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史海钩沉:稽留山《石云庵碑记》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4-04


2021年孟冬,我们来到中泰街道白云村走访。白云村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西部,2003年由原铜山村、章岭村合并而成。取名“白云”,盖因白云石开采长期以来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不过这些石矿在1984年就已经全部关停。现在村内翠竹成荫,山青水秀,绿水环抱,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白云村有众多历史悠久且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古迹遗存,鸡笼山石云庵就是其中之一,听说那里还保留下来一块康熙年间的古碑,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决定去看一看。

鸡笼山,历史上叫稽留山。当地原住民很少识字,慢慢把稽留两字叫别了,叫成了鸡笼山.稽留抽象,鸡笼具象,容易记忆,于是口口相传,约定俗成。至少在清初,民间就已经叫鸡笼山了。嘉庆年间的余杭文人陆顺豪写过一篇《游稽留山记》,里面写道:“此山本名稽留,当由稽留讹为鸡笼,狃于谚者忘其古,可叹也。”(《嘉庆余杭县志》卷七·山水一·山)可见,文人雅士喜欢称稽留山,凡夫俗子还是叫鸡笼山,两个叫法并存不悖。

我们到了山脚下,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石亭子,里面矗立的就是那块大名鼎鼎的石云庵碑了。亭是新的,碑倒是原物。碑长1.71米,宽0.69米,厚1.19米,碑首有“石云庵碑记”五个篆体大字,碑文内容就是康熙年间王约园写的那篇《稽留山初建石云庵记》,1041字。这块碑原本应该在山上的庵里,现在把它移到山脚下来保护,因为山上的旧庵早已不存,移到山下也方便游人观摩。我当即用相机逐段拍下碑文,回家再细细研究。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256.png

稽留山(鸡笼山)

毕竟已经过去了345年,碑文上的字经风吹雨蚀,有的已经很难辨认。我尝试断句,形成初稿。我想,这样一块碑文在县志上应该有记载,果然在《嘉庆余杭县志》上找到了这块碑文,但县志记载不全,是一个简版,特别是后面作者的一段阐发和整段颂词都删了。不过,还是把原来辨认不出的好些字给补上了。今年初夏,我再次来到鸡笼山,仔细观摩碑文。最后还剩下几个字辨认不出,在朋友圈里请教高手,最终圆满解决。现把完整版的碑文呈现如下:

石云庵碑记

稽留山初建石云庵记

吾苕佛刹,名山称盛。自湖以南,林壑凿空而出,极人工天巧之奇,惟石云为最。庵盖澈澄开士所构,以安禅者也。其地踞南威之东偏,由马岭、沙村委蛇而进,层岩环绕,溪流间之,中名鸡笼峰,面对雄山,高楹文础,补入崖腹。北则大涤、天柱,南则石盂、翠云。诸胜若拱而揖,或环而抱,其下翠石林立,亦同斯状。清泉俯奔,修篁仰荫,法花忍草,茁长缤纷。彩雉文鱼,翱翔游泳。洵兜率之,雅观般若之深境矣。先是,慧彰明禅师嗣清谷孝禅师,始从钱塘玉露亭结甘露之缘,慕南苕之秀,诛茅于此。将有经营,庶事草创。澈公亲承剃度,志图寝昌。掘土塞泉,削石填土始也。相度孔难,几中止。及十日得一峰。五日得一壑。皆嶙峋苍润,甚惬怀抱,遂不觉黾勉日积也。工始于丙戌岁之孟春,告竣于丙辰岁之季腊。中楹三间,设西方三圣,左地藏,右大悲。其前敞阁凌空,心目弘旷,则伏魔关夫子像设焉。东西楼阁森向,云厨客座,制度精严。基地山场六十余亩,系汪、程、吴、叶、童诸善信所乐而授受也。扉外山田十一余亩,系贝、濮、潘、欧、张诸善信所施舍也。因石之佳,里人文学金子右白遂以命名。善乎!双林山幢大师之书联曰:“几回凿出鸡山石;一似飞来鹫岭云。”盖庵之实录也。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259.png

