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的衣冠 皇帝的衣冠太繁复,连皇帝都生厌,姑择两种常用服言之。 通天冠:亦称承天冠,冠高九寸。衣服是深红色纱袍,上面织有云龙,袖口和衣的下摆用黑色镶边。脚上穿白袜、黑鞋。凡大祭礼前致斋,冬至、五月朔大朝会,颁布大册令,耕籍田时,“皆服之”。 
▲戴通天冠的皇帝 孝宗将此服再加简化,身穿深红罗袍,头戴折上巾,即幞头,帽后二脚向上竖起,俗称“朝天幞头”。脚穿黑色厚底皮靴,故称“履袍”。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从郊祭前后到朝拜景灵宫、向太上皇请安、祝寿、举行大赦,“并服之”。 衫袍是皇帝的常服,亦称便服。身穿浅黄或赤黄衫袍,头戴折上巾,腰束九环带,脚穿六合靴(即用六块皮缝合之靴)。大宴、常朝皆服。 皇帝的饭桌 南宋初年,形势严峻,财用紧张,高宗下诏“禁屠、减膳”,自己也节衣缩食。据说,高宗在扬州时,御膳唯水饭、煎肉、炊饼而已。以后随着形势的好转,经济的复苏繁荣,“宴游无度,声乐无绝,昼且不足,继之以夜”,越来越奢侈浪费了。 嘉明殿是皇帝的日常餐厅,它的对面就是殿中省总部。包括六尚局、御厨在内的所有服务人员、内侍、宫女,都集中在这里,等候差遣。每遇进膳,餐厅与殿中省之间,“禁卫成列”,严禁无关人员在此往来走动。对面殿中省的门楼上站着一名内侍,用歌唱一般的调子,报着进餐的顺序和菜单,称为“拨食”。根据他的“呼唱”,被称为“院子家”的十余名服务人员,身穿紫衣,头裹卷脚幞头,一手托盒,一手携巾,鱼贯进殿。食盒上覆盖着黄色绣龙盒衣,手巾是红色罗巾。又有十余名内侍,手托金瓜盒接踵而入。殿内禁卫,前后两重,“时刻提警”,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出入者的一举一动。“院子家”入殿后,食盒即由殿内内侍们接过,再由他们“双手奉托”,举过脑袋献到皇帝眼前。皇帝就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旁若无人地吃完一日三餐。 
▲皇帝进餐场景再现(杭帮菜博物馆展厅壁画局部) 在宋代,只有皇帝的伙食称为“御膳”。制作御膳的厨房,称为“御厨”;管理御膳的行政机构,叫“御膳所”,为内侍任职具体业务单位,却没有御膳房这种名称,皇后的伙食称为“内膳”,不能与御膳等同相混。 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殿中省所属意思局、蜜煎局等,还要制作精美无比的糕点,供皇帝尝鲜开怀。另有临时起意安排的宴会,称为“非次排档”。 宫中国宴,每年都要举行多次,如元旦大朝会后、皇帝诞辰、为太上皇或皇太后祝寿等等。其时邀集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外国使臣,举行各种文娱表演。开宴之前,有“老兵持二髹牌至,金书其上,曰‘辄入御厨,流三千里’”。 庆宴前,“凡群臣饮量”,由内侍调查清楚,奏报确定,入席后,根据每人定数,用平尺将每人酒盏内的容量量准,一经上席,与宴者就必须喝光,“不得留残”。菜肴亦同样按规定称足分量,“毋令阙少”。 每一盏酒之间,穿插百戏表演,乐声高奏,由宁宗题诗、马远所绘的《华灯侍宴图》,描绘的正是宫中御宴的场景。 皇帝的住房 宋画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就是围绕在房屋四面的不是墙壁,而是一圈自屋檐至地面的方格子木长窗。天热时,整扇拆除,整个屋子就变成了仅有立柱的凉亭;春秋时长窗的上部固定,其下拆除;到了冬天,四面长窗再重新装上。窗外挂帘,窗内挂帘,既能流通空气、调节室温,又可采光。有的建筑,不只一层木窗,里面再设一层。内外两层落地长窗,加上窗帘,足够冬天的保暖与采光了。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北宋以前少见,入元代以后也不复再见。据专家考证,这是宋室南渡后,北方贵族难以适应南方乍暖乍寒的天气,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一种兼有散热取凉、防寒保暖双重功能的设置。