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余杭苕溪放花灯(水陆道场)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三百余年历史。 余杭地处天目万山之下,有“天目万山之水,南湖蓄水之地”的说法,所以余杭常常发洪水引起水灾,无数余杭百姓溺死于水灾之中。为此当地百姓自发地去苕溪放花灯,祭祀在水灾中及其他溺水而死的亲友。 旧时,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晚,余杭城里及舟枕、丁桥、永建、泰山、仓前等地群众自发地划着竹排、小船,汇集于通济桥东,带着竹制、木制、纸制的托盘。托盘大小不一,有方型、圆型、船型等。托盘上扎着五颜六色的花灯,有荷花形的,有桃花形的,有梅花形的,等等。花灯内分别放着盛有菜油、洋油、蜡油、猪油的陶瓷器皿,油中放着绵纱灯芯,放在竹排与小船上等候放灯。 放灯时,有只主会小船。小船有一班锣鼓队和一只经过精心挑选健壮的活鸭。活鸭的一只脚上吊着一只铜制的“金元宝”,约二两半重。到天黑,主会人一声令下“放灯”,锣鼓齐鸣,主会人随即将活鸭放游于苕溪水中。此时各竹排、小船上等待放灯的群众点亮带来的花灯,一盏盏放游于苕溪水中。此时,苕溪溪面是灯火辉煌。观看放灯的群众挤满自通济桥至孙家弄口的溪畔两岸。 放灯时同时进行一项抢标活动。在每个竹排及小船上各有一名水性好、身体健壮的男子。当主会人放游鸭子时便跳入溪水中,扑向放游的鸭子,潜入水下用嘴去咬鸭子脚吊着的“金元宝”,你争我夺,同时互相监督不得用手或脚去取“金元宝”,只能用嘴去咬。咬到“金元宝”者即为抢标胜者。得标胜者嘴上咬着“金元宝”,双手高举活鸭上岸。此时全场雀跃欢呼,围观群众中抛去彩花,拥其回到竹排中,使苕溪放花灯的集会进入高潮。 在放花灯时,苕溪河岸沿路插满点燃的蜡烛和香火,有些人在河边也烧些纸祭品,同时还有跳无常班子在河岸助兴,小商小贩四处叫卖,直到溪中花灯随苕溪水东流而远去。围观群众也是游兴未尽、留恋不止地慢慢散去。 苕溪放花灯至抗战时,由于战乱而停止。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