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杭城旧影
 
黄源与葛岭13号
来源:  作者:  日期:2015-07-25

葛岭13号,坐落在玛瑙寺后的葛岭山坡上。这是一处实用型的建筑,由一座平房和一座两层楼房相连组成,整个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黄源,1906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海盐。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追随鲁迅、茅盾先生,活跃于“左翼”文坛,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亲密战友。1955年春天,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的黄源,因工作变动从上海来杭州就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后来,这位鲁迅的高足就与西湖旁的葛岭13号结了缘。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黄源到浙江工作后,深感浙江文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是,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急需挖掘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文化。

1955年,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张骏祥来杭州。黄源陪同他去观看了由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昆剧《十五贯》。两位专家都认为这是一出好戏,演员的水平也高,如果内容再作些改造,使其成为既有艺术水平,又有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主题的艺术作品,就能较好地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

于是,黄源亲自挂帅组织成立了改编昆剧《十五贯》的领导小组,请来了周传瑛、王传淞、张娴等老演员,共同研究主题、分场、剧情、唱词等。经过20多天精心修改、排练后的《十五贯》,经省长沙文汉批准先赴上海演出。当时,正巧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上海,他观看后大加赞赏。后来,《十五贯》又赴北京演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人民日报》还专门发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文章。此后,《十五贯》还被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城乡放映;剧本也被翻译成6种外文,成为担负中外文化交流的优秀载体。

1957年的大年三十夜

黄源到杭州后,有段时间曾住在圣塘路152号别墅(蒋经国的两个子女曾经住过)。当时,浙江省军区司令刘亨云时常来黄源家拜访。黄源与刘亨云相识是在1943年。那时,刘亨云是新四军浙东纵队参谋长。黄源到浙东抗日根据地后,生活、住宿都是刘亨云安排的。战争年代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7年,黄源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去温州塘下邵宅村劳动。这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夜,他也未能回到杭州圣塘路152号的别墅内。这天晚上,黄源的夫人巴一熔为3个孩子包了荠菜水饺过节。没有想到吃后不久,全家人都急发肠胃炎,4个人都躺在床上呻吟……

突然,大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有人高喊:“老巴,我来看你们了,快开门!”巴一熔捂着肚子去开门,一看原来是刘亨云带着警卫员在门外。他们拎着大包、小包进了门。刘亨云握着巴一熔的手说:“不要难过,知道你们困难,我给你们送了一点鱼和肉,还有一只小猫,听说你们靠山的住房老鼠多,会吓小孩,孩子们听到猫叫声就不会哭了。”

获悉这一家人都得了肠胃炎,刘亨云又马上派警卫员去拿来了肠[SITESERVER_PAGE]

炎药。

1957年大年三十夜的那一幕场景,是黄源一家最难忘的!

名人聚会葛岭路13号

1960年,黄源头上的右派帽子被摘除了。他挑着一担书回到了杭州。这时,黄源一家已经从圣塘路152号搬迁到葛岭路13号(1958年搬迁的)。又黑又瘦的黄源一进门就说:“这个地方不错嘛,有山有水有树……”

1960年一直到2003年去世前,黄源一直都居住在葛岭路13号内。许多名人如巴金、萧军、丁玲、刘白羽、傅雷、楼适夷等都曾光顾葛岭路13号拜访黄源。

1966年早春,著名翻译家傅雷携夫人朱梅馥走进葛岭路13号。黄源与傅雷夫妇交谈不久,傅雷便提出要观看书架。看着看着,傅雷突然眼睛一亮,原来他看到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部40多册的英文《巴尔扎克全集》。傅雷早就想翻译这部名著,但是在当时却买不到原著,不料竟然在这里看到,他十分惊喜,说:“源兄,这部书你眼前用不用?”黄源说:“暂时只是欣赏,还没有打算动手,而且目前我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也想翻译一点试试。”傅雷说:“我也很喜欢这部作品,过去只零星译了几部。解放后一直想把全集都译出来,因为没有买到合适的原著。你如暂时不用,就把它借给我吧?”黄源说:“好,老友需要,你又是专家,就先借给你用吧。”说完,黄源就去拿来旧报纸,将书一本一本包好,装进一只纸板箱再捆好。

傅雷夫妇告别时,黄源小心翼翼地提着纸板箱到门口,仿佛是将自己的子女送出家门。傅雷回去后曾给黄源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感谢黄源将书借给他,并说已经开始阅读此书,为翻译作准备。但是,半年以后,居然传来这样的消息——傅雷夫妇双双自杀!

1982年5月,冯雪峰学术研究会在浙江义乌召开,各地知名学者纷纷与会参加。会后,有不少人来到杭州会友。曾经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丁玲走进了葛岭13号。黄源在与丁玲交谈时,只谈鲁迅、冯雪峰等人,回避胡也频等五烈士,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是,早年的挚爱在人们的心头是永远难忘的,黄源不愿去碰丁玲心中的伤疤重提胡也频。

后来,黄源陪同丁玲跨出葛岭13号大门,丁玲一直在四周东张西望,仿佛是在寻找着什么。黄源问丁玲:“大姐,你在看什么?”丁玲说:“我想起1927年在白色恐怖中,冯雪峰为我和胡也频在杭州玛瑙寺后面的小山坡上,找了几间平房住了几个月,让我们避开了敌人的追捕而专心写作,那几间平房在何处?”

原来,丁玲心中怀念着胡也频,她要寻找当年的岁月!黄源回答说:“我家南面就是玛瑙寺,可能我家就是你当年住的地方。不过,因为后来对这些平房重新修造过,所以,你就认不出来了。”[注一]两个人就这样说着往山下走去,丁玲还频频回头张望。

谭启龙察看葛岭13号

黄源与谭启龙也是相识在浙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黄源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第一次见到了谭启龙。谭在慈溪请黄源吃了一顿便饭。吃饭期间,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之一的谭启龙,向黄源介绍了浙东敌我形势,以及我军的战略、战斗等情况。谭启龙的睿智敏捷[SITESERVER_PAGE]

给黄源留下深刻印象。后来,黄源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担任地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行署文教处长、鲁迅学院院长等职。他的学识、工作方式、对事业的执著,也给谭启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0年至2000年间,谭启龙曾多次来杭州,并造访黄源家。有一次,谭启龙来到葛岭13号。细细察看后,他说:“环境很好,就是房子太破旧了。书不少,但是没有玻璃门,书就容易霉烂。”但是,谭启龙当时已经不在位上,不便说什么。后来,此事被曾经担任过谭启龙秘书的刘枫同志(当时是浙江省委副书记)获悉,在他的过问下,葛岭13号危房得以重建。谭启龙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黄源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事去找过谭。

2003年1月2日,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的黄源,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组织上给予的评价是:“他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的纪律,胸怀开阔,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关心群众。”

[注二]

     

     注一:玛瑙寺大殿后面的小山坡上的确有一排平房,而黄源住的葛岭13号离这排平房还有一定的距离。当时丁玲只是在黄源家附近察看,所以没能找到她当年与胡也频居住过的那一排平房。

    注二:参见《黄源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昨举行》2003年1月10日《浙江日报》第一版

 

相关内容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方回春堂 2024-12-23
云端档案丨大诸桥 2024-12-18
西湖别墅系列|恒庐 2024-12-04
云端档案丨张同泰药店 2024-12-02
梵天寺经幢 2024-11-2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