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似水年华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2-06

余杭的中泰、百丈及毗邻的临安、安吉一带都盛产毛竹,早年的老余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就是毛竹及毛竹梢(制作扫帚的主原料)等副产品的集散地,因而,在余杭一向有扎制竹丝扫帚的手工行业。

老底子的余杭扫帚生产合作社,得从20世纪50年代的“余杭地方国有棉织厂”说起。1956年,余杭镇棉织厂有服装加工、鞋业、(弹)棉花、(制)棉线和染坊等业务,隶属临安手工业局管辖。由范春林任书记兼厂长,冯倍增任副厂长,曹文伟任办公室主任。1958年,棉织厂设立扫帚车间,两年后该车间析出成立了扫帚生产合作社。1960年,扫帚生产合作社划归余杭手工业局管辖。

设立扫帚车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因工厂的棉线生意清淡,一直停停做做,棉线加工组的工人经常无活可干;而玉台弄口有个竹丝扫帚摊却生意红火,边做边卖常常供不应求。为了弥补生产任务不足,有人提出做竹丝扫帚。大伙觉得可以试试,就分头找来一些竹丝、竹子和竹篾开始试扎。但扎扫帚也是个技术活,看看容易扎起来却不并不是那回事,扎着扎着就扎成了掸帚。于是棉线小组派出4个工人去玉台弄口“偷拳头”(学技术),一连几天都假装闲逛似的在竹丝扫帚摊边上打转悠,暗地里仔细观看扎扫帚的要领,还专门买了一把扫帚带回厂里细细揣摩,拆开后再按原样扎好,几次反复后总算有了扫帚的模样。

微信图片_20240206094234.png

技术算是掌握了,但捆扎的“紫花篾”(毛竹表皮层削制的竹条放在石灰水池浆制而成,用于竹丝与扫把柄的捆扎)是当时国家二类控制物资,不能自由买卖,只能由供销社按计划收购和出售。多方打听获悉临安的徐杨村有一万根的紫花篾待出售,但价格要比供销社贵三成多,如果能买到这批货就意味着可以生产一万把扫帚了。为了生计,工厂负责人也是豁出去了,冒险偷偷买下了这批货。紫花篾有了,但主要原材料毛竹梢头还是个问题,棉织厂又派工人去临安的一些毛竹山上砍毛竹梢头,扎成捆并把每捆竹丝都连接起来,然后工人们就坐竹丝捆上,冒着危险从几百米高的山上,连人带竹丝滑到山脚,用手拉车运回厂里。渐渐地扫帚产品成为棉线小组的主要产品,随着扫帚生意的日益兴隆,棉线小组也就自然变成了扫帚生产小组,这就是扫帚生产合作社最初的由来。扫帚的生产场地在余杭镇新生街白家弄东面,是向余杭镇房管所租用的二层木结构的民居用房。杨家顺、杨阿五、杨美珠、朱锦祥、余志超、张阿毛、金有娣、杨阿兰、岑洪潮、鲍雪晰、冯倍增、陆根法、程雅珍、葛茶英等21人是扫帚生产小组最初时的主要成员。从1963年起,扫帚生产合作社陆续从社会上招入了第一批学徒工,李以勤、李佩鑫、洪有方、闻根虎、陆根法、胡宗畏等年轻人相继进入了合作社。冯倍增任扫帚生产合作社首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秦洪潮任生产委员,杨阿兰任财务委员。

微信图片_20240206094237.png

当年扫帚生意最旺盛的季节,“蹉扫帚丝”是余杭镇上一大景观,空旷之处晒满了一把把的毛竹梢头。记得当时蹉一大捆扫帚丝的工钱才6分,作为一项家属福利,扫帚社、竹器社的社员家属时不时地能领到几大捆毛竹梢头回家去蹉,当年,记得我家也享受过这“福利”。人们常常躲在树荫下,头戴破草帽,脚踩破套鞋,坐在竹椅上双手撑着椅子,将一把把毛竹梢头搁在泥地上双脚使劲来回蹉动着,不多会儿便汗流浃背,全身沾满了灰尘和竹叶屑,着实痒得不行,完事后一头扎进苕溪,那真叫一个爽啊……蹉下来的竹叶也不浪费,装进袋子带回家当柴火用。

至1970年三个合作社合并,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的资产有8万元左右,包括资金、原材料和半成品。

再说笔管生产合作社。跟著名的清水丝绵、纸伞一样,以苦竹为原料的余杭笔管也曾是余杭的地方名产之一。

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苦竹心实性坚,又名雪竹。文山出者可为笔管,武山出者可为箭杆,故亦称文武竹”,“笔管以苦竹为之,其节疏,其体劲直,虽久不裂,故制以为文房之用,亦土贡也”。

余杭笔管原料主要产于中桥、泰山一带,且数中桥乡杨岭所产的质量最好。民国时期,余杭县城有笔管行11家。杨乃武之婿也曾涉足此业,开设仰记笔管行。余杭笔管远销京、沪、苏、豫、赣和华北、东北诸省。

1962年,余杭成立了街道笔管生产小组,后为街道工业的笔管车间。当时,笔管生产合作小组主要从周围山区农村收购山上的小竹,然后按毛笔笔管的长度截取,经挑选、晒干、打件(将不同长短精细的笔管原料包装成饼状)后,再卖到湖州、江苏等地的制笔厂。

笔管生产合作小组的生产场地一直设在新生街孙家弄的西侧,是四开间二层木结构民用房,笔管生产合作小组第一任负责人是吴植民。

笔管生产的过程相当简单,无非就是截料、晾晒、分类、打件。当年的孙家道地就是笔管社的晒场,那时我就读于苕溪小学在孙家道地的三个班级,一下课,同学们都喜欢冲进晒满笔管的篾席上或躺或踩着笔管滑着玩。

生产笔管的利润极微薄,只是赚些加工费,生意清淡且业务量很小。1965年,余杭镇街道工业办事处撤销,时任扫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冯倍增为照顾这些社员,将笔管和竹建小组并入扫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老底子的余杭镇笔管扫帚生产合作社的由来。

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生产的扫帚、笔管基本都销往外省,因为质量好、适用性强,很受外省经销商的欢迎。其中,扫帚产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一直供不应求,在窄窄的直街上,常常能看见外省的车子排着长长的车队等着装货,以至于连原先做竹器和雨伞的二个合作社也悄悄地做起了扫帚。传统的手工业产品能有如此好的生意,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为此还常常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表扬。

最终,1970年9月,笔管扫帚合作社跟雨伞、竹器合作社合并后成立余杭镇竹器雨具厂——即如今华立集团的前身企业。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 汪文彬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位国民党军官后代的两岸故事 2024-04-12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毕生练武 传递健康——记杭州民间武师陈梅勇先生 2024-01-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