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垂妻庄氏及其家世再考—以《庄氏墓志》为线索 文 / 魏 峰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魏峰(1977-),男,博士,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宋代社会史和出土文献研究。 赵师垂妻《庄氏墓志》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村镇肇村,湖州市文物保护研究研究所征集,现藏于该所。志石长129厘米、宽70厘米、厚17厘米,志文17行,满行30字,楷书,由庄氏长子撰写。本志已有学者自书法、葬地等角度进行探讨。 既有研究主要从赵孟頫家族的世系、书法等角度解读庄氏墓志,对庄氏及其家族的研究着墨不多,尚有余意,笔者拟就庄氏家族为重点,整理其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以就教于师友。
一
赵师垂妻庄氏(1149-1212)为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据志文称庄氏族家族自其高祖庄询起家,成为本地望族,曾祖庄敔不曾出仕,其祖父、父亲因为志文缺失,仅知祖父某赠光禄大夫,父亲某曾以通直郎、任知常熟县。尽管志文所载有限,依据传世文献中庄氏家族相关资料,我们仍得以进一步了解其家族的世系、任官、婚姻等状况,勾画出庄氏的家族背景。 作为宜兴庄氏家族的始祖,庄询并无墓志等资料传世,但其子庄徽、孙庄安常皆有墓志传世,庄询以下三代的世系、仕宦得以呈现。庄徽(1042-1120),字君猷,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庄询一系本为扬州江都县(今江苏扬州)人,庄徽的曾祖庄余庆、祖父庄允明皆未出仕宦,至父亲庄询自江都迁居宜兴,并因庄徽得以封赠为通议大夫。庄徽兄弟四人,通过解试的有三人,但唯有庄徽得以中进士,自上元主簿开始其仕宦生涯。历知安陆、砀山等县,在得到章惇举荐后出任提举秦凤路常平等职,在任两浙转运副使时“馈饷为东南之最”。大观四年(1110年),庄徽还曾与同官登上吴山,应是在此时,时年已六十八岁。 庄徽在政和中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适逢朱勔以花石纲作大,庄徽不以为意,“勔辈虽惮公之正,不敢谗,而讫公去,赏亦不及”,此事最为后世称道。平江府任后,庄徽以提举洞霄宫退闲,筑宅第于宜兴荆溪上,宣和二年九月去世,谥“僖简”。庄徽有三子庄志行、庄安常、庄安上,其中庄志行,庄安上皆以荫补入仕,亦先于乃父去世,次子庄安常考取进士。庄安常也是其父卒后十多年为求铭于汪藻之人。 庄安尚(1070-1146),字子尚,政和二年(1112年)太学上舍第,徽宗在传胪时知道其父是庄徽,遂对臣僚说“此庄徽子也,容止甚似其父”,一时为士大夫之荣。 汪藻和其婿仲并分别撰有墓志 和行状,叙事详略不同,仕宦经历无异。庄安常最初以学官仕进,任广亲宅宗子学正,不久即入太学为学录、太学博士,颇负人望;宣和五年(1123年)在为其父守制后,出任知南剑州(治所在今福建南平)。靖康元年(1126年)因为军粮不足等,福州的军人发动兵变,庄安常预料乱兵可能祸及南剑州,遂坚守不出,对峙月余后乱兵散去;不久建炎元年(1127年)再度爆发建州兵变,为建州邻郡的南剑州再度被波及,由于前度应付乱兵有法,本已准备离任回家为母守制的庄安常被挽留守城,直到三月兵变被镇压才回乡守制。此后庄安常再知处州,后请祠禄为台州崇道观退闲。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于金坛其子官舍。庄安尚有六子,曰庄璹,右宣教郎、知镇江府金坛县。庄琯,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庄玙,迪功郎、婺州兰溪县主簿。庄玠、庄璋、庄璠三子,庄安尚去世时都是将仕郎的阶官,尚未有具体差遣。 被誉为南渡词臣之首的汪藻(1079-1154),之所以为庄氏父子两代撰写墓志,不仅是因为他已迁居宜兴、与地方士人多有来往,更与庄氏有姻亲关系。