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石铺成的塘路,驮着货包的骡帮,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一队过去,一队又来,日夜不断。赶骡人觌面时,相互寒暄数语,又匆匆各奔前程。这就是杭徽故道上的“商旅长行图”。 相距城郭半里的张家河埠头,有张太公庄,是一所半官半商性质的大栈房,扼水陆两路之咽喉,控始发中转之要冲。庄门外右手边,双塘相夹处,一片平陆,面积十亩,东西各建十间厂房,南北有鹿柴寨栅围护。圈子内木桩风灯,食槽草料,一应俱备,这里就是余杭骡马场,由张太公庄全权管辖。西行的货物,以布匹、食盐为大宗;东来的土特产,以丝茶、药材等山货为主体。骡队远自昱岭关外,途经昌化、於潜、临安,一路接纳货帮,成群结队戴月披星而下,到此必须打尖歇脚了。因为县衙里有明文规定,不许骡马随便进城。下行的物资,由此驳入塘河,水路发往苏、杭、宁、太。 入暮,骡马场内热闹起来,卸货的、入仓的、提水的、喂料的,守夜人则东呼西叫,要客人小心火烛,看守好各自的货物。杨柳堤上,朗月清风,菱荷夜香;杨柳堤外,流萤草蛩,渔火鸣榔。城门关闭,集结自然成市,苕上有细鳞鱼,林间有山肴野蔬。阿姥佳酿聚酒徒,隔垄村女送鲜果。城中笙歌楼台,此地林下风味。 套用一下经济学上的名词,杭徽故道,比之以生产关系;骡帮马队,比之以生产力,在相对持平的情况下,有如山涧流泉,急急匆匆、叮叮咚咚,似乎守恒持常,万劫不变。但现代文明已经来临,自从1924年余临公路开通,千百年来的驮帮,日见稀少,门庭冷落了。到193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大祸天降,万恶的日本侵略者一路烧杀而来。张太公庄和周围村落顷刻之间化为焦土,只剩下苕溪边空荡荡的张家河埠,和河埠边上原在财神殿内的一只元宝石香炉。岁月悠悠,此地往昔无数代的繁衍生息,以及它所扮演过的商旅中转站的历史角色,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