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特别关注
 
南宋一代词宗归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5-24

马塍·马腾

马塍路,南接天目山路、北搭文三路,宽仅5米,是杭州城中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路,但其历史之绵长、知名度之高,却远超它的身量。

微信图片_20220524113225.jpg

塍(chéng),本意是“田间的土埂”。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把“马塍路”叫作“马腾路”了——其实也不算错。马塍路之名,或始于五代吴越。史载,当时,钱镠王在杭州北城门外这片水草肥美的所在养马,一度曾多达三万多匹。每次群马出厩,奔腾浩荡,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之壮观,不亚于钱塘江怒潮。所以,这马塍可不就是个“马城”,可不就是“马腾”之处?

钱弘俶“纳土归宋”后,马塍一带自然不再畜养军马,也便闲置了下来。后来,人们又想起这片水草丰美的旧日马场,于是干脆物尽其用,在这里种起了鲜花,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四时奇卉,芳香盈野的“马塍花窠”。

宋代“马塍花窠”所种花卉,规模大、品种多、质量佳,御街官巷口一带花市里,几乎所有的花商都从马塍进货。

万树簪花归隐处

这么一个万树簪花的地方,后来吸引了一位惆怅孤郁的江湖清客在此归隐,他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1154-1221)。

微信图片_20220524113228.png

家在马城西,今赋梅屏雪。

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

前度带愁看,一饷和愁折。

若使逋仙及见之,定自成愁绝。

即便是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南宋词曲时代里,姜夔依然属于星光最闪亮的那一群。他是全才,音律、词曲、散文、书法、音乐无所不精。但他科举屡试不中,又缺谋生手段,父亲去世后,便沦落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

有才和不得志的长期矛盾,造就了姜夔清贫自守,耿介清高,又浪漫多情的个性,他像是孤云野飞,去留无痕,孑立世间。所以,他的诗词中,既有直面生活的冰冷,又有不失火热且柔软的内心。

遇到苦命身世的女子,他会感慨“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在听闻女子被迫嫁与不相爱之人而郁郁终生时,他又会很唏嘘:“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微信图片_20220524113230.jpg

△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从少年到中年,姜夔三次科举失败,只得流浪江南,靠卖作品给酒楼来勉强维持生计,成了一个浪迹江湖的游士。但他的诗词和旋律,婉转动人,意境优美,一如他本人,穿梭在人来客去的花团锦簇之中,热闹中更显寂寥。姜夔的生平代表作《扬州慢》,便写于这个时期。

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让他名动一时,也因此得以结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当时南宋文坛的重量级人物。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南宋绍熙二年(1191)冬,姜夔在当时的文坛泰斗范成大的苏州家中,写下了《暗香》和《疏影》。赞叹之余,范成大命府上青衣和歌,击节相奏,后以青衣小红相赠,并留姜夔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虽然已经娶了父亲故友萧德藻的侄女萧氏为妻,但与小红的这段郎情妾意,依然是姜夔此生最惬意的时光。

微信图片_20220524113232.jpg

△ 姜夔与歌姬小红

然而,生活不只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贫病交迫,衣食难继,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姜夔,终究无法让这段感情有一个圆满结局,纵使佳人垂泪恳求,姜夔还是不得已让小红随一位富商离去。除了小红,反复在姜夔诗作中出现的,还有他年少时曾经的那些“惊艳”。比如,南宋淳熙元年(1174),姜夔在合肥与一位名叫柳萧萧的琵琶女相识相爱,可惜两人有缘无分,此后便成为姜夔的“日思夜梦”。

最后的归处

杭州是姜夔一生的最后归处。绍熙四年后(1193),姜夔到杭州游历,结识了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人张鉴,张鉴家业广大,又很看重姜夔,知道他科考不得意,表示愿意给姜夔买个官,但姜夔贫则贫矣,始终不失文人风骨,表示宁可粗茶淡饭潦倒一生,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入仕方式。这反而让张鉴更加钦佩,他经常邀请姜夔来家里做客,作诗填词,两人友情越发深厚。

庆元三年(1197),姜夔从无锡返回杭州。这年元宵佳节花灯会,他在万家灯火中孤立于尘世间,那瞬间,忧伤和甜蜜同时将内心填满:“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这五首《鹧鸪天》,是姜夔作品中对“合肥情事”最后一次,也是最集中的祭奠。

也是在这一年,43岁的姜夔,借朝廷乐典散落、在民间广为征集之际,将自己珍藏的许多典籍、乐谱献给朝廷,但没有受到重视。两年后,姜夔再献珍藏的庙堂雅乐,终于获得了一次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但还是落榜。自此,姜夔彻底断绝了仕途之念,安于诗词曲赋。

之后的日子,虽然清贫,倒也岁月静好。庆元六年(1200),住在西湖边的姜夔,于花墙荷香中写下了《湖上寓居杂咏》:“莞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微信图片_20220524113235.jpg

然而,这样的安逸,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先是张鉴于嘉泰二年(1202)去世。失去了张鉴的资助,姜夔生活愈加困顿。两年后,杭州突发大火,烧毁了许多官署,以及2000多间民房,姜夔家也被大火吞噬,儿女也不知去向——很可能葬身火海。
从少年才俊到鬓霜斑白,姜夔漂泊一生,经历四次科举失败,好友离世,家中失火等种种磨难后,他终于不再继续漂泊,而是搬到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一带的香梅白雪间隐居,直到去世。
嘉定十四年(1221),姜夔病逝,生前潦倒落拓,身后一无长物,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靠年轻词友吴潜等人的资助才下葬在西马塍,随葬品仅有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在场遗属,“孺人、侍妾相持泣”,妻妾女眷们相对哭泣;“儿年十七未更事”,儿子十七岁了还是不懂事,可能对父亲即将逝去并无太多哀戚,或是有些茫然。至于范成大当年赠与姜夔的小红,早已嫁人,所以,当时去哭灵的苏泂写诗感叹道:“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
姜夔这位流浪艺术家跌宕的一生,至此画上了唏嘘的句号。
祠畔杜鹃照眼
800年后,寻访马塍路姜夔墓已不可得。姜夔有首诗《次朴翁游兰亭韵》云:“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在诗后,姜夔留下了一行巧而又巧的注释,他说:“右军祠堂有杜鹃花两株,极照灼。”河北诗人魏新河读到此诗,抚掌大叹道,书家身后果然都是“托杜鹃”的,“右军与白石千载灵魂相通,祠畔杜鹃照眼”。据他推断,姜夔墓地,应该就在马塍路上杜鹃小园处。
今天的马塍路上,春暖花开一轮又一轮,学校、工厂、居民楼一茬又一茬林立,几百年前弯弯曲曲的田塍小道,早已变成了平坦笔直的马路,昔年的马啸、花香、词人吟咏,皆已随风而去,只有“马塍”二字,从黄纸黑墨,从人们的记忆和情感里,翻涌鲜活至今。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