汪藻续娶庄氏为妻,以庄徽侄婿身份为其撰写墓志,则其妻为庄安常兄弟之女;其一女嫁给庄珪,孙女嫁给庄霆、庄霈,卒后亦葬于宜兴县。 从其婿名从玉可知,为庄徽孙辈、庄安常子侄辈;由其孙婿名霆、霈可知,为庄氏徽以下第四代。《咸淳毗陵志》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有名庄璿,应是庄氏家族成员。 从庄徽家族世系可知,庄徽兄弟辈名字从“文”,第二代庄安常辈名中有“安”字,第三代庄璹辈名从“玉”,第四代庄霆辈名从“雨”。由此可以推知,赵师垂妻庄氏祖父名应为“庄安某”,其父名应从玉。查《宝祐琴川志》,绍兴三十年(1160年)庄班以右通直郎任知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去任。 庄班的名从玉,其通直郎阶官亦与庄氏墓志合,应为庄氏之父。庄班应是在此任后就已经去世,故庄氏墓志中庄班终官为右通直郎、常熟知县,此时庄氏尚未成年。 二 乾道三年(1167年),奉祠居乡的周必大启程前往宜兴,看望病重的岳父王葆,他将沿途及宜兴所见撰成《泛舟游山录》,成为纪录庄氏家族的重要资料。周必大娶昆山王葆之女为妻,王葆第三任妻子庄氏,也就是王氏生母,即为庄安诗之女, 庄安诗为庄徽之侄、庄安常兄弟辈。加之王葆,虽出身昆山著姓,但在任职宜兴时“乐其溪山,乃卜居焉” ,在宜兴定居。周必大的母亲王氏家族也有墓地在宜兴, 故周必大多曾次来到宜兴,他自述“某自绍兴癸酉迄淳熙己酉,三十七年之间,凡六至宜兴”。 周必大刚到宜兴就去拜望同年庄伯威,及其父庄玘(字德威)。 庄玘应是与周必大岳母同辈,其子庄伯威,应是以字称。周必大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笔者所及,同年进士中仅有庄姓一人,即自建康府(治所在今江苏南京)考中的庄震。 前文已述,庄徽家族第四代名从雨,则庄震似合。 周必大在宜兴期间,记录了多位庄氏族人。如庄安常子庄玙,乾道时已为“支使”,应是州级的“观察支使”一类的官员,其字为“德器” 。庄玘、庄玙两人之字,结合庄安常子庄玠,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曾任缙云县主簿,其字为“德将”, 可知庄德迈、庄德政、庄德全等人,皆为第三代名从玉的一辈,庄氏这一辈皆是以“德某”为字。由于姻亲关系周必大还关注庄氏族人的任官,庄安常子庄璋曾任职汉阳军签判,淳熙十年(1183年)周必大还致信京镗,询问庄璋的为官情况,并言及“所居窘匮异常,望略与假借为幸”。 周必大在宜兴各处游历,耳闻目接庄氏家族在当地的声望,“早同庄徳迈泛舟至其曾祖通议公坟,有庵曰扬名,山势如城而葬其中,盖程惟象所卜。惟象见赵清献公弹陈恭公文,其术甚精。通议公本维扬人,占籍宜兴,既葬而子微登第,官至待制,今子孙甚众,禄仕不絶,亦多富者。” 通议,也就是庄询,子微,即是庄徽。程惟象是歙州人,“逢异人授要诀,退而精思其术,言人贵贱、寿夭多中” ,是英宗、神宗朝精于术数之人,应是庄徽邀请其为父亲择地营建坟庵。庄氏家族子孙众多,子弟出仕宦不绝,又富于资产宅第,为宜兴望族。庄徽去世后也营建有规模颇大的墓园,“庄僖简公神道,长松夹路,殆五六里”,并有坟庵名为“追远庵”。 除庄询、庄徽两代的坟庵之外,庄氏在县内还有庄子平的资福庵,庄子权的雨华庵、庄子和的霜露庵、庄德固坟庵,以及庄德迈为自己购置的墓地, 永思庵、周孝侯庙附近的田氏废园、报慈庵、庄安常的知府庵等 。自庄安常字子尚可知,庄子全、庄子和等均为庄安常同辈,他们的墓地坟庵也集中在宜兴地区。从周必大所记可见,这些由庄氏家族资助建立的功德坟寺,多有僧人日常维护,并置有田产为四时祭祀之用,需要雄厚的财力为后盾。 宝庆元年(1225年)宜兴供奉周处的英烈庙重新整修一新,为使庙宇得以长久维持,以道士刘守和、干办御厨庄尧夫为首劝募本地乡贤士人捐助土地以为庙产,在捐助人中除庄尧夫“捨官会貳伯阡”以外,还有“忠训郎新特差监内藏库门庄尧文,舍官会壹伯阡。修职郎、新绍兴府上虞县主簿庄梦旗,舍榷米贰硕贰斗。承信郎、权充淮西提刑司准备差遣庄鋐,舍官会伍拾阡”。 英烈庙在宜兴地位特殊,自唐代以来不断封以爵号,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赐号“英烈”。 