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特别关注
 
社科讲堂丨感受南宋的“人间烟火气”,等一场遇见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4-13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烟火气,是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红泥火炉,也是街巷市井的嘈杂喧闹、文娱游乐。本期社科讲堂就带大家一起前往南宋的美食街大快朵颐,再佐以勾栏瓦肆的文娱表演,觅得一丝南宋风韵,感受其间氤氲的烟火气。


尝不尽的南宋百味

南宋时期,临安城大小街巷遍布各种小吃与餐馆。当时城内外各街巷,尤其是御街周边,除了固定的饮食类店铺,如食店、点心店、凉水店、果子店等,还有诸多流动叫卖的食品饮料摊子。


而且各大店铺又分门别类,花样繁多。如食店,包括分茶店、面食店、羊饭店、川饭店、南食店、素食店、衢州饭店、菜羹饭店等;点心店,包括荤糕点店、素糕点店、馒头店、粉食店、饼店等;凉水店,即饮料店,饮品多达数十种,有砂糖绿豆甘草冰雪、荔枝膏、甘豆汤、椰子酒、木瓜汁、姜蜜水、金橘水、紫苏饮、豆儿水、皂儿水等等;果子店,即糖果店,专售时鲜水果和果脯等,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如此繁多的美食,说是“吃不尽的南宋百味”也丝毫不夸张。


高银街是杭城著名的美食街,街上一侧几乎全是餐馆,其中不乏皇饭儿、知味观等老字号;另一侧则几乎都是土特产店,杭味十足。


图片

高银街


高银街的前身是高银巷,20世纪末,河坊街改造时将高银巷一同并入计划,由此改为街,称为高银街,原来的高银巷现仅留存中山中路到后市街一小段。


南宋时因巷内有肉市,所以习惯上这里又被称作“肉市巷”。时至南宋初,有北方移民迁临,且带来了爱吃灌肺的习俗,并在小巷东端的桥头开出一家专卖“灌肺汤”的小食店。久之,灌肺汤的香味弥散,引得食客闻香而至。于是店旁小桥即被称作“灌肺桥”,近旁的一处坡地也被称为“灌肺岭”。小巷也由此被称为“灌肺新街”或“灌肺巷”了。


后来,因为灌肺岭又发展成了南宋著名的珠宝市场,珠宝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所以后人才将此巷改名为“高银巷”。


图片

南宋时期的高银巷风情

舌尖上的南宋美食

说起南宋美味,流传至今的炊饼与葱包桧不得不提,它们不仅有故事,而且十分有趣。


在宋代,炊饼是人们的主要食品。不过,此炊饼非彼炊饼,它原叫蒸饼,因避讳宋仁宗的名字赵祯,所以才改叫炊饼,它其实就是如今我们所吃的馒头。当时,人们习惯把无馅实心的称为炊饼,而把有馅的叫做馒头,也就是说,肉包子、菜包子在当时反而被叫做馒头。炊饼这种叫法,元明之际还在民间流行。入明以后,炊饼的叫法才逐渐从大众口语里淡出,开始直接以“馒头”称之。


炊饼是不少宋代诗人的最爱。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而在另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却大打秋风:“来日作炊饼,幸寄三斤。”可见他对炊饼的喜爱。


宋高宗也爱吃炊饼,大将张俊在家里招待这位皇帝时,在点心里就送上了炙炊饼与不炙炊饼,不炙炊饼应该就是普通馒头,炙炊饼大概就是烤馒头。


葱包桧是杭州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如今已是“网红”小吃,御街及周边许多小吃店都能买到,味道地道。葱包桧的制作方法也简单,就是将油条和小葱裹在春饼内,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春饼脆黄,然后再配上甜面酱和辣酱,便大功告成。


图片

葱包桧


葱包桧的由来与南宋奸臣秦桧有关,它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岳飞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百姓与爱国军将士们莫不痛心疾首。当时,杭州有位点心师傅,他难解心头之恨,于是就用面粉搓捏成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面人,把它们扭在一起,丢进油锅中压烤,并称其为“油炸桧儿”。一时,市民争相购买,恨不得一口吞下“油炸桧儿”。这一方式很快被各地仿效。不过食物终究是要讲究美味的,于是为了添加口感,人们就在“油炸桧儿”中加入了香葱,葱包桧也便由此而来。


除了炊饼与葱包桧,南宋美味流传至今的还有定胜糕、蜜汁糯米藕、宋五嫂鱼羹等等。品美食、悟人生,行走在河坊街与高银街美食街上,我们闻香驻足,既可享受到味蕾欣愉,也能品悟到南宋饮食文化,思绪宛如飞回到八百年前的南宋都城……

瓦肆林立,百戏杂陈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城内外驻守着大量军队。驻军平日操练之余,别无他事,渐渐觉得百无聊赖起来。况且,军中大部分官兵都是西北人,还带着家属,初来江南,生活上难免不太适应。


这一情况,掌管这些军队的殿前副都指挥使杨沂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暗自思忖着,得想个法子让将士们聊以消遣,尽快在这背井离乡、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安定下来。


图片

杨沂中


杨沂中也是从昔日的北方走过来的,北宋京城瓦舍的欢闹景象他至今印象深刻,于是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就在临安城外的军中开设瓦舍,召集歌伎进行歌舞弹唱,以供将士们在闲暇之时有个消遣娱乐的场所。南宋瓦舍,由此开启。


瓦舍,又称为瓦、瓦子、瓦市、瓦肆等,瓦舍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瓦舍原是临时集合、以演艺的勾栏为中心的集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大型演艺场所,也是当时各种娱乐场所的通称,犹如今日上海大世界娱乐中心。


其实,瓦舍由来已久。它萌芽于隋唐,兴盛成熟于两宋。两宋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商业的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向大都市聚集。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最多时,都超过百万。在此背景下,市民阶层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勾栏瓦肆是当时市民文娱游乐的重要去处。


图片

《西湖清趣图》上的钱湖门瓦舍


市民需要娱乐,便接纳了流落在民间的百戏杂技艺人。而百戏杂技在市井演出需要场地,于是瓦舍应运而生。瓦舍的兴起,使本来发源于民间的百戏杂技重新回到了民间。


随着北宋的灭亡,瓦舍曾一度消失。直到南宋初杨沂中在临安城外率先重开瓦舍,瓦舍才得以复苏。顺应民心的事物必然受人欢迎,没想到军中瓦舍一开,城内外顿时便兴起了瓦舍热潮。南宋临安城内外,欢声笑语的“游乐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其繁盛之状远超过北宋。


瓦舍之内通常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看棚等。勾栏作为商业性演出的舞台,“百戏杂陈”,每天都会表演各种精彩的文娱节目,包括杂剧、滑稽戏(类似于小品)、说书、舞旋(跳舞)、演奏、傀儡戏(木偶戏)、皮影戏、沙书(沙画)、七圣法(魔术表演)、蹴鞠、相扑等,多达六七十种。


图片

瓦舍中的表演情景


瓦舍不受时间限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勾栏中还配置了相应的灯光设施,密封、通风设施齐全,此外应当还配备了扩音设备。瓦舍拥有固定的演员队伍,而且培养了数以百计的表演艺术家,“行行出状元”。南宋瓦舍之盛,可谓是言语难尽。


今日,我们试图通过巡游这些大小巷陌,觅得一丝宋之风雅,殊不知,早已在高银街的美食香气以及御街的瓦舍记忆之中,闻得了馥郁的宋韵芬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01-23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2025-01-23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