▲石云庵碑记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14.png

▲石云庵碑亭

澈公谓予,是庵之成,三十年于兹,欲以扬祖风、示来者,祈佛日之常辉,祝檀那之德意,必不可以无记,属贞为之。贞乃合掌而白澈公:“大丈夫勇猛出家,非将相所能为及。出而仍至,虚生浪死,走尽脚根,鼓尽唇皮,究不得一安身所在,深足欸!俾视子心地朴实,操履精勤,譬诸山云,以不立我相而化石飞来,吾子以不求人知而禅宫涌出,何烦更立文字?”澈公唯之曰:“子言诚然!曷不即其义而广之?”予遂悉数数之曰:“片石浮云,窥色相也。水落石出,见本来也。云行雨施,拯众苦也。禅寂之学,任真而修续佛慧,命也。不见有云石,云石之遭遇自符。无心于文字,文字之宗旨斯耀。然则就此义而勒之。贞珉其可已乎。”是庵也,创于干戈。俶扰之余,成于拮据。经营之久,是缵是逑,俾勿陨坠,皆记事之辞,所不得而略焉者也,为再。

颂曰:

苕溪古佛国,湖南更苍翠。

稽留护灵区,众山尽廻绕。

有一真衲子,手持生铁镬。

疏凿大泉石,石大乘愿来。

石从云影生,云从石骨起。

于一喷薄中,各滴醍醐味。

于一玲珑窍,各聍摩尼珠。

洞霄九锁峰,即为耆阇堀。

南湖千亿亩,即为阿耨池。

无量妙高台,变现弹指顷。

护法天龙神,呵护在左右。

用此告十方,常生欢喜心。

我合作此颂,毫端见如来。

刻之稽留山,永永示靡极。

经麓王绍贞约园薰沐敬撰

苕溪董烷南村薰沐拜书

康熙十六年岁次丁巳孟夏之吉

其实,这篇碑文的后面还刻有文字,记捐助山、田及水碓者姓名,大约57个字,这些字比较小,有的字已经脱落。上面刻有“助山碓檀越”者五人,“助田檀越”者六人,末尾署名是“本山住持沙门海莲寂恒、源仝建立”。这是住持为感谢檀越(施主)捐献而刻,已经不是碑记的内容。但也说明了当初石云庵庙产还是很丰富的,也证实了在走访时村民说石云庵有水碓的传闻。

这块碑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字和时代信息,我们试做一些解读。

关于碑文的内容。第一段写石云庵的建造者、地理位置、建造过程、寺院规模、庙产及得名由来。作者在文中说:我们苕溪一带的佛教寺院,以名山为盛。南湖往南这一块区域,林壑妍美,以人工天巧之奇为最者,就是石云庵了。此庵是澈澄开士(开士,对僧人的敬称)所建,它地处县境之南偏东,从马岭、沙村逶迤而进,两边层峦叠嶂,中有溪流潺潺。它中靠鸡笼峰,面对雄山,北面是大涤山和天柱峰,南面是石盂寺、翠云等胜迹。诸处胜迹,或似打躬作揖,或如左揽右抱,清泉奔涌,修篁蔽天,草木繁盛,鸟鱼云集,实在是一个向佛问禅的好地方。当初,慧彰明禅师的弟子清谷孝禅师,刚从钱塘玉露亭出家,因慕南苕景色之秀,来此结茅传教。后澈澄师承清谷孝禅师,并由其亲自剃度,立志光扬佛教。澈澄禅师在此筚路蓝缕,掘土塞泉,削石填土,开始建造寺院。中途困难重重,几欲终止。就这样,十日凿一峰,五日开一沟壑,日积月累,终于大功告成。石云庵从顺治三年(1646年)春开始建造,竣工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整整三十年。建成后的石云庵,其中楹三间,分别供奉西方三圣(指阿弥陀佛和他的左右两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室供奉地藏王菩萨,右室供奉大悲菩萨。殿前敞阁凌空,视野广阔,供奉武圣关羽像。东西两侧,楼阁森向,厨房、客房齐全,寺院规章也建立起来。石云庵拥有院产及山林六十余亩,是汪、程、吴、叶、童诸信众捐献,有 山田 十一余 亩,系 贝、濮、潘、欧、张诸信众施舍。因为庵内奇石嶙峋,乡里文人金子右先生以“石云”命名。径山双林山幢大师赠送一副对联:“几回凿出鸡山石;一似飞来鹫岭云”。联末嵌“石”“云”两字,是石云庵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18.png

