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特别关注
 
杨时与湘湖
来源:《历史文化名湖——湘湖》  作者:杜永毅  日期:2021-04-14
图片


 《咏湘湖》 明·魏骥 

百里周围沙渺茫,龟山遗爱许难忘。

水能蓄潦容千涧,旱足分流达九乡。



杨时(1053-1135),北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字中立,世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幼小聪颖异常。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调官不赴,师事理学大儒程颢、程颐兄弟,传孔孟绝学,十年不仕。41岁后,受命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嗣后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

 

图片

杨时  像


政和二年(1111),杨时补萧山县令。莅任后,他首先碰到的县民诉求,便是湘湖筑湖问题。

 

事缘萧山县城周围诸乡农田,因缺乏水利设施,旱涝频仍,百姓艰于农事,迫切寻求解决之道。而西山之阴,恰有一片高阜之地,北有越王城山、青山等夹峙,状如胡同,面积数万亩,此处春夏多雨之际,山水流离,漫无所潴,而秋旱一来,中高外瘠,一望尽是蒿芦,种植庄稼极为困难。若能依据地形,增庳补狭,在两列山脉的端口各筑一堤,则千顷湖泊可成。如此,不仅可蓄山水于湖中,更可在干旱之际泄湖放水,灌溉周围九乡的农田,成为造福于民的一项大型水利设施。

 

上述筑湖诉求,县民曾反映多时。早在宋神宗时,已获谕旨许可,但奏本下达本县商议时,各方利益不同,意见不一,而县令、乡绅等又惮于任事,遂游移不决而罢。

 

新县令杨时的到来,使情况骤然改观。与前任知县的姿态截然不同,杨时志泽于民,处事果断。他深感己任在肩,容不得丝毫延宕。上任第三天,他就下乡间,察民情,听民声。连续十多天,走遍有关各乡,耳闻目见,对百姓迭遭旱魅之苦,期盼筑湖之心感触良深。回到县衙,他第一句话就是:“治理旱情,解民之苦,是本知县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为了尽早实现邑民的夙愿,他辗转城西山阜之间,实地踏勘,相度山形地貌,估量地域范围,夜以继日,全心擘划。依据调查所得,他算了一笔账:如筑湖,将淹废芜田三万七千零二亩,而受益农田达九乡十四万六千八百六十八亩,以三万多亩寡收之田为代价,拯救十四余万亩硗裂不滋之地,实为便宜之事。而且改田为湖后还可以养鱼养虾,可补偿部分损失。

 

筑湖伊始,湖区居民迁徙安置和土地补偿成为一大难题。杨时在征询县丞(主管水利)和境内长老的意见后决定:


(一)湖区迁徙户人随田走,补偿田在哪里,人户就安置在哪里;

(二)县里拨出官用田二万四千亩,各受益乡调整出庙田、宗族公田一万三千亩,按数补偿失地农民;

(三)所淹湖田的赋粮原额一千石零七升五合,由受益农田均摊,每亩派纳七合五勺,每年如数上缴,使成湖之后田赋不减,谓之“均包湖米”。


上述安排,公平合理,基本上化解了矛盾。于是杨时召集本县耆老,共同会商,权衡利弊,详议方略,最后毅然决策,立即动手,筑堤建湖。杨时一方面书写奏章,要求朝廷拨款;一方面发动县内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也拿出俸金资助。其间,有一个38户人家的小村庄,不肯从湖区迁徙,杨时亲自下村登门,向他们说清原委,阐明道理,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迁徙,给四周各乡百姓带来福音,我代大家给你们磕头了!”说着就要下跪,在场的父老赶紧扶住,说:“县太爷,这万万使不得,我们搬迁就是。”

 

