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艺林文韵
 
李叔同与他的书法人生
来源:《民国杭州金石书画》  作者:徐清  日期:2021-10-2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自民国以来传唱至今,词句唯美感人,旋律悠扬婉转。它是由李叔同以美国人奥德威的原曲为基础,重新填词而成的。


李叔同(1880-1942),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身为富家公子,才艺出众、风流倜傥,卓为一代名士,于书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歌曲皆有造诣;后半生,芒鞋破钵、云游四方,是精研戒律、严正修持,以弘扬律宗为己任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被誉为“近世律宗复兴之祖”,又唯独于书法一艺坚持不懈,终以独创的“弘一体”成为驰誉当时、标名后世的书法大师。

 

微信图片_20211022103530.jpg

弘一法师在西湖玉泉寺留影


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父亲李世珍字筱楼,以进士入仕,官吏部主事,后经营盐业和钱庄,成为家资巨富的天津豪门。叔同是其父68岁晚年所生,深受宠爱,因其生母是侧室,在家族中颇受嫉妒和冷眼,尤其是叔同5岁那年,父亲辞世,此后母子二人虽然经济尚优裕,实际处境却尴尬难堪。聪颖的少年李叔同在接受启蒙教育、熏染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亦体验了人情炎凉、世事多变。

 

●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19岁的李叔同奉母携眷离开天津,南迁到晩清中国第一大商埠上海,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段异彩纷呈的生活。到上海不久,他与文士名流结交“天涯五友”,加入“城南文社”,组织“海上书画公会”,出演京剧武生戏,又时常出入朱门高阁,与名伶、艺妓以艺事相往还。此时的李叔同宛然是海上洋场中引人瞩目的一位翩翩才子,不仅如此,他还接受了新思想、新文艺的冲击。

● 1905年秋,李叔同东渡日本。与当时诸多中国留学生纷纷学习经济、法律不同的是,他选择了艺术,不久后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在日本的五六年里,李叔同沉醉于西洋美术、音乐、戏剧和诗文,成为近世中国新文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开拓者。

 1911年春,李叔同学成归国,先赴天津任教。次年即民国元年,重回上海。他一方面在城东女学教授文学与音乐,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南社”活动,还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又与柳亚子等人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刊印书画篆刻。

● 1912年旧历七月,33岁的李叔同受到时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1913年改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经亨颐的聘请,赴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员。

● 至1918年初,李叔同在杭州任教五年有余,兼任南京高师教职也已逾两年,学生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然而,让友朋、学生大为惊诧的是,就在这一年的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三),这位饱负绝世才华、时年39岁的艺术名师,突然遁入空门,剃度出家。


李叔同的出家,让当时和后世之人猜测不已。或说是对民国初期现实世界的绝望:袁世凯的窃国称帝、张勋的复辟废帝、维新人物康有为的政治“倒退”等,使得原本对于国家前途充满期望的李叔同,转而寄望于彼岸世界,以另一种途径来救度众生。或说是早年的生活遭际,造就了李叔同违拗世俗、抑郁不平的心理和性格,加上此前家族的破产、败落,促使他选择了一条违背常理之路。亦或说缘于李叔同日益深重的忏悔之心,他自责当众生溺于水深火热时,自己却锦衣玉食、出入朱门。种种解释似乎都能从李叔同的生活和经历中找到一些影子,但恐怕都不是最终的答案。李叔同的转变是在众多原因的合力下促成的。青少年时期对于艺术的极大热情,以及往后的勇猛精进、舍身求法,都寓示着他对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的不懈追求。无论怎样,他的出家主要不是消极厌世,不是被迫无奈,恰恰相反,他是怀着喜悦和探求之心而皈依佛教!丰子恺以“人的三层生活”来看待李叔同的转变: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三层。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世间大多数人满足于走上第一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能爬上第二层。只有极少数人生欲很强、脚力大的人,以探求人生的究竟、宇宙的根本为目标,爬上第三层。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为宗教,正可以作此理解。

 

出家后的弘一抱着“诸艺皆废止”的决心,割舍一切尘缘和俗世情愫,远离昔日五彩绚烂的艺术生活,以至诚至敬之心专意修持。然而唯独于书法一端,非但没有舍弃,反而精进不止。

 

民国前后,李叔同在沪、杭等地艺术界已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修为,即是吸引世人目光的内容之一。寓居上海期间,他曾频频为《太平洋画报》题字,又刊登《书例》,公开鬻书,慕名求字者甚众。其书法兼善各体,篆、隶书取宗清代名家邓石如、杨岘,楷书取法北朝碑刻,行书则信服宋代苏轼、黄庭坚等,明显地带有晚清以来“碑派”书法的特点。赴杭执教的6年里,李叔同沿着早年的“碑学”道路,继续深入前行,而且时时发挥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才能,为学校、刊物题诗、作文,为同事、友人题跋、书联,留下了大量书迹。

 

