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坝巷东起德胜路南段,西至运河边,长70米,宽3米。因此巷在德胜坝旁,1983年定为德胜坝巷。 德胜坝何时所建,清乾隆《艮山杂志》卷二有答案:“坝在德胜桥北,明洪武五年(1372)建。”清代同治年间的运河南端水系图表明,旧时运河在江涨桥分成两支,一支向南过宝庆桥,到左家桥转西,一支往东南,过德胜坝,到德胜桥,夹城巷与长板巷之间,又分两叉,一叉往枯树湾,一叉往东去石灰坝。德胜坝的位置在夹城巷的北边、新德胜桥偏南。此坝占地范围广阔,从老德胜桥到现今德胜路桥之间都是德胜坝范围。元末张士诚拓宽武林头到江涨桥河段以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运河船只到此,或止于行船,在此坝货运码头卸货。如需要继续行舟,可以翻过德胜坝,过德胜桥,往东去上塘河。也可以不过德胜坝,过西、东粮泊,翻过石灰坝,去上塘河。所以德胜坝对不翻坝的船只来说实际上意味着明清大运河杭州段的南端终点。有学者指出,德胜坝与同西湖水的下泄出流也有密切关联。西湖接纳诸山之水,满则必溢,古时西湖有两个出水口,涌金闸和圣塘闸。其中古新河是西湖泄水之河,与西湖圣塘闸相通,经环城西路、湖墅南路,分为两支,一支折东过左家桥,在德胜坝西北一百米处的宝庆桥(黑桥)头下注入运河。这是运河接纳自然来水。从历史上水系的走向看,德胜坝以北的运河河道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早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即已存在,它是西湖水外泄的通道。隋代的“开凿”、元代张士诚的疏浚,因为受制于古代水利技术的局限,难于处理运河水位与市内河道水位的偏差,在西湖水入运河的水口附近,筑坝隔水,使大运河止于此地。说得很精辟。
德胜坝所在地区异常繁忙,由于德胜坝南的枯树湾是一条无出路的断头河湾,旧时大量的货船停泊在此。或载运货物到杭州,等着卸货,或从杭州运出各种产品到他乡,等着装货。德胜坝因此成为杭州运河沿岸最重要货运码头--德胜坝码头,位置大约在老德胜桥和新德胜桥之间的运河西岸。1990年《杭州市地名志》所刊“湖墅街道地名图”上可以看见白色部分皆是货运码头。这个码头旧时十分繁忙,船只泊满河岸,几乎没有空隙。运河杭州段除了三里亭码头之外,便是此处了。据说,从钱塘江进运河的货船,到了德胜坝前必得靠人力牵拽才能翻坝而过,那些不便连船一起过坝的货物,在坝前就地装卸或装船。码头很大,有很多的露天仓库,仓库上只搭有大蓬挡风遮雨。到20世纪70年代,运河码头逐渐废止。1970年,运河延伸到艮山港(即今天中河高架互通下的那段水域);在1986年开始,又从艮山港延伸到钱塘江的三堡船闸处,于1989年直接沟通了运河和钱塘江。 
▲上个世纪的老德胜坝,纤夫拖船翻坝 德胜坝巷西边不远处,有德胜坝翻水站。始建于1963年,完成于1964年,位于与德胜路几近平行的德胜河上,翻水坝距运河主干道20米左右。此德胜河其实是杭州唐宋古运河——上塘河的一部分,沈朝宣嘉靖《仁和县志》有记载:“上塘旧名运河,西自德胜桥,东抵长安坝。”元末张士诚从武林头开拓运河新航道后,德胜河成为沟通新旧两条运河的通道,如今德胜河东至上塘河,宽10米与15米之间。德胜河东止于石灰坝后汇入上塘河。 
▲重建前的老德胜坝翻水站 20世纪60年代,拱墅区城乡相依交错,街衢屋舍外分布农田八九万亩,所以德胜坝翻水站初建时功能为排除积水,灌溉农田。随着城市北拓,昔日农田渐成街巷,功能主要是排水。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渐增,如今翻水站承担杭州市城区河道的配水功能,完成“取之于江,还之于江”的城内河道的水体循环。也就是说钱塘江水流入河网后,大部分汇入运河,然后通过德胜坝翻水站,把运河的水配送给上塘河,最后还有部分水又回到钱塘江。通过引配水也促进了上塘河和运河之间的水循环,使上塘河流水不腐,水质改善,让河道变清,河岸绿树成荫,成为休憩的公园。 
▲重建后的德胜坝翻水站 这一带旧时为水网地带,小河港遍处,桥梁众多。在翻水坝东西两侧,曾经有东梁泊桥和西梁泊桥,在1963年准备建翻水站时,被拆毁。两桥均为单孔圆拱,有台阶,仅供步行,宽仅容一辆板车通行,桥下可通船。两桥相距不到100米,据当地老人说,这一带过去非常繁荣,有很多粮铺,经常停靠着很多舟楫,并且这些船上多载粮食。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京杭大运河止于德胜桥。江南富庶,粮食由此出发,送往全国各地,因而交通非常繁忙,所以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接连造了2座桥。桥虽小却是进出要道,负载了极大的交通量。东梁泊桥桥名尚存,位于翻水坝后。是一座被改建的新桥,为马路桥,桥面较之旧桥拓宽不少,有两车道并行,两边有雕花桥栏。 1997年旧城改造,德胜坝巷所在地块,建设远大花园住宅区,该地名废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