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宽书信集 作者: 杨宽 著 / 贾鹏涛 整理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定价: 48.00 本书辑录了杨宽从1940年-2003年间与数十位学者的一百余通往来书函,通信对象包括吕思勉、吕翼仁、童书业、蒋大沂、沈延国、胡就明、吴泽、御手洗胜、王孝廉、高木智见、马曜、胡道静、李绍崑、蒋维崧等人以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图书馆等机构。这些书信是从现有出版物、档案馆、私人收藏、先生友朋及上海图书馆藏杨宽先生手稿中辑录出来,是迄今为止杨宽书信的全面整理,其中许多书信是初次公开发表,读者通过这些信件可了解杨宽先生的学术交往,具有一定史料价值。附录五篇和学人相关的文章。 2 機器業與江南農村 作者: 侯嘉星 出版社: 政大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中國的農工業轉換(1920-1950) 出版年: 2019-9 页数: 354 定价: NT$400 自二十世紀初,江南城鎮現代化迅速,受到經濟發展、環境變遷等影響,農村的農業機器利用也隨之興盛,特別是表現在機器灌溉、農產加工業等方面;反映經濟發達以後,勞動價格的變化,機器利用成為部分農民節省支出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來自農村的機器需求,也促成都市工業部門新式機器製造工廠的興起,引進現代經營方式、積極拓展農村業務。這種過程最初是市場自由競爭,而後政府當局注意到農村基礎建設、農業現代化的機器利用,在農工並進的原則下與國家政策結合,戰前已出現端倪,戰時及戰後大型公營製造廠發揮重要作用,至1950年代以後全由國家政策主導,反而不再受到市場調節的影響。藉由農業機器利用的個案研究,可以看到近代江南地區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的互動關係,從而對近代經濟轉型有更深刻的認識。 侯嘉星,1982年出生於臺中,台湾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博士。曾任記者、高中歷史科教師等工作,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為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經濟史與環境史等相關領域,碩士論文《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研究》,獲國史館第二屆國史研究獎助,已於2011年出版;博士論文研究期間先後獲中研院博士培育獎、政大廖風德先生學術培育獎,並曾於THCI Core、CSSCI等海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目前研究主題是近代中國農業化學事業的發展,此外還繼續探討戰後臺灣高山經濟開發與環境利用,以及圍繞此二者相關聯的政治、社會及經濟活動等層層議題。 3 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作者: 曾瑞龙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11 定价: 59 本书是已故学者曾瑞龙的硕士论文。他推究北宋种氏三代建功西北的过程和原因。种氏本出于文臣家族,从种世衡筑青涧城,以文易武开始,历经种谔、种师道等三代在西北建功立业,成为北宋中后期显赫的武将世家。同时,作者也深入探讨了北宋武将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文武关系。 曾瑞龙(1960—2003),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军事史,生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要著作有:《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等,及学术论文多篇。 4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 作者: 喻中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作者通过研究梁启超关于权利义务论、法治主义、国体、国家结构、司法独立等方面的法学著述与实践,展示了梁启超思想中广阔而幽深的法学世界,描述了中国现代法学兴起的复杂而立体的过程,回顾了在那个中华文明不断寻找方向、校正方向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紧迫的、根本性的问题不断求索的历程。 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5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何偉(Peter Hessler)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副标题: 在埃及挖掘被埋葬的革命和歷史 原作名: The Buried: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译者: 馮奕達 出版年: 2020-1-22 定价: NTD 600 憑藉這些尋常人物在這段悲劇與心痛時刻的生活,憑藉當代埃及與古代埃及之間的關聯,揮灑出對斯土斯民的驚人描繪,讓埃及在「阿拉伯之春」時期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並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人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他細膩描繪出一個恐有垮台之虞的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內在價值。脆弱的或許只是表面上的政治異動,其內部的人民依舊以剛毅的精神、以宗教的信仰苦撐著;而這股堅強而充滿智慧的人性,便是埃及留存的內在價值,比永恆不變的考古遺跡更加雋永、比動盪激情的革命更顯珍貴。 何偉(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擔任駐開羅記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 著作《消失中的江城》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這兩本書與《尋路中國》共同構成了何偉的「中國三部曲」,成為中國觀察與非虛構寫作的必讀書單。二○○八年,何偉因其卓越的報導而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其寫作成就。 6 日本还是第一吗 作者: [美]傅高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沙青青 出版年: 2019-12 定价: 45.00元 哈佛大学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傅高义教授,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朝野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再度思考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美日中三国也必须学会共事。 可以说,经由此书,作者比二十年前著述时,更精准地概括出日本模式的优长与有待更新之处,他个人从青年学子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的学术经历及经验教训,也在行将退休之际,坦诚传递给学界同行。 