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青山依旧在——国立浙江大学天目山分校回望(上)
来源:浙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淑锵  日期:2022-12-02

 在浙江大学百年办学史上,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时刻与事件。作为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甲午战争之后,是为“育才、图治”而兴,开浙江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当然值得永远纪念。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爆发后,尤其是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浙江大学举校西迁,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以一支文军之长征而引“东方剑桥”之崛起,无疑更加值得铭记。而这支文军之长征,究竟是如何迈出艰难的步伐呢?

背井离乡

背井离乡,必是万般无奈。1937年7月7日,这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三。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紧接着又发动“八一三”事变,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难。中日战机在杭城天空中上演的“八一四”空战,更是让浙大师生切身体验到战争降临。到底是在战争中留守,还是在战争中离去?作为一校之长,竺可桢校长必须在“去”与“留”之间作一选择。然而,这岂是一个可以轻易作出的抉择?

据统计,1936年度浙江大学教职员(包括代办高工、高农教职员)共有344人。以此推算,1937年浙大西迁启程之前的全校教职员人数亦应约在此数。若每个教职员家庭人口以三人计,则仅教职员及其家属就有千人之数。又据统计,1937-1938年度浙大在校生613人。由此推算,当时浙大合计师生及眷属总人数可逾1600人。因此,浙大迁校首先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寻找能够容纳如此庞大规模师生的新校址。显然,在仓促之间寻得这样的新校址,是极其不易的。

但是,战争的威胁就在眼前,浙大必须做好应急的准备。竺可桢将三个地方作为可能迁校的选项,即西天目山(禅源寺)、建德县城与萧山(湘湖)等地,尤其是西天目山成为竺可桢的考察重点,作为可能迁校的主要方向。

微信图片_20221202105354.png

竺可桢校长等实地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

西天目山是一处宗教文化名山,森林茂密,位于杭州市西部,距杭州市区94公里,禅源寺是其中最大寺庙,“可住数百人”。1936年,竺可桢曾三游西天目,对其山光水色与风俗人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年底甚至有在西天目山扩建校舍之议,终因经费紧张作罢。可见竺可桢有迁校于西天目山的倾向。但是西天目山交通不便,校舍不足以支撑全校师生教学、科研、行政与住宿之用,致使部分教授职员反对迁校西天目。

建德是另一个选择。建德位于杭州市西南部,距离杭州240公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郑晓沧等人倾向于迁往建德。但竺可桢认为杭州市另外几所学校已“捷足先登,故引为不宜”。

还有一个待选校址则是湘湖。湘湖是当时浙大农学院农场所在地,位于杭州东南部,“有本校120亩稻田,可以自给,且运输相当便利”。竺可桢曾经决定“危急时避湘湖”,后来征询曾任教育部长、浙大校长、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意见,结果“蒋极不赞同湘湖”。

由于建德和湘湖相继被排除,竺可桢遂将迁校目标锁定在西天目山,决定成立天目山分校,并展开各项细致的筹备工作。首先,为了解西天目山办学相关的校舍、交通、粮食、安全等情况,陆续派张其昀、王劲夫、张荩谋、梁庆椿、胡刚复、沈鲁珍、朱庭祜、潘承圻等人赴西天目山及禅源寺实地考察。其次,与西天目山禅源寺商定有关借寺办学事宜,确定寺院的相关院舍作为办学之用。第三,为解决西天目山交通不便问题,派专人负责测量相关路线。第四,为统筹处理西天目山办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专门设立西天目临时办公室,聘请潘承圻为办事处主任,做好一年级学生入驻新校址的各项准备工作;又聘请朱仲翔为一年级主任兼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天目山分会主席,全面负责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特种教育事宜。还聘请柳定生担任西天目山一年级女生指导。

微信图片_20221202105357.png

西天目禅源寺殿宇

1937年9月11日,在各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竺可桢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决定:“大学本部迁天目山禅源寺,定9月20日之前先迁一年级”;“二三四年级定双十节以前迁禅源寺”。自此,迁校西天目山成为学校的共识。9月21-23日,一年级学生在文理学院门口,乘坐学校准备的十八号校车,每日两批前往西天目山。又在23日下午,开教职员专车前往西天目山。三天之内,一年级师生全部入驻西天目山。天目山分校亦由此宣告成立。

天目山分校的成立与运行,是竺可桢校长在“留守”与“离去”之间的作出的第三种选择。因为不能对于战争无动于衷,毕竟“留守”是一种危险的选择;而在战争态势尚未明晰之前“离去”,则完全可能是一种过激的反应。

心生喜悦

师生们对天目山分校的成立与运行充满着惊喜与期待。柳定生来到分校以后仅十天,就忍不住写下了自己进山旅程及山上寺中的所见所闻。

她写旅途:“在空袭警报的氛围中,别离了杭州本校。求是桥畔送行的师友们,挥手致别,恋恋不舍的情谊,却给无情的车轮扬起的尘灰冲散了!车子满载了到天目山分校的师长、同学和工友。是秋阳娇艳的午后,校车直在杭徽道中奔驰。夹道的峰峦树木,田野成熟的禾稻,似都含笑迎人。天际层云的清徐飘忽,更令人悠然神往。这一切点缀成了一幅锦绣河山的图画。”

微信图片_20221202105401.png

西天目山护龙桥及鲍宅

她写山居:“我们的临时校舍,是西天目山的禅源寺。这浙西有数的大丛林,便成了浙大一部分师生,游息诵读之所。在我未入山时,绝未料到山中的设备,会有如此的齐全。等到实地亲临后,不由得要感谢学校,设计了这么好的洞天福地,让我们来安居。来青楼的画栋雕梁,朱栏碧槛,据全寺最高处;登楼远眺,清涧流泉,近在咫尺;乱山丛翠,无不尽收眼底。来青楼真是名副其实,很够资格权作为校中的新教室,虽然课桌是白木粗板,但并不妨碍到上课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221202105403.png

西天目山禅源寺旁之溪水

她写风情:“我们只须顺着寺旁的溪涧走,瑐琮的泉水,流过滩石时,常会有粗的竹管,在连接引水,做成天然的自来水管,通到庙中各处,这便节省汲水之劳,也弥补了无井的缺陷。沿着山陂〔坡〕举头仰望,除了层岩〔峦〕叠障〔嶂〕、茂林修竹之外的景色,便是一层一层高下相接的梯田,一束一束金黄色的禾稻,已经刈割在田畔。在陂〔坡〕度很高的山岗上,居然开辟了田亩阡陌,无怪于〔乎〕老是听说於潜县的积谷,还有木牢牢多呢!满山的竹林,便可料到早春时节,一定是好竹连山觉笋香。”

天目山如此美好的“洞天福地”,与山下淞沪战场上的殊死较量相映照,愈显校方对于这届天目山级浙大新生爱护之深切。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