《嘉庆余杭县志》中有关石云庵的记载

第二段是澈澄禅师与作者王绍贞的对话,这段对话充满了禅机与哲理。澈澄禅师对作者说,石云庵历经三十年建成,为弘扬佛法,希望你能写一段文字记下来。王绍贞对禅师说,大丈夫出家修行,非将相所能为及。禅师您一生颠簸,出生入死,走遍千山万水费劲口舌去化缘,甚至不能得一安身所在。您心地朴实,一生精勤事佛,历尽艰辛而寺院始成,如今院内奇石嶙峋如灵鹫飞来,佛寺庄严立于山林之中,何必再另写文字呢?作者是说,禅师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何必要再写文字呢?禅师说,你说的也对,但为什么不用文字记下来而使更多的人知道呢?于是作者即景抒情,说了一番充满禅意的话,所谓“片石浮云,窥色相也;水落石出,见本来也;云行雨施,拯众苦也”,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和轮回,于是不见有云石,云石自在;无心写文字,而文字之本义仍存。石云庵创于动乱之中,历经困扰,终艰难玉成,都是可记之处。我不去写它,它也照样存在。我记下来只是为了勿使后人遗忘,但我觉得点到就可以了,不必多费笔墨。作者在这里,以贬损文字的手法来赞美禅师建寺之功莫大焉,在这段对话及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把要写的东西都记载下来了。

碑文的最后一段是颂词,也是碑文的核心所在,作者赞美了澈澄禅师的辛劳,也赞美了石云庵弘扬佛法之功。文中的“苕溪”“洞霄”“九锁峰”“南湖”“稽留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读来,于朗朗上口之中,更有一种亲切感。整篇碑文,言简意赅,主旨鲜明。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21.png

▲石云庵遗存石经幢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24.png

▲石云庵院墙遗址


再来说说石云庵的建造者澈澄禅师,《嘉庆余杭县志》和《光绪余杭县志稿》上都有传。《嘉庆余杭县志》上说澈澄即海莲禅师,澈澄是其字,俗姓王,余杭本地人(《光绪余杭 县 志 稿》上 说 他 是“慈 溪 王 氏子”,并写成“彻尘”。——《光绪余杭县志稿》卷三·人物列传)。澈澄幼年父母双亡,于是立志出家。顺治年间,来到稽留山,拜青谷孝禅师为师,在此结茅栖息下来,苦读《法华》、《维摩》诸经,“广集大乘经论,区析义理,多所通括”。(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十九方外传一)

随后他辞别青谷禅师,云游十方,遍参耆宿,穷究佛法。这样过了十多年后,他再回到稽留山,在原先青谷禅师所建造的茅屋上修建寺院,他削石填土,经三十年建成“楼阁参差,规模峻整”的石云庵。又劝募添置山田若干亩,以供寺院日常支出,石云庵声名远播,信者甚众。澈澄性耐勤苦,甘于淡澹泊。澈澄颇能写诗,声播丛林。有《石云志略》一卷,记澈澄筑庵及碑记诗文,想必这书里必有澈澄的诗文。《光绪余杭县志稿》在“人物列传”中把澈澄写成彻尘,并说他是慈溪王氏子。说彻尘精通医术,是得自家传。十九岁,在稽留山石云禅院剃度,参大乘经典,贯串心学医学。他曾说“治病先治心,以我心印人心,心心相印,调和六气,洞彻五脏,生死关头乃了然。”(光绪余杭县志稿卷三·人物列传)他给人治病,不受钱财,治好病人无数。他撰写《石云选秘》,是为治病秘方,可惜后来板毁,仅存孤本。两本县志写到的澈澄和彻尘,应是同一人,都姓王,年轻时都在稽留山出家,不过《嘉庆余杭县志》重点写澈澄开山之功,《光绪余杭县志稿》主要写彻尘医术高超。