傅高义,美国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东亚研究专家,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并被认为是美国少有的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学者。人们公认,“傅高义不但一再显示出把握席卷亚洲的主流趋势的能力,而且能够以激发大多数读者想象力的方式刻画并反映这些趋势。” 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根据其在东京M町的田野调查,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还在日本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傅高义凭借此书从社会学领域转身,涉足日本和中国研究,后来他将视野扩展到包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东亚研究的扛鼎人物。他于1979年发表《日本第一》,1988年日文版出版,反响轰动。随后陆续出版《重振旗鼓》(1988)、《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1989)、《日本还是第一吗》(2000)、《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2002)、《邓小平时代》和《朴正熙时代》(2011)等社会学著作。 2013年,傅高义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4年,傅高义获福冈亚洲文化奖。 7 致命流感 作者: [美] 杰瑞米·布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 副标题: 百年治疗史 原作名: INFLUENZA: THE HUNDRED-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译者: 王晨瑜 出版年: 2020-3 页数: 324 定价: 69.00元 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它比战争更残酷,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全球性瘟疫,造成5000万至一亿人丧生,超过5亿人感染;1957年暴发于香港的H2N2型流感,夺去了全球约200万人的生命;1968年,大规模的禽流感再次在亚洲暴发;1975年和2009年暴发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猪流感,致死人数数十万;21世纪,我们还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 杰里米·布朗博士,探究了人类发现流感病毒并与之抗争的历史,审视了与流感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历史的同时,探索一条治愈流感的未来路线图。 [美]杰里米ꞏ布朗(Dr. Jeremy Brown) ,一位资深的军医和急诊科医生,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前往波士顿医疗中心进行急救医学实习。曾任华盛顿大学急救医学系研究主任,在此期间,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HIV的筛查程序,一种针对肾绞痛的新疗法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三项许可。目前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急救护理研究办公室负责人。发表有四十余篇同行评审的论文和四部专著,包括两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急救教材。 8 隐秘权力 作者: [美]南希·吉伯斯(Nancy Gibbs) [美] 迈克尔·达菲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总统俱乐部如何左右世界格局 译者: 贾大海 / 吴颖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577 定价: 98.00 总统俱乐部的创建者是第三十一任美国总统赫伯特和第三十三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他们在1953年,第三十四任德怀特上任的时候,提议创办一个前总统的专属俱乐部。从此,总统俱乐部便正式成立了。 这样的俱乐部团体的建成,不仅能够将各个总统的关系互相牵连更加紧密,还能借机让他们行使权力,比如杜鲁门虽然和胡佛有着政治上的不同见解,互不承认,但杜鲁门却认可胡佛的理念,他们通过俱乐部,创建了胡佛委员会,并且采取了权力集中的制度,成立了很多分级阻止,例如安全委员会,经济顾问委员会等。 本书讲述了由美国现总统及在世的前总统所组成的“总统俱乐部”运作的秘密,披露了从胡佛到奥巴马,那些在任的以及卸任的美国总统们是如何相互与制衡的。作者在大量的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向读者揭秘掌握美国zui gao权力的“兄弟会”——比如肯尼迪总统在宣布要隔离古巴的那个早上,曾打电话向他的前任艾森豪威尔通报这一情况;克林顿总统经常打电话给尼克松同他探讨中国和俄罗斯问题;在本拉登被杀死的那个晚上,奥巴马总统向小布什和克林顿通报这一情况,等等。作品既可以满足读者对白宫运作内幕的好奇,又可获得关于美国政治运作制度的知识。 南希•吉伯斯(Nancy Gibbs)《时代》杂志的副主编,目前主要负责封底散文随笔栏目。曾因2001年9月11日的黑边特刊,荣获全国杂志大奖。 迈克尔•达菲(Michael Duffy) 《时代》杂志华盛顿地区负责人,主要负责时代杂志平面及网络部门有关总统、政治、国家大事等方面的报道。 两位作者曾合著《牧师和总统:白宫的比利•葛培理》(The Preacher and the Presidents: Billy Graham in the White House)。 9 1918年之疫 作者: [英]凯瑟琳•阿诺德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被流感改变的世界 原作名: Pandemic 1918: Eyewitness Accounts from the Greatest Medical Holocaust in Modern History 译者: 田奥 出版年: 2020-3 页数: 340 定价: 58.00元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停歇,一种可怕的新型病毒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散播。它横亘1918和1919年,通过三波彼此相连的传染潮杀死了至少5000万人。德国士兵管它叫“闪电黏膜炎”,英国士兵则称之为“弗兰德尔流感”,但在世界范围,这种传染病获得了臭名昭著的名称——“西班牙流感”。全世界无处幸免:美国记录下55万死亡病例(是其战争死亡总数的5倍),欧洲的死亡总数超过200万。 战争期间,一些国家的政府封锁了疫情爆发的消息。尽管军营一个接一个被病毒攻陷,协约国军队和德军都死伤惨重,但为避免影响军民士气,许多军人病死的消息仍遭到隐瞒。与此同时,平民直接在自己家里被感染倒下。费城的掘墓人和棺材开始短缺,甚至要动用蒸汽铲来挖掘大型墓穴。 时至今日,曾让人心惊胆寒的西班牙流感在医学研究上仍有重要的意义,在那场疫情中曾犯过的错误也不时为今人敲响警钟。一旦新一轮的全球性传染病再次来袭,我们是否能够有不一样的表现? 作者简介:凯瑟琳•阿诺德,英国记者,学者,通俗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格顿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另有心理学学位。