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讲座预告丨胡可先:白居易的杭…
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杭州市…
杨斌:《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
【惟学讲座】第四十二讲 彭国…
 
特别关注
 
百年杭州素菜馆
从宋代的巨额财政说商税
走上亚残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文史探秘·杭韵传承——杭州市…
杭城旧影
 
一座不能遗忘的千年古刹——理安寺
来源:走进西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7-14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弱势的王朝。辽、金的入侵,消耗了宋朝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加上内部的争吵,让宋朝始终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之中。靖康之变后,进入南宋时期,建都临安。偏安一隅后,虽然在军事上始终处于守势,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发展,江南的丰腴和山水的秀美,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文人,由此造就了南宋特有的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西湖西南的“理安寺”就是在这个时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79764c70-c0cd-4ad2-93a2-cde7a5736553.png

品读《理安寺志》(清,杭世骏编),原来这坐落在乾龙路的理安寺,竟是宋、明、清几代皇帝曾到过的地方,他们所走过的杨梅岭村道是名副其实的“御道”、古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收获。

29dc396b-97b4-4a53-8ae2-57559f79c8ab.png

乾龙古道

“理安寺”是宋理宗巡幸寺中,以祝国泰民安敕改而名。早在五代时期,高僧伏虎志逢禅师卓锡于此,钱忠懿王为之建寺“涌泉禅院”,亦称“法雨寺”,宋理宗巡幸后改称“理安寺”,此一改名,亦可看出南宋朝廷的治国理念是以安邦安民为要旨,故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82a950f6-e2cb-4918-871f-eb622bbe3167.png

明代,当时的杭州知名文人中如冯梦祯、黄汝享、吴用先、吴之鲸等名流与法雨(字契灵)大师在此结成“澹社”(莲社),禅净双行,澹社誉为匡庐复社。社员们常来聚会,默坐参禅,理安寺遂成规模,焕然一新,法化大开。明崇祯年间,理安寺开演“磬山之法”,在西湖佛寺中声名陡增,从此远近闻名,成为杭州的五大名寺之一。

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圣祖玄烨下令拨款重建,规模宏大,建有山门、御碑亭、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禅堂、法堂、且住庵、松巍阁等建筑。此后,雍正四年(1726)、乾隆三年(1738)、乾隆九年(1744)、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十多次蒙圣颁赐御笔题字、篇额数十幅。特别是乾隆皇帝曾六次巡幸理安寺,留下六首御诗赞美,从此寺院达到空前弘盛,一举成为杭城名寺之一。

历史上,理安寺也遭受“创伤”。旧时,杨梅岭乾龙路到理安寺前的溪上,有一座桥,叫“鹤涧桥”,又名“九溪桥”。桥东侧空地上建有一亭名“鹤涧亭”,桥西侧清康乾时期建有御碑亭,毁于战争动乱。1914年吴兴(南浔)富商周庆云(梦坡居士)为其母亲董太夫人在原址建有一座经幢,可惜现已不存。民国后,尤其是日寇入侵期间,寺院建筑也曾毁坏。经历诸多磨难,现千年古泉“法雨泉”尚存。

73dbd8c7-f72a-4872-85f3-fe9ec00df7f5.png

2003年,理安寺得以重建。这座拥有如此久远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古刹,历经风雨,早已成为一部镌刻在西湖山水间的厚重史册,承载着帝王将相的足迹、文人高僧的风骨、商贾信众的虔诚,更凝聚了“安邦安民”的治国理想与深厚的禅林文脉。如今的理安寺,不仅是一座寺庙的重生,更是一段跨越历史跌宕的中华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顽强延续,于西湖群峰环抱中,静静见证着永恒的文脉与时代的新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中河南段古桥——海月桥 2025-07-14
云端档案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群 2025-07-10
云端档案丨广济医院松木场分院旧址 2025-07-09
西湖这个地方,藏着杭州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2025-07-02
西湖“十听” 2025-06-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