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精选全世界各文博机构丝绸文物,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角度结集全国专业学者团队编写,每卷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和研究自汉代到20世纪初中国历代丝绸的艺术发展,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织造技艺、艺术特色、生产格局、造作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时尚和域外艺术对丝绸发展的影响。书中的插图精选自世界各国的文博机构及个人收藏。 同时,其不仅是关于丝绸的“百科全书”,还涵盖了从汉代起始的中国蚕桑丝绸史、文化史、艺术史,包括了古代社会生活史中的重要标本,在叙述中国丝绸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为研究和复原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佐证,考察丝绸承载的文化意义,填补物质文化史研究。
《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据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论语》是先秦儒家最核心的典籍,也是在中华文化的发展积淀中,对文化精神、民族信仰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一部经典。它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以及孔门弟子相互间的对话与答问。在孔子辞世后,经弟子论纂成书,故谓之《论语》。自《论语》成书至今两千多年来,家弦户诵,递相注释,形成了浩瀚广阔的《论语》注释与版本系统。 《论语》注疏合刊本的宋元旧椠主要分为四个系统,约而言之,即越刻八行本、蜀刻大字本、元元贞丙申(一二九六)平阳府梁宅刻本(附刻《论语纂图》《论语释文》各一卷),与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清以来,闽、监、毛、殿各本递相翻刻,而出于此风气笼罩下,阮元能跳出窠臼,采用当时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注疏合刻本——元刻明正德修补本为底本重刻《论语注疏解经》,从版本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追根溯源的意图无疑值得赞赏,而其底本文字内容上的错讹问题也受益于前期周密的汇校工作,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修订。编书刻书固然当以善本为先,但这决不意味着普本便不能成事,合理的体例和精深的校勘经常能够有效地扭转局面,使不善之本发挥近乎善本的作用。 中华书局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是以民国时世界书局剪裁拼版缩印本为底本影印而成,其卷端附道光丙戌朱华临《重校宋本十三经注疏跋》,所以世界书局的底本很可能是阮刻注疏的道光重校本。而我们此番将阮刻《论语注疏解经》的嘉庆原刻本影印出版,希望能够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便利,也帮助读者能够更准确全面地认识阮刻注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