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史海钩沉:西塘河与纤石奉口之往事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吕伟刚  日期:2023-09-27

良渚纤石村和仁和奉口村这一片区域,历史悠久,远在良渚时期,即有先民在此聚居。夏禹属防风国,当年防风古国的疆域,“东至海,盐官旧有防风庙。南至江,宋吴自牧《梦梁录·古神祠》:防风庙在廉德(乡)朱岙(村)。西至安吉《同治安吉县志》:安吉属禹贡扬州之域,为防风国西境。北至太湖,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湖州,禹贡扬州之域,防风氏之国。”(陈景超《三皇五帝之争与德清的防风古国》)。《杭县志稿》《通纪》载有:“盖武康为古防风氏国,都禺山。今地名杨坟,渡溪即杭县境。”从纤石过苕溪、奉口渡苕溪至杨坟仅五、六华里路,可谓近在咫尺。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剪平定江南地,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有四,在杭者四,钱唐其一也。(《史记》)从钱唐建县起,其间汉元始四年王莽更十二州,名钱唐曰泉亭。光武帝建武初年,仍恢复钱唐县。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此后一直至清王朝倒台,1300多年时间里良渚纤石一直隶属于钱塘县孝女南乡,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疆域五·诸镇记载:钱塘县管十三乡,其中孝女南乡管里四,长平、横乐、杨山、奉口。据此可证今天的獐山奉口,南宋时期曾归钱塘县孝女乡管辖。分析当时由于人口稀少,今天的上纤埠和北面今属獐山的奉口都属奉口里。中华民国元年,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纤石属杭县瓶调区。而纤石乡,下辖乡镇有:上纤埠、石桥镇、北安溪、南安溪。《杭县志稿》又云:“安溪镇在纤石乡,南宋时为安溪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隶杭县,1959年,改隶拱墅人民公社联社,至1961年4月,原杭县、余杭两县地域合二为一称余杭县,1994年4月改余杭区,至2001年余杭撤市设区,隶属余杭区。2021年4月杭州市部分区划优化调整,纤石村、奉口村均隶属新的余杭区。

流经纤石村的西塘河,曾是古代往来杭州城的一条重要水路要道。明清两朝又是钱塘、仁和两县的界河,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西塘河历来叫法很多,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其为“新开运河”,又有“下塘河、奉口河、宦塘河”的叫法。

此文主要梳理西塘河的各种名称及由来。

首先解析西塘河之得名。西塘河的“西”,是方位词,据此可知西塘河之名是以此河在地理位置上所处的方位而命名的。

杭州城北,有三条南北向的河流,第一条就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北新桥,大关桥往北,经拱宸桥、三里漾、谢村、义桥、柏树头一直往北,在王家庄汇合从苕溪经奉口陡门流入的獐山港之水、往北稍东又汇入从五福桥下流来的东塘港之水,至伍林头分流,一路往东至塘栖,可达嘉兴、上海、苏州。一路流入伍林高桥向北,经雷甸、德清、洛舍、菱湖至湖州入太湖。因对应于上塘而称此河为下塘河,北宋时期官府就在塘栖设下塘寨、下塘巡检所。元至正年间,因张士诚拓宽浚深伍林港至江涨桥的南北向河道而称新开运河,河两岸的乡民更以其位于三条南北向河流最东侧,而称其为东塘河。

第二条河,是从今天三里漾码头北侧一里多路的京杭运河西岸支河口,往西约3里至勾庄运河小学,折而向北,河水流经勾庄行宫塘村之埋甲桥及南庄兜村、云会花园村、东山村的青云桥,俗称斗富桥、豆腐桥,青云桥向北是余庆桥,又名后墩桥,再往北至毛墩坝村东,然后向北向东流至东塘葛墩村面西的砖桥头与獐山港合流。因此河位于大运河与西塘河中间,所以民间称之为中塘河。

第三条就是此文的主角西塘河,西塘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历史上的西塘河从杭州小河(小河直街)往北,流过板桥(原址位于后来的华丰造纸厂旁),从104国道新祥符桥,进入余杭区境。在1893年的杭州老地图上,南起板桥,北至奉口陡门的西塘河上,曾有14座石桥。板桥北面是星桥(位置在祥符桥水厂),星桥往北有千胜桥,在今勾庄金家渡(浙江交通学院)附近。从金家渡再往北有小羊桥,从小羊桥往北就是勾庄街,横跨西塘河上有东西向的万年桥,万年桥西就是那条曾经狭窄泥泞的勾庄老街。流过万年桥的西塘河水,一路向北,流经良渚的良畎桥、宦塘桥、西塘河村的“五方兴隆桥”,出此桥再往北一里多路就是如今的杭州绕城高速北线,河流再往北流经今天疏港公路桥、云会栅庄桥码头、羊山圩的太平桥、余杭区东西大道、严家圩左近的宝善桥、再北面就是良渚纤石村草里坝和上纤埠的田园村庄了,河水从连接上纤埠老街的长会大桥往北至奉口陡门连通东苕溪。

