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马卫光一行走访杭州文史研究中…
杭州文史研究馆新春活动集锦
新春快乐
 
特别关注
 
汪华与忠天庙
发现良渚文化的双子星座
瀛涯星槎 览胜杭州——亚洲文…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禹杭履迹
 
开了开了!最新预报:盼了一年的“顶流”回归!不少杭州人冒严寒蹲守…
来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2-07

"

时至大寒,近日有市民发现,西湖边孤山上的梅花竟然开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已经冒着严寒蹲守!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09.jpg

摄摄影/王国栋
无梅花,不江南。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与小桥流水的水墨江南,组成了这个季节特有的诗意画卷。
而江南的梅花中,西湖孤山的梅花更是“顶流”般的存在。它的独特,不仅因为坐拥西湖的绝美背景板,更因为诗人林逋那句名动天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q2324325

四面孤山诗情画意

一枰葑田菱黄蟹肥

西湖的那个深秋傍晚,很寻常,却因林逋而变得富有诗意。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17.jpg

摄影/肖奕叁

白居易曾说“孤山寺北贾亭西”。而林逋那时就在这座名寺(在今西泠印社)的端上人斋房喝茶闲坐。他凭栏眺望晚景,北山朦胧的山林中依稀可见寺院的飞甍高檐,水上渔舟已无踪影,却漂浮着一方方错综相连的葑田。他忽发灵感,吟诗一首: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19.jpg

林逋诗歌的卓越之处,是在自然界最是寻常不过的四时晨昏、山水草木中,拈出一种独到境界的诗意,并为诗歌带来一种新的趣味和范式。留意这首诗的颔联“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黄昏中的林间山寺很黯淡,恰似一轴褪色古画,而块块葑田又将湖面化作了一枰棋盘。

这两个比拟林逋自己也很得意,可能还请过画师描绘过。他在《酬画师西湖春望》诗中描绘的“一样楼台围佛寺,十分烟雨簇渔乡。鸥横残葑多成阵,柳映危桥未著行”,虽是早春景色,那意象却是从前面诗中承续而来的。而承续和推崇林逋这一轴画、一盘棋的人还很多,钱锺书先生说,从此诗以后,这两个比喻就常在诗里出现,比如“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滕岑),“古寺正如昏壁画”(程孟阳),“田似围棋据一枰”(黄庭坚),“秋田沟垄如棋局”(文同),等等。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21.jpg

摄影/肖遥

林逋隐居孤山时的西湖水很浅,湖中多有菱茭、莲藕、芡实以至水稻种植,年久植株腐化如泥,木框一围即成“葑上田”,水涸又成“葑田”。都说好诗离不开生活的土壤,林逋的诗就有不少根植于西湖的葑田里。他有《莲荡》诗写满塘荷花一如聘婷玉女:“楚妃皋女一何多?裳似芙蓉衣芰荷。”他的《菱塘》诗从水上菱叶想到铜镜菱花:“含机绿锦翻新叶,满匣青铜莹古花。”都知道林逋的梅花诗是一绝,不承想他眼里的葑田竟也诗意盎然!

林和靖也有人情往来,他“送礼”会送什么?

好友“瑫兄”是一所寺院首座,因为住持外出而代理院事。林逋托人捎信(即《菱角帖》)问候他:“秋凉体履清适?大师去后,曾得信未?院中诸事如常否?今送到少许菱角,容易容易……”天凉了,您身体还好吗?大师出门后有无给您写信?院中一切都还好吧?这随信相送的菱角,都是平常之物,您收下就别客气哦!朋友间的礼尚往来,也与葑田有关。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23.jpg

蟹在杭州向来叫作“湖蟹(hā)”,最早也是西湖葑田的特产。而魏晋以来,持螯吃蟹,那是一种隐逸生活的象征。所以林逋的箸下笔尖,少不了也有湖蟹行走。他的《西湖晚归》写到:“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食归”,一向清苦的隐居生活难得有此美味。再看这句“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状写湖蟹横行(称郭索)于葑田上,鹧鸪鸣叫(称钩辀)于高树间,这平常景象被两个极少见的叠韵连绵词一描述,新奇又工巧,后来欧阳修、沈括和朱熹见了都叫好不已。黄庭坚写诗“草泥本自行郭索,玉人为开桃李颜”,干脆直接“截取”了他的原创。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25.jpg

摄影/肖遥

这诗意的生活也让他对那些辛勤劳作的葑田租户心存关爱,一首《葑田》诗说:“淤泥肥黑稻秧青,阔盖春流旋旋生。拟倩湖君书版籍,水仙今佃老农耕。”葑田堪比良田,祈愿神灵保佑耕者有其田,使这方水土的诗情画意常在人间。梅尧臣评价林逋的诗作,“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他的诗品中满满的是人品。

而他内心深处又守着自己的孤寂,虽有梅妻鹤子,但也有被人慰藉和温暖的渴望。故宫博物院藏林逋手迹《自书诗帖》中的那首《春日斋中偶成》有云:“空阶重叠上垣衣,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春风时复动柴扉。”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27.jpg

从书法上看,这件作品笔势瘦劲孤峭,多用露锋之笔,在直书胸臆心境的同时,透露着一种淡雅静逸之气。品读诗句,大意是说:门前久已人迹杳无的石阶上都已长上了苔藓,春意已浓,燕子归来,而心念的人又在哪里?久病之下已错过了海棠的花期,只有春风偶在叩响着小院柴扉。整首诗有一种深藏心底的期待,流露出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林逋虽无功业于世,却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了西湖,是名副其实的“西湖诗人”。西湖文化发轫于白居易,而林逋使西湖加快了从一个自然湖泊到文化山水的转变。西湖的清雅格调、恬淡意境、中和意韵,无不因林逋而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人文底色。他的《山园小梅》描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而且像“先偷眼”“合断魂”的艺术描写,开启了西湖拟人化的意境,是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予以西湖人格化定格的先声。后人为他们仨修建三贤堂用意甚明,三人是西湖文化形成与定格的元勋。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329.jpg

梅妻鹤子(历年照) 摄影/金菁

北宋天圣六年(1028)林逋去世,仁宗皇帝特赐谥号,称为“和靖先生”。

那么,苏东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遇见”和靖先生的呢?我们下回细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汪华与忠天庙 2025-02-18
浙江文史记忆丨杭州:依水而兴的千年灵秀之城 2025-02-18
【城纪精选】鹫岭望海潮 2025-02-18
湘湖轶事|湘湖吟社雅聚湘湖 2025-02-14
西湖之谜系列|西湖龙井茶“出世”在何年? 2025-02-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