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钱塘江上放排人
来源:杭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7-06


桐庐县自古就是浙西水路的交通要冲,客商水路来往十分频繁。钱塘江在桐庐境内的一段叫做富春江,富春江西北方连接分水江通往临安,南方连接兰江通往兰溪,再由兰溪分流通往衢州和金华。历史上,昌化、於潜、分水、建德、开化、新登等地,甚至浙赣边境、浙皖边境、浙闽边境的木材都必须通过钱塘江运往各地,桐庐县自然成了钱塘江流域上最繁忙的木材集散地。旧时交通并不发达,浙西山区里的大批木材无法靠轮船、火车或汽车运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只能通过放排的方式运达目的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桐庐县城还能见到桅樯林立的场面。

笔者到桐庐走访过一位86岁的老人孙校洪,他曾经在桐庐的木行管理放运工作。据他说,20世纪50年代,桐庐当地有32个木行,专门负责木材的接收与放运。除了木行,桐庐还有专门的木业会,负责管理各个木行。木业会里有一个盘子,有点像现在的股市大盘,木材价格都写在盘子上,由于价格随时在浮动,木材买进卖出的价格都由当天盘子上的价格决定。木材不是用重量来衡量的,而是算体积,以立方米为单位,木材行业内管一立方米叫一两码子。据孙校洪老人说,当时桐庐的木行每年要放运大约8万两码子的木材,其中以松木和杉木为主。20世纪60年代前,货轮还未普及,要将木材从浙西山区运往桐庐,再经桐庐运往各地就需要排工放排了。

“放排”这个词从字面理解很容易,无非就是将木材扎捆成排,放入水中,通过木排自身的浮力,再借助人力,使其顺流而下。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放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浙西山区一带水域的水流湍急,落差大,若没有控制好,木排很容易被水打散,引起事故,排工的经验和能力在放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放排前首先要扎排,这决定了木排是否牢固,坚固的木排能大大降低放排时的危险性。桐庐一带的木排主要用毛竹皮捆扎,也有用藤条、铁卡钉、篾绳或槁条固定的。用排工的行话说,扎排包括了“花打、打筋、双筋、青心、拢排”这样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要想扎得紧,需要费很大的力,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一般来说,一个小木排由400两至500两码子的木材扎成,合并成大排的话差不多有2000两码子,小排之间用铁丝相互勾连。

木材一般是冬季砍、春季放,但不论季节天气如何,都不会阻碍排工放排,只要有活他们就会干好。好的排工对天气和水位都很了解,知道放排的最佳时间,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放排方式。排工们管每年农历三、四月叫“桃花水”,五月叫“黄梅大水”,六月叫“海啸”,也就是台风,这几个月水位最高、水流最大,是放排的最好时间,但同样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放排少则五六人,多则四五十人,一般每人要负责50两码子,一人一橹,以控制木排的走向。木排头人叫作出务包头,相当于船老大,排工的集体观念很强,放排时一切听从出务包头的指挥,绝不敢有半点马虎。由于木排大、水流急,出务包头无法顾到所有的排工,排前和排后需要靠大声打招呼来协调,他们喊“靠拢”或“靠开”以表示向左或向右。

桐庐作为木材的集中地,在其上下游放排又有很大的区别。从浙西山区运往桐庐,河流大多较浅,放排人能够用竹竿撑行。若是行经水面窄、弯道多,或落差大、水流急的路段,大木排是通不过的,需要拆成小排,排工站在排山,不仅要保持自身平衡,还要努力使木排稳定前行。在这样的河段上,木排是很容易触礁搁浅的,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被水流冲散,这是放排人最不愿遇到的事,一旦拢不住排散了,木材顺流而下,别说讨工钱了,身家性命都难保。从桐庐运往杭州、上海等地,就进入了富春江。富春江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排工便将小排合并成大排。富春江水又深,竹竿无法撑到底,只能靠船只在前牵引,排工在木排上控制。春夏放排与冬季放排又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雨量的区别。冬天雨水少,水流就更缓了,很难依靠木排自身的重量顺流而下,放排十分困难,从桐庐运到杭州需要整整十五天的时间。

旧时,放排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姓”。所谓“小姓”,与“九姓渔民”是一样的,包括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传说这九姓原是明初陈友谅的部下,后来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残部四散逃亡,有一部分流落到新安江一带。由于是战败者,当地官府对他们严加看管,不准上岸居住,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长衫鞋子,更不能与岸上人通婚。由于放排这项工作既艰苦又危险,只有像“九姓渔民”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家的孩子才愿意干。据孙校洪老人说,他在木行工作的时候,全桐庐大概有240个放排工人,他们大多十四五岁就开始放排,直到年纪大到体力不支了才退休不干。由于排工生活艰苦,也没能力将孩子送去读书,放排人中也不乏子承父业的。

放排人常年在水上漂泊,在靠竹竿撑行的小河段,他们就在木排上搭帐篷居住,在有船牵引的大江中,他们便居住在船上,只有路过木排停靠口岸,他们才会停下来上岸去歇息。放排人的一日三餐也在水上,他们将米和蔬菜带上船,趁水流平缓的时候再打些鱼上来吃。在水上的时候,是决不允许说晦气话的,排工们认为这会招来不幸。他们常形容自己放排的工作是“风吹浪打,吃了今天不知明天”。正是因为“吃了今天不知明天”的危险,放排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桐庐的排工出发前都要带着肉、蜡烛和香火到桐君山去请栏头菩萨,并在排头进行祭拜。一路上,若是遇到寺庙,排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进去拜一拜。一旦顺利回到桐庐,他们便要还愿,并去拜祭城隍菩萨,排工们把每次放排的顺利归来都视为上天的恩赐。旧时,因为放排而意外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由于他们的家人没钱送葬,只得将他们埋在有钱人捐赠的义冢地里。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便利许多,放排这种危险又辛苦的运输方式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所取代。如今人们已看不到放排人与水浪搏击的身影,也看不到忙碌的木行,只有当年接放木排的木排头还静静地躺在原处。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