旧时的西塘河,在进入勾庄地界后,是沿着杭州至南京的104国道(民国年间称京杭国道)一路往北的。三、四十米宽的西塘河碧水潺湲,蒹葭垂柳,飞禽掠水,野趣盎然。过了勾庄万年桥后,河两岸,已是成片的粮田和桑园,到了深秋,更有枫叶荻花,稻田金黄,一派田园秋色。

西塘河又叫下塘河、奉口河、宦塘河,这些名字最早见于南宋《咸淳临安志》中。

南宋淳祐年间西塘河曾发生过一件事关京城临安粮食保障的大事。志中记载:“新开运河在余杭(武林)门外,北新桥之北,通苏湖常秀润等河。凡诸路纲运及贩米客舟,皆由此达于行都。淳祐七年夏大旱,城外运河干涸。赵安抚与筹奏照得,临安府客旅船只经由下塘,系有两路。一自东迁至北新桥,今已断流,米船不通。一自德清沿溪入奉口至北新桥,间有积水,去处亦皆断续。每米一石,步担费几十余千,米价之增实由于此。若不亟行开浚,事关利害。今委官相视,见得自奉口至梁渚仅有一线之脉,止可载十余石米舟。自梁渚至北新桥则皆干涸,不可行舟。共三十六里,计五千五百三十九丈五尺,除已雇募乡夫,差委官属,分段开掘外,又契勘塘岸一带,都保久失修筑,日渐坠坍,道路狭窄艰于行往。今就此河所掘之土,帮筑塘路,庶几水陆皆有利济,实一举而两得。一自北新桥至狗葬开辟三丈,深四尺,一自狗葬至奉口,开辟一丈。自是往来浙右者亦称其便焉。”此河就是西塘河,只是南宋理宗时期尚没有西塘河的叫法。

文中说:淳祐七年(1247),因连续数年雨量稀少,江南地区极度干旱。京城临安军民粮食危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当时的临安知府赵与筹,经过派员调查,查明了下塘河从东迁至杭州的水路已经干涸断流,粮船不通。东迁位于湖州南浔镇西,从东迁沿濑溪塘往南,经练市、善琏、新市、塘栖至杭州北新桥的江南运河中线(按:需要说明的是,此河古已有之,大运河申遗文本中将此河定位在春秋时期),分析当时干涸断流的河道应是从塘栖西面伍林村往南的南北向河道。另一条是从德清沿苕溪入奉口至北新桥的河道,就是西塘河,当时的西塘河也因干旱,奉口至良渚仅有一线水脉,但还可以通行装载几百斤粮食的小船,而从良渚至北新桥的河流已完全干涸,不能行舟,需要民夫步担运粮,从而增加了粮食运费,造成杭城米价飞涨。赵与筹决定对这条“下塘河”进行拓宽浚深,以使可以通行船只。赵与筹名字中的“筹”字,在《淳祐临安志》等多部志书中是一个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生僻字,上面是“竹”字头,中间是“舆”字,底下是“心”字。加起来笔画有23划,难写不说,还难以识读。但《康熙字典》有此字注音“chou”,证明了此字是“筹”字的异体字。在赵与筹的筹划组织下,杭州府雇募大批民伕挖泥挑土,分段开掘,将从“北新桥到狗葬”的原有河流,拓宽了“三丈”,从“狗葬至奉口”的河道,则加宽了“一丈”,河道中的淤泥经过挖掘,使河底加深了四尺,从而掘成了长“共三十六里”的新开运河。原先河道旁边的塘岸,当地都保已经很久没有修理,日渐坍塌“纤路狭窄,艰于行往”,今将拓宽河道挖掘出来的泥土,用来加筑河堤纤道,使纤夫能顺利行走。工程于当年3月开工,当年完工。从此,往来浙北杭州的商民,都便利了许多。

《咸淳临安志》中又有:“奉口河,自北新桥三十六里至奉口大溪。”

