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杭州茶馆经历了一段起伏发展的历程。作为大众经济的部分和大众文化一定的载体,在这一历程中,杭州茶馆从数量的增减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又反过来折射出杭州社会一定的风貌和世俗人情。 清末杭州的茶馆基本延续清初以来的发展态势,在数量和规模上变化不大。辛亥革命后铁路、公路交通日渐发达,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加上1927年杭州建市,杭州开始成为东南各省以及本省内地茶、丝、米、木等工农产品的集散地,往来客商众多,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春秋两季游客络绎不绝,杭州消费型城市的特点也开始重新显现,带动饮食业的异常发达,茶馆在城市各区纷纷建立,一时出现繁荣景象。 1932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江浙交通断绝,杭州工商业经济衰退,茶馆也开始减少,1937年底日军侵占杭州,更是给杭州的茶馆业带来灭顶之灾。抗战胜利后,杭州的茶馆业开始恢复性发展,但随着国民党统治走向没落,杭州的经济和全国一样,出现严重危机,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消费自然严重不振,作为商业行业的茶馆业急剧萎缩。存在的茶馆充斥着乌烟瘴气,茶馆业经营步履维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后。1956年杭州茶馆开始改造,有的改为餐馆,有的改为开水供应站,到1959年时,茶馆只剩几十家,以后几近消亡。 表3. 2 1932-1959年茶馆的数量变化 年 份 1932 1937 1945 1948 1949 1956 1959 家数(家) 585 247 263 610 348 341 81 从业人数(人)1272 791 690 182 注:1937-1945年抗战时期根据零星资料研步统计不过几十家。 资料来源: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