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北岸是余杭老县城,通济桥北堍有一条东向与苕溪平行的小巷,叫刘王弄。原来在弄内19号有一幢台门房子,保存倒还完整。如今通济桥退堤扩孔,刘王弄不复在,但做一点记忆描述还是有些意义的。 那时,推开刘王弄19号一扇不起眼的小木门,往前约三米是一座青石墙门的古宅。正面看并不起眼,走进墙门内的天井,回首仰望,就能看出点名堂来了。条石门洞上方,有约三米见方的砖雕。砖雕自上而下分七个层次,均有花草、人物、飞鸟、走兽等各类装饰图案。居中一匾额据说为“钟灵毓秀”四字,可惜已被人为凿毁。这些图案镂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构图简洁协调,疏密开合有度,加之层面间宽窄参差,颇具审美情趣。由于年代久远,门洞两边的青石条久经风霜,严重风化,甚至用手可以剥下细石片来。而精细的砖雕并未被岁月磨蚀,简直匪夷所思。此可谓台门第一宝。 这座古宅为五间四厢平屋,面积约七百平方米。那梁上木雕令人惊叹。迎面檐下的牛腿,以长方形雕块为主体,下部再饰以镂空雕组件,上部饰件如鱼头出水,又如牛头探山,妙趣横生,简繁有致,无懈可击。其他拱形梁等处的雕刻均匠心别具,各显特色。此堪称台门第二宝。 古宅的柱子,是直径盈尺的好木料。在正屋东间,有根柱子是框木的。框木木质发红,不多见。柱子下垫着稳重的石鼓。石鼓以上一米距离之间,留下许多深深浅浅的刀痕。当年太平军驻余杭时,这座古宅是康王汪海洋的指挥部。三年时间里,每一道刀痕都蕴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算是古宅第三宝吧。 回到天井,正屋东间前一棵高大的黄杨树,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棵黄杨树干直径二十余厘米,离地一尺处分成三权,高达五米,树冠直径亦近五米,是古宅一处生命常青的亮点。据称,此黄杨系日寇进犯余杭后,从后园移裁天井的,当时已有碗口粗,确切树龄有待专家考证。这棵黄杨,为余杭镇境内前所未闻,称得上是第四宝了。 说这座宅第叫钢叉台门,是宅主周老先生作出的解释。他说,这座台门原先铁门上有钢叉形图案,余杭人就统称之为钢叉台门了。 现在,刘王弄因为苕溪退堤行洪的需要,已经拆迁,钢叉台门也已拆除搬迁,每件石料、木料、构件都编上号,在上坟山的小白菜风情园明清一条街上原式原样搭建起来,也算是保护了一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