宋代宜兴地方以每年八月四日为周处生日,举行盛大的迎神之会。 此次庙产捐助的发起人和捐助人有多位是庄姓官员,其中庄梦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还曾于淳祐中编修宜兴地方志《淳佑增修义兴志》。 庄氏曾占有英烈庙后的田氏废园,其家族田产就在英烈庙附近,此次捐田活动很可能就是庄氏家族主导。 作为宜兴的仕宦殷实之家,庄氏姻亲也多是官宦之家。庄徽之女分别嫁给左朝散大夫、尚书左司员外郎王冈、右承议郎、通判太原府方笈,左朝奉大夫、尚书吏部员外郎董将。王冈,字寿基,常州无锡县望族,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先后任国子司业、通判扬州等职,得到时相吕颐浩的赏识,累官至左朝散大夫直秘阁致仕,绍兴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方笈,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太原时被杀。董将,嘉兴人,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 庄安常之妻为常州大族张虞卿之女。 庄安上则选常州武进县孙邈之女为妻。 庄安常之女嫁给宜兴大族蒋氏,名臣蒋之奇曾孙、蒋瑎之子蒋庆祖。仲并,字弥性,出自扬州大族,绍兴二年(1132)进士,但是仕途不顺,“弥性坐废二十余年。逮秦会之殂,始获昭雪。继而入丞光禄,出守蕲春,以疾终于淮东议幕。” 周必大还记有邵轸、俞仁仲为庄氏亲族。邵轸,字方远,为徳政之妹夫, 其世系不明。不过邵氏同为宜兴大族,邵檉、邵彬、邵棐兄弟三人先后通过解试,号称“三邵”,邵棐之孙“輗,右从政郎、建康府句容县丞;曰軧,右迪功郎、严州司法参军;曰轺,右从政郎、平江府録事参军” ,以名从车可以推知,则邵轸应为邵棐孙辈。俞仁仲为庄氏外甥, 则庄氏与俞氏也有婚姻,俞氏应也是宜兴本地家族。此外庄氏与昆山的王氏家族,移居宜兴汪藻家族也是世代联姻。 三 庄氏家族成员的仕宦、婚姻及其在宜兴的经营,不断积累的声望,使其家族成为宜兴、乃至常州有相当地位的地方大族,这是庄氏家族与赵姓宗室、相州韩氏结成姻亲的基础。赵师垂祖父赵子偁,先后于绍兴三年(1133年)、绍兴五年(1135年)添差通判湖州,绍兴十三年赵子偁去世,葬于湖州乌程县,其家族随之迁居至湖州,湖州紧邻宜兴县,两姓应有来往。 庄氏嫁给赵师垂时在乾道二年(1166),此时孝宗已经即位三年,赵师垂父赵伯圭因在明州治绩进敷文阁待制,留任明州。此前隆兴元年,赵伯圭母宋氏以秀王夫人身份向朝廷上书为诸子求官,朝廷本拟“师夔合改右承务郎,师龙、师垂、师卨、师禹、师皋并合补右承务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赵伯圭不久即上书,表示“诸子年齿尚幼,其次犹在丱角,于祖宗旧法,年及二十方许出官。除长子师夔、次子师龙年及合行出官,其余诸子欲候将来年及支破请给,方理为资任。” 赵伯圭的谦退姿态,似乎令高宗和睦亲族更为积极,乾道三年(1167年)他下诏“师夔除直秘阁,添差台州通判,仍厘务;师龙添差湖州签判,师垂添差秀州签判,并不厘务。”此时赵师垂不过二十岁。五年后,赵师垂在添差权通判平江府任上“除直秘阁,差遣如故” ,得到初等职名。 尽管赵师垂在高宗睦亲的关照下仕途顺利,但是官声不佳,所至狼藉。淳熙八年(1181年)孝宗就福建路转运使的人选与大臣商议,言及“师垂为淮东提举,坏官钱二十余万缗”,再三考虑后,孝宗打算命赵师垂出任福建转运使,很快中书舍人施师点上书反对,认为“师垂倚势谋利,恐吓细民。转输一路财赋,其不为民害者几希,望追寝除命,且与祠禄。” 他因之不时以祠禄官居乡。至绍熙元年(1190年),宁宗即位,“朝廷方崇秀邸,以衍庆源”,作为秀王一系的赵师垂以皇伯身份,才得以换正任观察使。 庄氏也是在此后得以进封为硕人。硕人是徽宗朝设立的外命妇封号,对应文官职任在侍郎以上。 庄氏家族与韩琦曾孙韩肖胄家族结成婚姻关系,因此庄氏有了另一身份宁宗恭淑皇后从母。。恭淑皇后韩氏,系北宋名臣韩琦六世孙、绍兴初年任宰辅的韩肖胄曾孙女、庆远军节度使韩同卿之女。韩肖胄曾于绍兴八年(1138年)以左中大夫、端明殿学士知常州, 与宜兴庄氏的来往或者起于此时。