因此,南宋建筑外观的整体感极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南宋建筑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种独特样式,极具时代性与地域性。 凤凰山地区林木郁闭,地气潮湿,为了防潮通风,避雨通达,皇城中特多高台建筑和各种长廊。为了与建筑物风格谐调,栏杆等细部的处理也不同于明清,就不一一列举了。 皇帝的游赏 南宋皇帝中,高宗最爱玩乐。一年四季中,纯玩乐性的盛会接连不断。春季赏花,盛夏避暑,中秋赏月,寒冬赏雪,至元宵灯会,为一年玩乐活动的顶峰。 一到春暖花开,宫中小西湖四周,便仿照西湖民间游春的样子,精心布置起来。花间树下,小内侍和小宫女们摆起了各种摊头,陈列杂物百货,如珠翠冠儿、篦、环、绣缎、画领、画扇、瓷器、玉器、儿童玩具、果蔬酒食等等,叫喊买卖,使那些久居深宫、被奢华而单调的生活折磨得困倦厌烦的帝后们,耳目为之一新。 三伏炎夏,翠寒堂是帝后们纳凉的佳处。雪天,帝后至明远楼赏雪。其时,御花园里堆起许多大雪狮子,用金铃彩缕作为装饰。同时制作成花朵及各种像生食品,以供赏玩、品尝。淳熙八年(1181)的元月二日,孝宗亲自到宫门口扶着太上皇高宗走下辇车,先到损斋进茶,接着到清燕殿观赏书画古玩。大约至午时初,后苑恭进热气腾腾的美酒佳肴。午正二刻,经凌虚阁到萼绿华堂赏梅,不久大雪纷飞,高宗高兴地说:“今年正少些雪水,可谓下得及时。”黄昏时,高、孝两帝一行又到明远楼张灯饮酒,极尽欢乐。 虽然南北大内已有仙境般的园林,宋高宗还不满足,他更喜欢回归自然。所以自建都之日起,就在西子湖畔风景佳丽之处,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御苑。在西湖北岸,葛岭有集芳园,孤山有延祥园。东岸钱塘门外有玉壶园,清波门外有聚景园。南岸夕照山下有庆乐园、屏山园、真珠园等。嘉会门外有玉津园,天竺附近有下竺园……这种情况,使诗人杨万里感慨万千地说:“西湖旧属野人家,今属天家不属他!”这个“天家”,即指皇帝。在城内的御苑,有褚家塘东琼花园、清湖北慈明殿园、城东五柳园等。 宫中喜庆事 皇帝、太上皇、皇太后生日统称为圣节,是南宋皇朝最大的喜庆之日。皇帝的生日,各有专用名词,如高宗的生日(五月二十日)称为天申节,孝宗的生日(十月二十二日)称为会庆节,光宗的生日(九月四日)称为重明节,宁宗的生日(十月二十日)称为瑞庆节,理宗的生日(正月初五日)称为天基节,度宗的生日(四月九日)称为乾会节,恭帝的生日(九月已丑)称为天瑞节。 四月初八,是度宗养母、理宗遗孀寿和皇太后谢道清的圣节。前一天一早,尚书省、枢密院文武百官先到明庆寺(今龙翔桥一带)建祝圣道场,再到西湖德生堂将预先买来的鱼虾放生,然后回府宴庆。到了八日一早,宰执大臣、亲王、皇族、百官入宫祝贺,邀请皇帝到皇太后殿上致礼,然后回紫宸殿举行寿宴。殿前坪台上,事先由鸾仪司搭好彩棚,棚上结扎着飞龙舞凤的模型,衬以五色祥云与松枝柏叶。先由两名口技演员上场,模拟百鸟的鸣叫,造成一种百鸟朝凤的虚拟气氛,迎接皇帝和群臣。根据品位高低,宰执大臣、侍从、亲王、宗室、武臣观察使、外国贺使以上坐在殿内,朝廷各部局首长、武臣防御使以下,坐在大殿两旁的殿庑内,军校排列在彩棚之后,内侍官们站立在大殿的台阶之下。坐在殿内的官员,又以品位高低,坐凳有高低之别。 
▲(宋)马和之《孝经图》中皇后坐殿中 几百名乐工分列在彩棚两旁。前后次序是拍板、画面琵琶、箜篌(两座),高架画地花金龙大鼓(两面)、羯鼓、铁石方响、箫、笙、埙、篪、觱篥、龙笛等。乐工们头戴长脚幞头,身穿各色特定的衣衫,腰束镀金带。杂剧演员们头戴诨裹,亦着各色衣衫,束镀金带,等候奉召表演。 寿宴由皇帝举杯开始,只见他举着宝卮先东后西,表示向群臣及外国代表致谢意,群臣在座位上还礼,“尽酒者三”,就开始边饮边观赏歌舞表演。节目有独唱、器乐独奏、杂技、器乐合奏、杂剧,最后以相扑结束。每一场表演结束饮一杯酒,全过程共饮九杯。饮完第五杯后,有个“幕间休息”。这时皇帝退出,更换便服,宰执大臣以下退出殿门肃立候驾。不一会,传旨“追班”,即举行下半场宴会。宴前,由内侍捧出各色大小绢花,分别赏赐给群臣以及所有与会者,插在帽子上,皇帝帽上亦插着小花,“绛蕊高笼压帽纱”,眼望去,殿上殿下,一片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