筑湖的主要工程,是在山间缺口处筑起堤塘,并在堤塘各处设立18个穴口,以引水灌溉四周九乡的农田。所筑堤塘,主要在湖的西南和东北。西南的堤塘长达十余里,通称“十里长塘”,分几段:自老虎洞山至历山(小砾山)之间,约二里许,设历山北、河堰墅二穴;历山至杨岐山之间,约二里许,设历山南一穴;杨岐山以南,至糠金山之间,计五里许,筑塘八百一十余丈,设杨岐穴、亭子头、许贤霪、风林穴四穴;糠金山至岭头田山之间,设童家湫一穴;岭头田山至东北石岩山,约二里许,筑塘三百四十余丈,设石岩穴(石斗门)、黄家湫二穴。东北的堤塘,通称“柳塘”,主要在西山至菊花山之间,计二里许,筑塘三百五十余丈,设石家湫、东斗门(盛家港)、金二穴、周婆口四穴;菊花山至龟山之间的凹口,设横塘穴一穴;龟山与至坞岭山之间凹口,设黄家湫一穴;西北的井山坞缺口处,筑塘子堰,设塘子堰穴一穴。由于众心一致,上下协力,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施工,筑湖工程全部竣工。

 

新落成的人工湖,周长80余里,风景优美。各处穴口,遇涝可闭,遇旱可启。成湖当年,“是岁大熟”,邑民欣喜不已。人们盛赞杨时创筑此湖“利民及物,莫大之功”,后来还将杨时的图像挂于家中,进行家祭;又自发地在湖边建起杨长官祠,供以香火。明景泰初,朝廷正式赐额“德惠祠”,每年春秋祭祀不绝。

 

新湖初成之时,杨时本人也欣慰不已,我们从他所作的《新湖夜行》一诗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成功业绩而流露出来的踌躇满志、悠然自得的心情:

 

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涣。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

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细吟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于新湖落成时,急欲一睹新貌,当处理完繁忙的公务、讲学诸事之后,走出县署,在薄暮夜色中兴冲冲地前往新湖浮舟赏览。秋天的夜晚,浩渺的湖面平静如镜,天上的星星和云彩倒映于湖中。浮舟湖上,犹如跨星踏云,飘然欲仙。处处景色迷幻,令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于是他索性栖息于湖畔荒陂,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首诗,是吟咏湘湖的第一首诗,因为当时还没有湘湖的名称,故以“新湖”名之。

 

杨时不仅是北宋名臣,还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他师事程颢、程颐,被学者奉为“程氏正宗”。据《宋史·杨时传》记载:


一次,他与游酢起去洛阳看望老师程颐,正值程颐小睡,他俩怕惊动老师,便站在门外等候,待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下得一尺深了,这便是著名的成语典故“程门立雪”。


史载,杨时师从程颢,相得甚欢。他归去的时候,程颢遥遥目送,曰:“吾道南矣!”因而杨时又被称做“道南先生”。乾隆《萧山县志》载,杨时在萧山任县令时,四方之士仰慕其名声,不远千里前来追随从学。他的弟子之中,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宋代大儒朱熹,即是杨时的三传弟子,至今在朱熹讲学过的湖南岳麓书院,尚悬挂着一块“道南正脉”的匾额。文天样出巡福建时,专程去杨时墓前祭奠,祭文中称杨时“其文章道德,能为天下师”。

 

图片

 

明仇英 《程门立雪图》 


为表示对杨时“正学之派”“后学模范”的推崇,明成化二年(1466),萧山知县窦昱在净土山北麓德惠祠旁也建起了一所纪念性的建筑——“道南书院”。书院系四合院式,门对湘湖,正厅、门厅各三间,左右为厢屋,四周有围墙。正厅中楹,供杨文靖公神牌。清乾隆《萧山县志》载:“有司祭德惠祠毕,即至书院致祭。”明代的萧山八景中,道南书院的“书院遗香”是其中一景。

 

杨时一生孜孜以学,淡泊名利,清廉自律,厚德载物。他在晚年曾撰《书怀》一绝,分赠儿孙,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期望:

 

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

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




相关内容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23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2025-01-2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