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解放前后的一段日子里,笕桥老街曾开设一班到菜市桥的“航船”,每天只发来回一个班次,始发点在笕桥老街桥边的船埠头。航船早上七点光景从笕桥出发,约摸到九十点才到达菜市桥河下,停靠点就在现在东清巷边杭州老年大学旁边的河边。当年这里有一个低坡,正好供上船下船。所谓“航船”,最初是大家随口称呼的,叫惯了也就成了铁定的船名。“航船”的航班并非十分固定,有时候也会脱班,主要取决于船老板的安排。这种全木质结构的船体积不大,长度约七米多,宽一米多,分前后两个客货仓和前后两个操作船台。船上盖有芦扉,可以防晒防雨,遇到下雨天,船老板会“全副武装”,头戴笠帽身披蓑衣照样出发。这种船既载人又装货,一般载人不超过十个,装货不超过一吨,合起来大概是一吨半的重量。那时候菜市桥到笕桥虽可通航,但河道弯弯曲曲,还要走不少回头路,船体大了这种河道就没法通过。其实,菜市桥到笕桥的直线距离只有10多公里,但由于河道宽窄深浅不匀,又多弯道,所以要多花费不少时间。 
▲笕桥相婆弄航船埠头 “航船”向乘客收取的船钱还算是公道的,一般是每位乘客再捎带点东西,大约也只收三个细沙馒头的价钱,折合现在的市价大概是三元钱。不过这三元钱,乘客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坐船出发之前就已经赚回来了。因为坐船的人都是些小商贩和到城里补货的商店里的伙计,他们在出发前都会替城里的挂钩单位买好一些新鲜蔬菜和荸荠、莲藕等水果,这些都是笕桥一带的土产,价钱比城里便宜货色也好,到了终点菜市桥埠头,就把这些蔬菜水果分别送到自己的挂钩单位,从中打些“落头儿”。这样就把船钱赚回来了。而船老板出一次船,照现在的算法大约是赚50元钱。这是除了乘客的船钱之外,船老板自己也给人捎带一些东西,到终点后都会有人在河埠头接船,把船老板捎带的东西带走,这样船老板在捎带这些东西上面可以有一笔收入。算起来船老板一个月的收入按现值大约是1500元,他的生活就要宽裕些。船老板虽然赚的钱比乘船的这些人都要多,但工作也是挺辛苦的,一个人摇船没有个帮手的确很吃力,不过他也习惯了,天天如此。所幸的是这些乘客都是常客,时常见面非常熟悉,有时行船途中遇到河道狭窄之处或前面有船驶来,乘客都会主动跑到船仓前台帮忙去撑上几篙,有几个对摇橹有点门道的乘客还会替船老板摇摇橹,让船老板休息休息。不过船老板很注意安全,只有到合适的河段才会让乘客去摇上几橹。航船一路上咿咿哑哑地摇过去,大家说说笑笑也并不感到寂寞了。 
▲船民风情 船到菜市桥靠埠,大家上岸后就各奔自己的挂钩单位办事情去了,一直要到下午两点光景才启航返回笕桥。中午的午餐非常简单,船老板和小贩们一般都是自带的点心便餐,几个伙计都在挂钩单位随便吃一点。当时在菜市桥附近,大概是现在东清大厦附近,有一家叫“新骅昌”的南北货店和不远处另一家百杂货店,这是大家挂钩的两家主要店家。 返程的时候大家捎带的东西就多了,店里的伙计们主要为店里补货,南北货店补的货多半是香菇、木耳、桂圆干、荔枝干、红白砂糖和香烛之类的东西,杂货店补的货就说不清了。而那些小商贩们带的货全不一样了,都是些价钱便宜的,如火柴、草纸、低档卷烟和烟丝等,主要的供应对象是农民。小贩们进一次城总要带回四扎草纸、一捆火柴、十几条卷烟和一些烟丝。买烟丝还配买一些卷烟纸,拿回去用自制的土卷烟器卷成卷烟,这种烟农民们称之为“自筒牌”香烟,价钱便宜经济实惠,买的人挺多。除了农民之外,还有车夫、鞋匠、剃头师傅等一些赚不了大钱的人群吸“自筒牌”香烟的也很多。 对大家带的货物,船老板是有限制的,有时候看看个别乘客带的东西过多或分量过重,船老板就要同货主商量,要求分两次带,否则航船吃水过深是要搁浅的。这种情况难免要碰到几次,而每至要搁浅的河段,船老板就预先叫货主把分量重的货物放一些到后仓船台,以保持船底吃水平衡不致搁浅。 小贩们赚的钱很有限,每次进货按现在的币值计算只能赚大约七八十元钱,每次进的货大约要三天时间才能卖完,平均每天只赚20多元钱,一个月下来也只赚了七八百元钱。靠这点钱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困难,所以每个家庭、特别是人口多的家庭就要靠替人家打点杂工或做些其他买卖来补贴生活开支。那时候一般人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基本上都是勉强糊口,经济上稍微宽松一点的,可以吃上几餐大米,经济上困难的只能多吃点杂粮六谷粉。那时候生活上花的钱倒是不多,主要是用于购置粮食和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和到时候添置点衣服等家庭用品。而一般的萝卜小菜,家家都有小块土地可以自己种自己吃,不够一些的邻里之间互相可以调济。吃荤菜也没多大问题,在纵横交错的河里和星罗棋布的池塘里,由于水质洁净,鱼虾蟹蚌生长特别旺盛,自生自灭没有专门的养殖户,只要到河边塘边用网兜兜上十几分钟,一天的荤菜就成了。在淘米洗菜时也会招来一些小鱼游进你的淘萝水盆,不过这种鱼太小一般是不吃的。有时碰到运气还会有野兔子、野猫钻进你家笼子,丰富你家的餐桌。小孩子都想吃点零食,大人又没有多余的钱买零食,那时候的小孩子也自己有点办法,他们经常三三两两约伴到附近田边地头去摘野栗子、采桑子、砍甜粟,还有红萝卜、黄瓜等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地里可以种的,有了这些东西,勉强可以让孩子们解馋了。所以说,当时一般人家的收入相当低,但支出也相当节省。 
▲湖墅鱼 我小时候在笕桥住过,同船老板比较熟悉,也曾跟这趟航船坐过几个来回。沿途看看景色,黄澄澄的油菜花、白花花的草籽花,一片连接一片,煞是好看。尤其是船过有荡草扎堆的地方,往往随着船的挤压有些鱼儿会跳起来。我去的时候曾听说有此一招,故随身带了一只网兜,等待荡草堆里的鱼儿跳起来就连忙拿网兜接牢。即使没有接牢,鱼儿落在厚实的荡草堆上一时也钻不下去,我仍然可以把鱼儿抓进网兜。用这种办法我曾抓到好几条鱼,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趣味无穷。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往事沉浮,感慨颇多,今昔相比已经完全是两个世界了。现在杭州从城里到郊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公交车相通,而且每隔一二十分钟就有一班,来往非常方便,那种慢悠悠的“航船”随着社会的进步老早就被淘汰了。而菜市桥边原来泊船的地方几十年来我见证了它的每一次变化。如今的菜市桥河道两侧已经全被改造成公园,菜市桥至凤起桥这一段就叫“五洋公园”。而笕桥老街也正在建历史街区,许多历史文化得到挖掘保护,那么这老底子的航船埠头是不是也能得到保护和相应的展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