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葬于汴京之东,南阳邓州之野。后为堵悠悠之口,迁葬于洛阳。古语有言:“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就在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邙山是昆仑山、秦岭、崤山余脉,洛阳北的邙山段称为北邙。《洛阳新获墓志续编》一书记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钱惟演、钱暄、钱晦、钱景升、钱景祥、钱景诜、钱文楚、钱胥、钱胥之妻向氏、钱昷、钱旦墓志,陆续在洛阳北邙山的孟津县送庄镇营庄村出土。通过这些出土墓志,洛阳市文物界认定,钱俶及其家族成员,自宋端拱二年(989)至宣和五年(1123),在这134年中至少有五代人葬于营庄村。营庄与凤凰台村紧挨,村北数里有小梁村、西山头村、东山头村,被称为“邙山之阴”。这里葬有东吴末帝孙皓、南朝后主陈叔宝、西蜀后主孟昶以及高句丽、百济国的末代国王和后裔。很显然,这儿是个末代王陵区。亡国之君,只配居“阴”。钱俶也是亡国之君,却葬在于此域相邻的陶公里。陶公里因陶牙村而得名,陶牙村又名陶村(即今孟津县小梁村),该村位于陶公里南端,与凤台里接缘,距凤凰台村 l 公里余。就地形看,陶村北为邙阜之阴,地表较复杂,钱俶葬于陶村南,原因有以下几点:1钱俶虽属亡国之君,但于宋太祖、宋太宗个人交谊颇深,不葬"亡国之君兆域",正是为了体现“表异恩”。2钱俶毕竟是亡国之君,太宗为避臣属及后世之讥,葬钱俶于"亡国之君兆域” 之侧,既安抚了钱氏子孙,又堵了臣属及后世讥口。3北邙山历为死者天国,“葬北邙,宜子孙”是沿承已久的风俗。王溥、魏仁浦、石守信、石熙载、符守规等宋代名臣均葬于北邙,可为明证。4北宋皇陵在洛,为子孙计,钱俶要求葬于北邙,遥楫皇陵,表示“生为君臣,死为君鬼”的冥幽效忠,这种心态也是存在的。钱俶卒后数月馆葬于东京,越二年正月十五日却改葬洛阳,个中必有隐。撰写人慎知礼,宋史人物。衢州信安人。幼好学,年十八,献书干俶,署校书郎。太平兴国三年,从俶归朝,授鸿胪卿。历知陈州、兴元府。因母年八十余,恳求归养。退处十年,缙绅称其孝。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宋代为正二品)。其子从吉,为钱俶之婿。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