此条“奉口大溪”当是指苕溪,“自北新桥三十六里至奉口大溪”,所以,奉口河就是西塘河的别称。

《咸淳临安志》上还有:“宦塘河在余杭门外,板桥之西,淳祐七年亢旱,赵安抚与筹开浚以通米舟。”从淳祐七年抗旱,赵安抚与筹疏浚河道以通米舟,可知此条“宦塘河”也就是西塘河。

但“宦塘河”之名则让人颇费思量,因为杭州城北除了西塘河有“宦塘”的别称外,还有从祥符桥往西流经三墩镇往大陆、吴山西面可通苕溪的那条三墩塘河也有宦塘河的叫法。

在《杭县志稿》卷九《水利·塘》一节中又有:“宦塘,北新桥西北接良渚、狗葬至奉口,塘长三十六里。宋淳祐七年,大旱。赵安抚与筹请自北新桥经良渚、狗葬至奉口,分段开掘,即以掘出之泥,培筑塘堤。赵以台州人而知杭州,是为乡宦捐资倡议以筑此塘,故曰宦塘。”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此处宦塘,是特指宦塘河两岸的堤塘。但志书编撰者在此给出了这条宦塘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乡宦捐资倡议修筑塘堤,而命名为宦塘。”此说颇为牵强附会。

而《杭县志稿》中的另一段话,用来解释宦塘河之得名似乎更贴近实际,“下塘河北流,出奉口陡门,与东苕溪合流,当山洪暴发,东苕之水,滚滚而来,陡门内外,水势相差至一二丈不等,稍有崩圮,滥及圩岸。明嘉靖时以患里目之,至清初,名其乡曰患区,又有患塘、患民等称。(《康熙五十一年蠲免杂徭碑》)。盖奉口一隅,关系全局,不得不征集人力、物力,共同守御。于是扩展图里,遂有新老患溪之名。”此文中的“患里”“患区”“患塘、患民”等所称的,正是这一片苕溪流经之地,历史上“险塘卑薄,民穷难修”,每遇洪水,往往堤塘决口,一片汪洋,田园庐舍漂没。清雍正七年,巡抚李卫给帑开奉口河道。

(重镌《仁邑患区蠲免杂徭碑》)

史书记载:从南宋绍兴二年(1131)三月,左从事郎、余杭县丞章籍建龙光陡门始,淳熙六年(1179),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名为“十塘五闸”,十塘为黄鄱、烂泥湾、化湾、羊山、压沙、上林陵、中林陵、下林陵、唐家渡、大云寺湾塘,五闸为化湾、甪窦、安溪、乌麻、奉口陡门,名字沿用至今。这些塘、闸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险情,遭洪水冲决,坍塌。有记载可查的,自明永乐元年(1403)至清光绪八年(1882)大地塌方就发生了14次以上。涉及纤石、奉口一带的险情有:乾隆四十年,大云湾塘大溃:嘉庆十六年,羊山塘坍陷,道光三年,唐家渡塘冲塌;道光八年,大云湾塘坍溃:道光二十九年,大云湾塘,化湾塘,安溪陡门大崩:道光三十年,烂泥湾塘,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下陵林塘,唐家渡塘,安溪陡门冲坍。所以,苕溪西险大塘沿线的乡村正是历史上的洪水患区。据此可知“宦塘”即“患塘”。宦塘河,就是患塘河。

此文最后要说说西塘河通苕溪的奉口陡门。

奉口之名,缘起于三国丁奉。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丁奉领兵征战,经过此地,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取了“奉口”之地名。《唐栖志》上有:“奉口之名最古,何春渚《唐栖志略》,记奉口战场事,及元《夷白斋稿·奉口》诗,而不仅此也。夫以奉口之地,而唐宋元人皆有题咏。实为钱塘至湖州之要道,非若今之僻处镇西北隅,为舟车不常过之地也。”

但最早见于著录的“奉口”地名,应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当年杭州太守白居易北上湖州,经过纤石、奉口,写有《泛小䑳二首》:“水一塘,䑳一只。䑳头漾漾知风起,䑳背萧萧闻雨滴。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诗中的“䑳”字(音:lún)舟名。“凤口”,当是“奉口”的别称。古老相传,“凤口”之名与地形有关,说是东苕溪东岸自上纤埠起,往北至永泰的地貌形同展翅的凤凰,其中望洛山是凤凰的脊背,而上纤埠和东面的永泰里是凤凰的两只翅膀,奉口陡门则是凤凰的嘴饮啄于东苕溪水中,故地名“凤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奉口与上纤埠、望洛山、东苕溪唇齿相依,紧密相连。