,其作品另有《伦敦性史》(The Sexual History of London)、《大墓场》(Necropolis)和《疯人院》(Bedlam)。 10 过敏大流行 作者: [美]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原作名: An Epidemic of Absence: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llergi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译者: 李黎 / 丁立松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461 定价: 58.00元 现代医学让我们拥有了抗生素和卫生学,因此而使得难以计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然而,这也生发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身体与寄居其中的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发生了改变,这些生物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蠕虫,在过去的千百万年之中,它们曾使我们的祖先饱受困扰。本书极为深入地研究观察了这一医学革命所带来的后果:所有人类的免疫系统都受到了破坏。无论是医科生、科学家,还是外行人,读本书都会兴趣盎然,因为作者本人还就这些研究发现提出了颇有启发的洞见。 莫伊塞斯· 贝拉斯克斯- 曼诺夫(Moises Velasquez-Manoff),纽约市出生,墨西哥城 长大,现定居加州。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专注于科学领域,是美国知名科普作家,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琼斯母亲》《科学美国人》《鹦鹉螺》等诸多科学杂志。 11 医学之书 作者: [美] 克利福德·皮寇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副标题: 从巫医到机器人医生,医学史上250个里程碑 原作名: The Medical book 译者: 褚波 / 张哲 出版年: 2020-5-20 页数: 388 定价: 88.00 这些只是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冰山一角。欢迎加入科普鬼才克利福德·皮寇弗的探索历程,书中涵盖了公元前一万年至今的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最有趣的250个里程碑。这条时间线轨迹上有各种各样的医学主题,充满了怪异的、令人费解的故事,比如史前流行的颅骨穿孔术、成为局部麻醉剂的可卡因等,还有希波克拉底誓言、生物武器、全身麻醉、面部移植、濒死体验、安慰剂效应、替代疗法等,这些令人震撼的故事背后展现了人类对医学的不懈探索。书中还介绍了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法国外科医生安布鲁瓦兹· 巴累和精神分析的先驱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内的多位杰出医学家。 克利福德·皮寇弗(Clifford Pickover) 科普鬼才作者克利福德·皮寇弗是一位多产作家,涉猎主题从科学、数学到宗教、艺术及历史,出版超过四十本书,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畅销全球。皮寇弗在耶鲁大学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学位,在美国拥有一百多项专利,并担任多本科学期刊的编辑委员。他的研究屡屡见于CNN、《连线》杂志、《纽约时报》等重要媒体。他也是“里程碑”书系中《数学之书》《物理之书》的作者。 12 世纪的哭泣 作者: [美]兰迪·希尔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艾滋病的故事 原作名: And The Band Played On 译者: 傅洁莹 出版年: 2019-12-31 页数: 758 定价: 88.00元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 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 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13 有毒 作者: [美]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出版社: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低音 副标题: 从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药,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为生化大师 译者: 阳曦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88 定价: 60.00元 数千年来,人类对毒液深深着迷,无论是它迅速发挥功效的能力,或是极小量就足以造成伤亡的威力。半个世纪前,研究人员发现“毒液”的传递方式会影响其作用:吃下去可能无毒,经由皮肤或其他途径接触却会致命!生物学家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动物,带领读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细致的运作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 作者以生动的口吻娓娓道来有毒动物研究者如何“以身犯险”,让你在捏把冷汗之余被她讲述的故事吸引。除此之外,作者还平易近人地置入多种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分析、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物动力学、人体生理学等。如今我们已经能从基因和细胞层面来理解毒液分子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们仔细探究毒液的各种组成,厘清不同成分对人类的不同组织造成的影响,这些精密的作用机制让毒液得以为人类所用,进而开发成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潜力药物。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让科学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类医疗领域的价值,以及有毒动物在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博士是夏威夷火奴鲁鲁的一位科学家兼科学作家。她的作品散见于《发现》《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石板》《大众科学》等媒体。 14 病毒星球 作者: [美]卡尔·齐默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刘旸 出版年: 2019-4 页数: 168 定价: 48.00元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卡尔·齐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他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