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史海钩沉:旧时余杭水运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4-06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置余杭县,县治就在原余杭镇,即今余杭街道。余杭西南、西北群山环抱,东临杭嘉湖平原,是浙西北山区与浙东南平原连接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苕溪、南渠河水运便捷,造就余杭成为码头兴旺、货物集散之要地。也许秦始皇就是看准了便利的水运而决定置余杭县的吧。

旧时余杭“溪北为城,溪南为市”,这个“溪”就是苕溪,余杭段苕溪为南苕溪。南苕溪在余杭县城南大门前缓缓流过,至余杭与瓶窑交界的汤湾入东苕溪。南苕溪上源是临安锦溪,锦溪出青山入余杭后,水势由急而缓,南苕溪宽阔的河面成为舟船排筏停泊、歇息之处。旧时余杭县城南城墙有东、西两座水城门,既是水路进入余杭县城的入口,也是重要的河埠码头。而“溪南为市”的这个“市”,是指通济桥以南的民居、市集,在这片民居、市集中,有条南渠河,南渠河下接余杭塘河后通京杭大运河,是余杭一条“生息”之河。南苕溪、南渠河成为余杭货物进出、集散的黄金水道,是余杭与外埠连接的要道,为余杭的商贸兴旺提供了客观条件。

南苕溪排筏胜景

南苕溪上游临安等地山区的毛竹、木材、柴炭、茶叶、笋干、土纸、药材等山货特产,均由竹筏、木排顺流而下运抵余杭,再由余杭集散各地。据史料记载,唐天授二年(691 年),武则天诏令“钱塘、於潜、余杭、临安四县租税纲运迳取道于苕溪”,自此苕溪便为漕运要道。

余杭苕溪南塘称凤仪塘,自西门至城东盘竹弄北口约五华里,早年凤仪塘上开有数十家山货行、木行、柴行,凤仪塘下有数十处船埠码头,揽排停船的木桩八九步一个、十来步一个。余杭段苕溪水深河宽,从西顺水而下的,大都是竹木排筏;从东逆水而上的大都是木船,船只多时常常覆盖半个溪面,舟船济济,穿梭来往;日行夜泊,终日繁忙,官府漕运、民间商旅往来不绝。

旧时苕溪有很多给逆水木船拉纤的纤夫,码头上有挑夫、脚班,一些由毛竹、木头直接编扎起来的竹木排筏到余杭后就拆散上岸,由苕溪人力过塘翻驳,由商贩、挑夫、脚班从凤仪塘翻入南渠河转运他处,毛竹、木材最多的是运到杭州松木场,土纸、笔管等较多运往苏州、上海等地。清末民国时期,余杭有不少生意人在上海、苏州开办木行、笔管庄等。

南渠河舟船聚埠

南渠河是古镇余杭的一条内河,上连木竹河,下通余杭塘河后通京杭大运河,长约三余里。余杭县东面水乡的粮稻果蔬,杭嘉湖及外埠南北方地区的物资则由余杭塘河到达南渠河,由余杭向本地和山区各地集散。

旧时南渠河舟船穿梭来往,河岸上车水马龙,从东至西有文昌阁、东门桥、油车桥、邵家桥、坝潭桥、小珠桥、葫芦桥等河埠头,沿岸都是山货土产、布帛百货、粮米油盐、磁碗杂货等商店、市集,遇农时或过年过节,满载甘蔗、红萝卜、大白菜的东乡农船在南渠河各河埠码头停船上岸进行货物交易,返回时大都载些竹木柴炭、茶叶、笋干、土纸等山区物资,山客、水客、商人、农民都在各河埠码头聚散,船拥人济,热闹繁忙,堪称古镇余杭的“秦淮河”。

南渠河上的几个河埠码头各有特色,比如葫芦桥头,主要是茶叶、笋干、土纸市集;小珠桥头主要是缸甏杂货,小珠桥南堍就是缸甏弄。民国初年,南渠河开通余杭至杭州的邮运货船,也称信班船,码头就设在小珠桥、坝潭桥和东门桥,分快船和慢船二种,快船只停靠几个大站,慢船沿途小站全部停靠,一天一班,下午发船。新中国成立后筹建的余杭搬运站就在小珠桥头;坝潭桥头主要是蔬果,余杭汇成水果行就在坝潭桥下;邵家桥头是粮米码头,旧时邵家桥一带,多聚集酱园、米行、碾米厂等,东汉的粮仓就建在邵家桥南堍。从邵家桥起至东门桥、文昌阁一带,是竹木柴炭和笔管、沙石、砖瓦、水泥、煤炭等建材码头,这一带有余杭航运站、余杭搬运站的作业吊车和装缷货物的跳板、桥板等。20世纪80年代前,还常常看到几十只大木船连在一起的船队,这些船队以船为家,以水为业,风里来,浪里去,是余杭塘河、南渠河上一段繁忙的记忆。

木竹河粮船旧影

南渠河的上游是木竹河,与临安汪家埠一支水相连,因河中舟船多为运送毛竹、木材故名。木竹河通洞霄宫,洞霄宫曾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南宋时,洞霄宫为官府行宫。洞霄宫这路水源出菖蒲岭,过白茅山、天柱山、大涤山、九锁山等,是一条重要的河道。河上有三座古桥,一座是大涤山脚、建于元朝的元同桥,一座是宫里村口的会仙桥,这两座桥尚在,元同桥保存较好,是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会仙桥桥面已成路面,看不出桥的模样。会仙桥边上有一块文物保护点的牌子,但字迹模糊。通仙桥就在余杭街道中南村石门塘,故也叫石门桥。通仙桥原来是石拱桥,20世纪70年代初,为方便农民拉谷,改建为水泥平桥,现水泥平桥仍在。会仙桥、通仙桥均建于宋淳熙九年(1182年)。木竹河上曾经粮船来往,穿梭不绝,这三座桥是木竹河繁忙水运的见证,只是后来溪流遂绝,河源耗竭,至清朝初年,木竹河淤塞滞重,干涸断流。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官府对河道淤塞悉行挑浚,余杭知县龚嵘发民疏浚南渠河、木竹河,“疏南渠之浅阻以通商舟,开木竹之湮淤以溉田亩,诚一邑水利之攸关也”。龚嵘通河以后,木竹河数十年水清河畅,舟楫忙碌。民国以后,河道又淤,舟船无影。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木竹河淤塞成杂地,河道了无痕迹,现在只留下“木竹路”地名而已。1957年,水利部门在余杭苕溪南塘、张家弄底位置建造幸福闸,引苕溪水入南渠河,解决了木竹河淤塞后南渠河的水源

余杭塘河樯帆蔽日

南渠河下游是余杭塘河,南渠河连接余杭塘河处河面渐宽,从余杭载货东出的船只与抵达余杭的入港船只在此处交汇,舟船济济,樯帆蔽日,常见船队穿梭,水浪拍岸。东门码头成为煤炭、建材码头,大量的沙泥、水泥、石子、木材、毛竹、草绳等从余杭运往全国各地。据1950年的商业调查,当年经余杭码头集散的物资主要是杉木、段料、毛竹、柴炭、笔管、茶叶、笋干等,运 往 湖 州、嘉兴、常州、苏州、上海等地。

为了发展水运,拓宽余杭塘河的水道,方便船只进出,1966年,余杭的文昌阁被拆除。但是,尽管拆掉了文昌阁,由于民国时期已开建公路,水运还是由盛至衰。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3期 作者 陈冰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