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自南而北纵贯,自宋始,即为杭州水运最繁忙的河道之一,曾经的繁荣使中河沿线留下不少文物古迹,位于闸口至凤山门南段的海月桥便是其中之一。 海月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三孔石拱桥,它的得名颇具诗意。传说当年建桥时,附近有一小潭,当秋月高照,映在水中,如海中有月,煞是迷人,与西湖之三潭印月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名海月桥。 
清道光三年(1823),海月桥曾被修葺,迄今桥侧仍留有“道光三年”之题款。海月桥桥长28.6米,桥面宽3.45米,中孔矢高3.5米,跨径8米,边孔矢高2米,跨径4.8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拱顶石上雕有龙形吸水兽。金刚墙用条石砌筑。桥两侧有栏板、望柱,两端有抱鼓石。望柱呈方形,高100厘米,宽22厘米。桥顶两侧栏板的外侧均刻有“海月桥”桥名。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海月桥地处南星桥水陆交通要道,临近南星桥码头与南星桥火车站,所以商品流通十分发达。桥边有海月桥百货店、国有菜场、肉店、餐饮店、药店、修车行等民生设施,因此海月桥也被称为“豆腐小菜海月桥”。 数百年来,经风雨侵蚀,几经修建,海月桥仍在原址上屹立,沟通着过去和现在,见证着中河的繁华与蝶变。2000年,海月桥被公布为第三批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