从诗中还可了解,当年的“奉口”是水上交通要道,从杭州经奉口可以直达湖州。宋代,朝廷在此设“巡检司”衙门管理,并驻士兵100人。(《梦粱录》),奉口纤石一带也因交通要津而衍生出集市兴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贯通东苕溪和大运河之间的水上运输通道,也为溪东岸的万顷农田灌溉需求,朝廷在奉口建造陡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奉口陡门。从奉口陡门往东经獐山、东塘港可直通大运河。经上纤埠西塘河往南,经良渚、勾庄可至杭州北新桥入运河。

《杭县志稿》则有关于奉口陡门管理维修的详细记载:奉口陡门,在奉口村,为下塘河与苕溪合流之起点。万历旧志:钱塘东北,则奉口之防,与仁和相为唇齿,统宜周事,俾主守得人。闸板坚厚,启闭以时,则溪足以灌河,而不为河害矣。清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廿八日,仁和王知县上报,“有本县西北患溪七、八、九、十图里,徐、张、韩、盛、沈等人呈文:奉口西北,患塘之民最苦。历朝有定额发给患民修理堤塘银钱壹千叁百余两,因明季加派日增,藩司革银充饷,让患区人民自行捐修。给的政策是‘永除一应杂派差徭,钱粮征七折三,遇荒全折……。’并立碑告谕乡里人民,从此以后,该区内的险塘,如遇倾圮,由居民自行捐资,召集人工修筑。并立石竖碑,复给印帖。光绪十六年修葺奉口陡门,改归钱邑险塘公所承值岁修。”又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邑人汪澜以奉口陡门为苕水下游一大锁钥,防洪最属扼要。岁久失修,势将倾圮,倡议重建。因约患区诸乡人士,共同呈请杭县县政府。经县长叶风虎会同建设厅、水利工程局、浙西水利议事会,叠次查勘,测绘图案,审议工程,分拨款项。于二十二年三月动工,全部拆卸,自下桩至筑石,均以科学方法,重组建造者……事务所设奉口庙,约九月而工成,同时督修北塘一带沿塘圩堤。事竣,里人勒石奉口,详纪其事。”

汪澜,字步青,塘栖人,清末秀才,著名儒医,家境饶富。是他于民国二十一年发起重建奉口陡门。当时负责工程相关事务的还有塘栖市西镇镇长劳少麟。《塘栖镇志》对劳少麟简介中有“民国21年,参与整修奉口陡门,历时3年竣工”的记载。

历史上的东苕溪洪水是杭州府水害之一,纤石村北的西险大塘奉口段全长9华里,是余杭境内最后一段堤塘,因此地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大云寺,故这段河道就叫大云寺湾,堤塘便叫大云寺湾塘。历史上此塘屡毁屡筑,故有叫砻糠塘的,意思是此塘如同砻糠一样稀松。

因为防洪重要,建国后政府更是将西险大塘列为国家重要水利工程。每年寒冬腊月当地村民都要兴修水利,修筑堤塘。当时没有工程机械,所有泥土石头都靠人工肩挑手挖,大云湾至奉口这段堤塘除了当地劳动力以外,还有许多从塘栖塘南、超山、丁湖一带的村民来挑土筑堤。塘栖镇还组织过业余文工团到西险大塘工地上慰问演出,为修筑西险大塘加油鼓劲。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因奉口陡门渗漏,形成隐患,且陡门孔径较小,难以满足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1982年9月,由杭州市城乡建委主持召集市、县有关部门会议,商讨另行选址建闸,决定在奉口闸上游上纤埠新建一座引水航运综合水闸,经费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州市航运管理处、余杭县三方投资。经省水利厅、市城乡建委批复同意。新的上纤埠船闸于1983年12月由余杭县下沙水利桥梁工程队动工承建,1986年10月初步竣工,1988年10月上纤埠船闸投入运行,替代了始建800多年的老奉口陡门。

今天,奉口陡门的历史陈迹依然可寻。从上纤埠往北有一座用角铁焊接建成的木桥,桥下就是当年奉口陡门下来的旧河道。曾经,从奉口陡门进入的顺水船只,到上纤埠地方水势已经平缓,而西塘河在很久以前仅是一条窄浅的溪流,舟行艰难,船夫到此便需登埠拉纤,他们登上埠头,沿着宦塘古道,拉着沉重的船只往来南北,留下了至今存世的石板古纤道和上纤埠地名。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1期 作者 吕伟刚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