最后介绍一下碑文的作者王绍贞。王绍贞,《嘉庆余杭县志》上有传,字子箕,晚号约园。他是当地名儒,温文大雅,与他的父亲王止庵先后闻名乡里。他家学渊博,拜徐以息为师,与江道、严颢亭、虞仲皓等人诸人集会讲学,学业日进,声望亦越来越高。顺治戊子年(1648年),他考中举人。后来官至景陵(今湖北天门市)知县。王绍贞颇有文名,“所作诗古文辞,皆有典则。与知己啸咏湖山,陶写性情,挥麈清谈,有晋人风致”。(《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十七·儒学传)地方上的人都很敬重他。王绍贞撰有《湛清轩诗》,卷未详。后来余杭县修乡贤祠,祭祀余杭历代德高望重之贤人共21人,王绍贞名列其中,与赵汝谈及邹济、邹干父子,严大纪、严调御、严敕父子等齐名。(《嘉庆余杭县志》卷五·学校)

至于碑文的 书写者 董烷,字南村,地方志书上少有记载,他自称“苕溪董烷”,由此可见是本地人。石云庵建成以后的兴衰历程及其目前的现状,这里也交待几句。澈澄建成石云庵,庵内有洗天泉、彩云石诸名胜。当地产白云石,澈澄以白云石凿成佛像、假山,成为石云庵的一大特色。想必“彩云石”也是白石雕琢而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住僧达初重建石云庵,规模宏整,其建筑超过原来一倍,又续置田地山场若干亩,石云庵估计发展到了顶峰。当时余杭县令张吉安经常造访石云庵,张县令和达初是好朋友。嘉庆丁卯(1807年)夏,达初在客寮前掘地得一甘泉,味甚甘洌,县令张吉安即以“丁卯”名之。张吉安还留下《丁卯泉》一诗:“一泓澄澈味甘鲜,云出无心水亦然。师岂参寥传梦里,我曾阿耨证池边。临流合置庚辛槛,记岁应呼丁卯泉。不用剖符频调取,花时来傍竹垆煎。”(《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山水四·水)

嘉庆年间,余杭文人陆顺豪游石云庵,留下一段石云庵当时的实录:“忽见林壑中隐隐有红墙蔚起。余步益健,未几至山门,得一额曰“石云禅院”。从天王殿而进,址顿高,历石级而上,攀伏魔阁,登大殿,转进客堂,诸处额联,大半梅坡书,行草居多,亦遒逸,但微伤佻耳。诸佛座皆白石筑成,云得之白泥山者。”(《嘉庆余杭县志》卷七·山水一·山·《游稽留山记》)可见当时的规模要超过康熙时期。那时,那块《禹航稽留山石云禅院记》的碑,还留在院内一偏堂内,陆顺豪文中有记载。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29.png

近年村民自发在石云庵原址上修建的寺庙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余杭交战,余杭人口损失很大,庙宇大多被毁,僧众星散。石云庵此时衰落不足为奇。晚清和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次次的反宗教和废庙兴学运动,寺院整体衰落,石云庵也一蹶不振,勉强支撑。民国年间,民间已称石云庵为鸡笼寺。

微信图片_20230404101432.png

民国时期石云庵草图(许梦林画)

1937年,寺中只剩僧人一人,法名定安。由于抗战,部份房屋成了外地逃难农户的居住点,当时共居住外地逃难农户20余户,他们是棚户,原来住在深山里种玉米,后来下山来住在庵里,现在大多是章岭村8组的村民。1956 年,僧人定安圆寂,该寺庙就真正成了村民的居所。据当地老人许梦林回忆,1963年因建设南湖农场房屋木料紧缺,拆去了大雄宝殿上的木料,一些有文物价值的东西被毁坏。1971年,鸡笼寺最后5间房屋因失火被烧,观音殿、药师殿和韦驮殿都被烧了。只剩“石云庵”碑记一块和一截六面刻着佛名的石经幢孤零零地立在空地上。对面塔山上一些用于埋葬僧人的荷花缸也被附近村民挖走,竟被当作粪坑使用。当时村民挖出来的荷花缸做工精美,雕刻的双龙栩栩如生。1997年,附近善男信女捐款在寺庙原址重建三间平房作为简易庙舍,约60余平方米。庙内供奉大小菩萨若干个,逢年过节有不少香客去上香祭祀。

2004年,石云庵碑记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13年,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泰街道出资约18万元,整治其周边环境,建保护亭,将碑置于亭内。2015年被重新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3期 作者 慎独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