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太博大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来到杭州西湖,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加敦实厚重的历史文化,一时会让人目不暇接,应对不过来,大有“只窥一斑而不见全豹”之恨,最后只好“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终究是很大的一件憾事。 西湖需要一个能够集中展示的地方,而对于游客来说,解读西湖、体悟西湖也需要一个窗口。 2021年出版的《浙江通志·西湖专志》中的“大事年表”援引《西湖岁月:新中国建立以来西湖风景区治理保护工作纪事》一书,其中2003年的条目上是这样记载的: 4月,省委书记习近平会见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张国良提出建造西湖博物馆的建议。 5月21日,省委书记习近平写信给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造“西湖博物馆”的建议。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记忆和传承的重要阵地,西湖确实是太需要这么一座专门的博物馆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五条也提出:“为社会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于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当即决定,在南山路钱王祠前面辟出地方建一座西湖博物馆。给出的任务时间是:一年之内建成! 时任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的卓军负责博物馆的展陈工作。一年时间很紧张,而他接到任务的时候手头连一件文物都没有。好在文物处长有专业知识,也有相关的人脉。“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唯一的办法只好出门去“化缘”了。他动了很多脑筋,拜访了“各路神仙”。很多收藏家听说要建西湖博物馆,都非常支持,拿出了很多跟西湖有关的物件,包括西湖水下出土的一些文物。已故的浙江省收藏协会的秘书长王玉先生也帮着他来张罗,从天南海北的许多藏家手里拿到了很多东西。 “你们现在看到陈列在西湖博物馆里面的很多东西,就是当年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收集来的很多文物藏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戈、戟、矛等,各个时期的金帛钱币,还有那个祈雨或者祷福的时候投到西湖里面的投龙简,银简、锡简都有,龙形的,都是从西湖水下出土的。” “一些老先生现在都已经去世了,像浙江省收藏协会的秘书长王玉先生,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卓军是个很重情义的人,那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形一直让他感动不已,这个西湖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是西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凝聚的其实是大家对西湖的爱! 文物的收集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考验的是展陈团队的功力。西湖博物馆还设有一个电影院,放着一部叫《西湖沧桑》的3D电影,讲述西湖的演变历史。制作单位的脚本总是难以令人满意,最后只有他们自己写了。这个布展过程给卓军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作为文物处处长,杭州几乎所有博物馆的展陈,他都参与过。唯独西湖博物馆,“我说是跟我孩子一样的,是我花的精力和心血最多的一个馆”。 在接受杭州电视台采访时,他说看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个批示,写了将近两页纸,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手写的,陈述建这个博物馆的重要性。而且在西湖博物馆筹建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也亲自来视察了好几趟,看馆址筹建的情况,看文物收集的情况,什么都去看,真的是无微不至地关心。 习近平强调,西湖是“主人”,建筑是“丫环”。西湖博物馆的建筑形式符合西湖特色,要进一步坚持“浓抹自然、淡妆建筑”的理念,按照高标准,多管齐下、一步到位搞好建设、装修、布展等各方面工作,把西湖博物馆建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品工程,使西湖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园地和具有特色的旅游引领性博物馆。 2005年10月1日,杭州西湖博物馆在毗邻钱王祠的南山路89号正式开馆了。这座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集陈列展示、西湖学研究、西湖文献征集和游客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整个建筑不着痕迹地融入周围的湖光山色中。 
▲西湖博物馆 根据习近平同志的指示,西湖博物馆就是要让历史文物说话,讲好古老中华文明的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博物馆的展厅涵括了序厅、天开画图、钟灵毓秀、浚治之功、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儿童展厅等七大篇章。展陈内容紧密贴合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史迹,显示出西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关系,全面展示了西湖作为人类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用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印证了西湖的普遍价值。走进西湖博物馆,不仅能看到独创的西湖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能用全新的视角去体会景观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世人分享西湖唤起的审美共鸣。 这是一个典藏和诠释西湖文化的记忆库,也是全面解读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并全方位展示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独一无二的平台,当然了,它也是中国第一个湖泊类的专题博物馆。与此同时,设在西湖博物馆里的西湖学研究院也成立了,解读西湖的文化基因,传承杭州的城市文脉,一门“西湖学”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