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感发”与“思力”是叶嘉莹先生在诗词批评中经常提及,也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前者更接近于古代诗歌“兴”的传统,是一种自然的、直接的情感流露,通过吟诵出口成章。王国维先生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将“感发”的力量作为诗词评价标准的观点。在《人间词话》中,他所欣赏的词的境界就是“不隔”,是直接的、鲜明的抒情,而像周邦彦、姜夔这样的以“思力”写作的词人,王国维对其的评价并不高: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与秦观、黄庭坚差不多同时踏上词坛,但却和秦、黄二人走了相当不同的词路。如果说秦、黄二人,以及大部分北宋词人,包括南宋的辛弃疾,走的都是“感发”一路,那么周邦彦则是以“思力”写词的大部分南宋词人的先行者。
相比于感发,思力是依靠于思索和安排,是曲折、婉转的,是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的。它也许缺乏感发派那种伟大的生命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思力就不能写出好词来。既然是不同的写作方法,就应该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这就像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如果说感发派强调情感的自由表达,倾向于挣脱既有规范的束缚,那么思力派则重视一种规范的(重新)建立。


这种建立规范与打破规范的张力并不独独存在于词的创作中。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周邦彦和苏轼放在一起作比较,将苏轼比作李白,认为两人都是追求创作自由的典范,而周邦彦则是“词中老杜”(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在技巧和艺术上追求规范性。这并不一定是他的初衷,但是他所创立的规范确实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的门径。周邦彦的“思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作铺叙的章法结构,他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以及他在词的音律方面的创作与规范。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不同于直接感发,周邦彦词作的语言克制,即使第一人称书写,表达的愿望与疑问也是冷静客观的,虽遗憾时间的飞逝,也只是“愿春暂留”,问句更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感慨和疑问。这种用思力安排的作品,也同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共鸣所依赖的,是读者和作者共享的语码。语码包括我们俗称的典故,也包括前人所写的诗句。周邦彦自己能写很好的辞句,在化用前人诗句上也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既让人能够一眼看出,又与他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不显突兀。如《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在这首词作中,周邦彦化用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以及古乐府《莫愁乐》。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原有的作品做这样的重新排布组合,非有巧思不可为也。如果说这些擅长感发的诗人词家有开天地之功,那么清真则有建宫阙之力。他为后来者画好了图纸,建好了模型,凭借的不是一时一刻喷薄的激情,而正是他这种思索安排的风格。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叶嘉莹将他的这种风格归结于两点:一是他写赋的经验;二是他的音乐才能。和柳永以及后来的姜夔这些善音乐的词人一样,周邦彦也会自度曲,即不但创作歌词,还自己谱写新的曲调。但是柳永以俚俗词调出名,姜夔也只是一介布衣,周邦彦则曾在大晟府(北宋中央掌管乐律的官署)供职,所创的词调也更符合士人的审美,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就曾经说清真“无一点市井气”。周邦彦在音律上颇有研究,非常注重词与曲的协调一致。同样的词牌,宫调不同,则表达的情感不同,他也会选择相应的宫调来配合他填的词。而对于用字,他也在平仄的基础上将仄字细分为上去入三声,力求语言和音乐能够最大程度上密切配合。他所规范的词调,成为南宋以后许多词家作词所遵循的法度。


此外,我们从清真词的词牌名中能看到,他喜欢把复杂且并不协调的曲调结合在一起而创作新曲,如《倒犯》、《花犯》、《六丑》、《玲珑四犯》(“犯”在这里指的是“变调”的意思),这样的词难唱,也自然需要作词者更多的斟酌。
《花犯》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听不到这些词唱起来是什么样的,但是读起来,词句也是相当拗口的。这是周词与杜诗的另一个相似之处,虽用拗句,却在“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宜,清浊抑扬,辘轳交往。”(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 清光绪十四年汪氏振绮堂刊本《宋六十名家词》中收录的《片玉词》
在文学史上,周邦彦被称为“结北开南”的人物,开拓了南宋“不矜感发矜思力”(叶嘉莹语)的先声。他虽然不是南宋格律词派的开创者,却被追认为格律词派的先导,正是因为他在柳永和辛弃疾之外,开辟出了以思力取胜的作词方法,为词这一文体建立了章法、句法、音律、炼字等等方面的规范。从他开始,宋词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