李叔同传世之作中,有一件《灵化》横披尤显特殊和珍贵,是他1916年在虎跑寺断食期间所写。此次断食一共持续18天,到最后7天,他不但已无苦痛,反觉身心轻快、文思敏捷,如脱胎换骨、飘飘欲仙。其中第十七天(农历腊月十七)时,适逢浙一师学生朱稣典前来探望,李叔同遂手书此幅相赠,并在跋语中记录了断食的真切感受:


“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稣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俶同。”


“嘉平”是十二月的别称,“新嘉平”之“新”字,既是李叔同对新一年即将开始的期望,更传达了获得新生的欣喜。在署款中,他改名为欣,改字为俶同,又号欣欣道人。源于心灵深处的喜悦展露于每一个细节。这件书作虽仍取法于魏碑,但相比于早年,削弱了笔画的锋芒棱角,收敛了结体的倾斜欹侧,线条用笔趋于浑圆、凝练,气息更显平和、静穆。

微信图片_20211022103534.jpg

民国初期的李叔同,在书法艺术领域已经盛享时誉,名声远播,然而如果没有最后20年人生和艺术的持久修炼,没有最终的出神入化和独树一帜的“弘一体”,那么他也许只是清末民初碑派书法洪流中的一位名家,却难以成为“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1918年的剃度出家,对于李叔同的书法艺术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关纽。

 

有意思的是,披剃前的弘一本是抱着出家后“诸艺皆废止”的决心,因为不论书画篆刻,还是戏剧音乐,一一凝结着他在俗时的情愫,如令既然通人空门,自然是要割舍一切。1918年春夏时分,弘一开始有计划地遣散众物,将所有艺术作品、书物连同笔墨纸砚全都分赠各处。他将平生所藏的90余枚印章以及书画数轴,悉数赠予西泠印社。印社在孤山石壁上特地凿出石洞,外嵌太湖石,用以珍藏和封存这批印章,印社友人叶铭篆题“印藏”二字,又作隶书跋文镌刻于左:


“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


这批印章在壁龛中一藏就是整整45年,直到1963年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庆前夕,印社同人因担心印章久藏致损,决定将其发掘而出,另行珍藏,世人方才得以一睹真容。这90余枚印章,装于一石匣内,枚枚无损,多出自西冷印人或沪杭金石篆刻名家之手,为王禔、叶铭、费龙丁、王匊昆、经亨颐、陈师曾、夏丐尊、李苦李等人刻赠叔同之作。此外,夏丐尊、周承德、丰子恺、刘质平、金咨甫等诸多友生,都得到了弘一分送的所临法书、碑帖和用具等纪念物品。

 

然而,弘一对于书法终究无法舍弃。1918年9月,弘一在灵隐寺受戒后不久,到嘉兴精严寺佛学会披阅经藏,当时仍有知晓弘一俗名、前来索求墨宝者,“已弃旧业”的弘一遂与当地居士范古农相商,范氏以为:


“若能以佛语书写,令人喜见,以种净因,亦佛事也。”


于是,弘一重又购买书写工具,以应求书者。其实,此前弘一在杭州已借人笔墨,为夏丐尊写《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轴,为叶铭奉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轴恰写于弘一剃度后的第二天,可谓弘一“僧书”时代的开山之作,跋语中详记当时因缘:


“戊戍午大势至菩萨诞,剃度于定慧禅寺。翌日,丐尊居士来山,为书《楞严·念佛圆通章》,愿它年同生安养,闻妙法音,回施有情,共圆种智。”

 

弘一出家后的前十年,对于书法不断尝试,风格多变,希求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也最能寄寓自己情感体验的独特书风。弘一生平多次书写“勇猛精进”四字,“勇猛精进”既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奋进”精神,又常见于佛教《无量寿经》等,以奋勉不倦为精神旨要。这四字可谓是弘一于佛、于书刻苦修行的最贴切描述。

微信图片_20211022103537.jpg

国学大师马一浮对于李叔同的书法艺术及其出家前后的风格变化,曾有一段精到的评述,他说:


弘一书法的渊源,上规秦汉篆隶,所以根底扎实。未出家前以沉雄浑厚胜,这是致力北碑的特征。削发后,精神面貌为之一变。现在芒鞋跣足,云游十数载,和在西湖虎跑、玉泉的情景又起了不同程度的变迁。如今是经过佛学的陶冶,再变而为恬淡静穆,霁月光风,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笔,这是个人的修养所致。


李叔同的书法与他的人生一样,绚烂之极终归于平淡,然这平淡中饱含着深沉、丰富的内蕴,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艺术和宗教为李叔同的人生注入奇异的色彩,而他在艺术领域的卓绝造诣、对宗教的深刻体悟,也让世人回味不尽……


相关内容
上泗山歌 2024-04-19
德寿岁时 | 今日花朝,请收下这份临安赏花图 2024-03-27
吴山明笔下的黄宾虹像 2024-03-25
游记文学里的杭州 2024-03-21
清代才女林以宁的西湖情缘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