韩同卿曾于淳熙十五年拟任知常州府,他随即以“妻家有田产在常州管下,乞行回避”, 即是因庄氏田产在宜兴请求回避。韩同卿娶庄氏的姐妹为妻,所生长女嫁朝散大夫、绍兴茶山曾氏的曾㮚,卒于嘉定三年(1210年), 一女嫁后来的宁宗皇帝,淳熙十八年封为新安郡夫人,绍熙五年(1194年)立为皇后,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七日崩于坤宁殿,谥“恭淑”。 韩氏先后育有两位皇子,庆元二年六月生皇子赵埈,为兖沖惠王,宁宗第二子也。为此当年“德音降天下死罪囚,释流以下,蠲临安民元年畸零之税,民有曾大父母者免丁役钱一年。……戊戌,皇后曾季祖侂胄除使相,奉祠;父同卿宁远军节度使,母安国夫人庄氏封两国夫人,兄竢除直秘阁。”但是赵埈因惊风,仅四十七日即告夭折。 作为皇后从母,赵师垂妻庄氏大约也是因此被封为永嘉郡夫人。庆元六年正月,韩皇后再生邠沖温王赵坦,但是八月赵坦再度夭折。 三个月后,韩皇后即去世。 嘉泰二年(1202年),宁宗立贵妃杨氏为皇后,作为韩皇后的从母,赵师垂妻庄氏在次年被封为信安郡夫人。开禧二年(1206年),因赵师垂“以开府仪同三司”,庄氏进封为成国夫人,十二月再度进为卫国夫人。以宋代司封格等级观察,庄氏自“成国”升至“卫国”,已是从“小国”一等的命妇升至 “次国”,但是比之韩皇后母亲庄氏的“秦齐国夫人”这样的“大国”两国夫人应有等差。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在杨皇后、史弥远合谋之下被杀,韩侂胄亲党从朝廷内一扫而尽。虽然韩同卿“惧满盈,不敢干政。时天下皆知侂胄为后族,不知同卿乃后父也” ,但是韩皇后去世、韩侂胄被杀给韩氏家族必然带来影响。庄氏的封号或因此止于卫国夫人。而赵师垂在秀王一系的地位却在不断提升,开禧中他以定江军节度使、提举佑神观、兼充秀安僖王园令、秀王位检察尊长,天水郡开国公。 本位尊长不但核实宗室孤遗钱米等经济问题,孝宗以后又授权尊长对宗室内部的司法管理权力, 赵师垂在本支内的地位可见一斑。 出身宜兴名门的庄氏,由于家族与赵宋宗室、相州韩氏的联姻,成为同时牵涉在南宋宁宗朝政治中有重大影响的秀王一系,与宁宗韩皇后和外戚韩侂胄一系的人物,由于这种特殊的联系她应是开禧、嘉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从庄氏家族婚姻关系,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南宋官僚家族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一社会网络可能是超越特定政治集团分野,展现出南宋社会多样的面貌。 附:庄氏墓志 夫人姓庄氏,世居常之宜兴,自高祖询银青起家,为望族。曾祖敔,潜隐不」仕□□□□□□,赠光禄大夫,□□□□通直郎、宰平江常熟,母安人黄氏。」夫人十有七岁,归我先君少师郡王,淳熙改元,受初封□□□,进宜人,皆以」郊恩,绍熙三年,锡庆宗属,进硕人。夫人」恭淑皇后之从母,庆元三年,以」后姻,封永嘉郡夫人。嘉泰三年,封信安;开禧二年,封通义,明堂恩霈也。二年」七月,先王拜视仪,加封成国。十二月,宗祀封卫国。夫人事先王四」十有七年,曲尽顺承之义,侍舅姑尤循礼法。奉己以约,待下以宽,志乐恬静,」且不喜饮,常以琴阮自娱,时炷炉香默坐,存养性真,深悟黄老元妙之旨。自去」夏罹先王戚,追悼悲怆,不少自遣,中冬,以未驯至絶粒弗食,然起居坐卧,一」如平时。家人进以汤剂,则曰:“我初无病,何以药为”,力拒不纳。忽一日,语人曰:“昨」梦幢盖来迎,皆道家仪仗,殆将逝乎?”怡然终日,至夕果薨于正寝,实嘉定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也,享年六十有三。子三人:希永,希古,希吕。女及孙女七人,官封、」婚嫁,皆载诸先王墓碣。痛惟诸孤不孝,半载之间,怙恃俱失,不殒灭何待」。今以嘉定五年二月甲申,与先王合葬于乌程县澄静乡赵村马鞍山之原。」谨忍死记述大略,以藏诸圹,若夫懿行淑德,当有求于立言君子论譔焉。孤」哀子希永泣血稽颡谨书。 苕溪施浩刊。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