜北伐,只知道一味乞和。然而,金朝统治者却心有不甘,在公元1141年初再度集结近十万大军, 大举攻宋。这一次,金军避开岳飞及其岳家军的防区,选择主攻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淮西地区。金军快速占领了淮河边的寿春府(今安徽寿县),残杀守卫在那里的宋军千余人,沿岸搭桥,济渡主力部队。 当时,南宋方面负责淮西战区的主要是张俊部队,张俊时任淮西宣抚使,是淮西战区的最高军事首长。张俊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等地作大本营,统辖兵力最多时达到八万人。此番金军南侵之际,张俊刚被召至临安,面见高宗。高宗推荐张俊熟读《郭子仪传》,说:“唐代郭子仪手握重兵,而心尊朝廷。皇帝有诏,即刻听令,无丝毫犹豫,因此他才能保全功名富贵,泽被后世。如今爱卿手下的大军,其实都是朝廷的兵马。如果你能学习郭子仪,始终尊敬朝廷,那么也一定能像他那样,永享富贵,子孙昌盛。”领受高宗意味深长的一番面谕后,张俊便赶回建康。因为害怕金军危及长江防线,高宗还调遣原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的刘锜率军二万、宿卫临安的杨沂中统殿前司兵三万,紧急渡江北上,增援淮西。依宋廷本意,张俊和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判官刘锜这三支大军会师淮西战区,互为犄角,彼此不相节制,然而,在实际战斗过程中,各军进退多取决于资历老成的张俊。 柘皋之战示意图 张俊领导的柘皋之捷,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占领和州、柘皋会战和收复庐州。 第一阶段是占领和州。金军初渡淮河后,刘锜先率精兵过江,准备重兵把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地处江淮之间,属于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但当时庐州守臣陈规病逝,城内战备废弛,刘锜先抵庐州城下,绕城巡视一匝,认为城不足守,就撤至东关,依水据山,盘踞险要之地,以便牵制金军。于是,金军很快占领空城庐州,纵兵四处剽掠,但因为忌惮刘锜截断后路,却也不敢太逼近长江。与此同时,张俊以为和州(今安徽和县)是长江北岸的要冲,宋金双方“先得和州者胜”,遂以麾下勇将王德,率军从采石渡江,急取和州,张俊则提兵中流,两人誓约第二天会食和州城内。果然,王德顺利渡过长江,当天就收复了和州,金军退屯含山。张俊入城,与王德聚饮如约。随后,张俊就给高宗发去捷报,说:“臣已在和州竭力措置,决与敌战,必须取胜,可保无虞。”高宗大为嘉叹,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想当初狼狈逃亡海上,九死一生,如今世易时移, 赵构安坐在临安的朝廷上,面对文武百官,都不禁沾沾自喜起来。他说:“金军逼近长江,大家都心惊胆战,议论纷纭,却不知晓今日之势已与建炎时绝然不同。现在,韩世忠屯兵淮东,刘锜驻军淮西,岳飞扼守上流,张俊又从建康渡江前进。胡马若敢饮江南下,我大宋的军队必让他有来无回。因此,如今即便我们空虚镇江一路,诱惑金军渡江,料他们也不敢前来。”高宗的话虽然不免自夸,但十余年间,宋金形势已今非昔比,却也是实情。 第二阶段即最关键的柘皋大会战。张俊占领和州后,集结南宋各路大军,宋金双方数十万主力部队,就在江北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刘锜从东关出兵,至清溪邀击金人。张俊、杨沂中两军会师后,又联合并进,攻取含山县等地。金人一路败退,途中遭遇暴雨,行军缓慢,至柘皋镇(今安徽巢湖市西北)与刘锜的军队相遇,两军夹石梁河列阵相对。由于连日暴雨,石梁河水位高涨,金人遂断桥自固,在柘皋安营扎寨。柘皋地势平坦,金人自以为有利于骑兵驰驱,而刘锜所部步兵人马甚少,料想他不敢以卵击石,便放松了警惕。然而,石梁河通巢湖,其狭窄处不过两丈,刘锜命军士“曳薪叠木”搭起浮桥,“须臾而成”,就先派几队人马过桥,在对岸预为埋伏,接应渡河。与此同时,张俊、杨沂中所部也都赶至会合。次日,张俊命诸军“急击勿失”,当时他感染寒疾,部将想要他留在后方,但他仍亲涉河流,指挥全军抢滩登岸。宋金双方列阵决战,金军把十万铁骑分作两翼,夹道呼应而来,张俊的统制官王德看准金骑精锐集中于右翼,认为应该先破此军。于是,王德和田师中麾兵渡桥,猛攻敌军右翼。右翼金军遭此突袭,一时阵脚混乱,有金将披甲上阵,跃马指挥。王德见状,引弓发箭,金将中箭落马,宋军乘势鼓噪而进。 金人再次使出杀手锏,以最精锐的拐子马骑兵,从两侧来夹击。王德率部鏖战,杨沂中扬长避短,命宋军万名步兵手持长斧,列阵如墙,整齐向前,奋勇砍杀敌骑,终于大破拐子马。金军被迫退屯紫金山,王德再尾随追杀,捕获人马各数百。柘皋大会战,张俊带病指挥,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将士用命,无不以一当百,竟攻破十万金军,宋军大获全胜。此次大会战,宋军方面牺牲将官190余人,歼灭金骑无数,生擒金军万户长、千户长数百人,缴获牛马铠甲更是数以万计。 值得一提的是,张俊有一位宠妾叫张秾,本是钱塘妓女,却颇晓诗书,明事达理。柘皋大战前,张俊在前线写信给她,托付家事。没想到,张秾在回信中博引霍去病、赵云等历史名将相激,勉励大丈夫当报国尽忠,千万不要为区区家事所累。后来,张俊把张秾的这封家信进献给高宗,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亲下手谕,表彰张秾。众所周知,韩世忠的爱妾梁红玉,同样出身妓女,后来却成为南宋抗金女将。关于梁红玉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然,张俊乐于把一桩家庭私事大肆宣扬,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臣子的行为艺术,意在告诉皇帝完全不必担心自己带兵在外,张俊全家男女老少都甘心效忠王事。赵构曾面谕张俊要多读《郭子仪传》,这大概也算是张俊向皇帝反馈读书心得的一种巧妙方式。 第三阶段是收复庐州,柘皋之战进入尾声。金军十万精锐,却在柘皋遭遇大败,士气萎靡,根本无心恋战。张俊亲率大军追至庐州城下,金军弃城奔溃,张俊收复淮西重镇庐州。随后,刘锜、杨沂中亦率部入驻庐州。柘皋之战以宋军大胜,宣告结束。高宗赐诏褒扬张俊等人,充分肯定柘皋战果,认为“捷书累至,军声大振。盖自军兴以来,未有今日之盛”,并派出亲信宦官,到前线劳军犒赏。绍兴十一年(1141)三月,金军渡淮北归,张俊、刘锜、杨沂中等部也旋即班师。 南宋抗金图 柘皋之战是确立宋金实力转向均势格局的决定性大战,这一战让金朝统治者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大金不仅消灭不了南宋,就连“以战佐和”——用战争来讹诈和谈,都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在柘皋战争宣告结束后不久,宋金双方就坐在了谈判桌前,马上缔结了有名的“绍兴和议”。从此,南北两朝由武装对峙转为和平共处,直到张俊去世,两国之间再没有发生大战。赵构和他的南宋政权,经历十数年的风雨飘摇,总算稳定了下来。 文章原名《抗金卫国》,内容有所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