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杭州宋史论坛第三期在浙大城市学院历史中心举办,由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老师主讲《南宋国家财政收入结构略论》,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罗宇晴主讲《扶箕实践与宋元宗教文化空间:以笔记和类书为例的讨论》。 包伟民:南宋国家财政收入结构略论 包老师首先指出,学界关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结构的讨论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未能分辨不同记载中财政数据的不同统计口径,二是出于对“商品经济”的执着,将以类同于间接人头税的盐课为主体的榷利直接等同于“工商税”,并将由此推动的社会经济运作直接视为“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史学研究中以理论裁剪史实的典型案例。包老师还展示了充分发掘新资料,以深入关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结构研究的可能性。 



罗宇晴:扶箕实践与宋元宗教文化空间:以笔记和类书为例的讨论 罗宇晴博士首先从前辈学者许地山和赵卫邦对扶箕研究的方法差异和观念分歧入手,梳理了学界对于扶箕的两种典型研究进路并进一步指出类型学在理解分歧,界定对象中的重要性。在辨析“扶乩”与“扶箕”的字词使用外,她利用图像史料展示了扶鸾笔、飞鸾和降笔亭等相关信息。在具体案例的探讨中,对于扶箕中的重要神灵紫姑,罗博士介绍了唐宋以降紫姑从厕神到女仙的演进脉络,以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一则“蒙先生请紫姑仙法”和其他笔记资料详细介绍了宋元扶箕仪式中紫姑的重要统领作用以及民间传承的特殊性。在介绍之余,罗博士也对学界侧重占卜技术、关注善书和仪式空间的几类主流研究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展示了扶箕研究的拓展空间。 



与会学者随后也分享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关扶箕的见闻,并就其中的仪式细节和心理作用等内容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除两位主讲外,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嘉励,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晖达,浙江大学陆敏珍、吴铮强,浙江工商大学姜勇,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浙大城市学院何兆泉、仝相卿、傅俊、王杨梅等参会讨论,浙江大学杨振宇、孟晓荣、王心媛、李傲雪和张茗瑞等多位研究生前来旁听。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