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来峰青林洞口“卢舍那佛会”浮雕拓片。 下图为林希等人题名拓片放大图,载于《杭州飞来峰摩崖萃珍》 东晋时期的慧理和尚见到飞来峰时惊叹:这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飞来峰后来也被称为鹫岭、鹫峰。
《唐诗纪事》记载,诗人宋之问夜游灵隐,月下行吟:“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一句既出,却无以为继。有一老僧点灯出问,得知他吟诗卡壳了,便道:“何不就说:‘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惊愕不已,后来得知这老僧便是《讨武曌檄》的写手骆宾王。 当西湖还是钱塘江畔的潟湖时,飞来峰上是可以望见海潮的。沧海桑田,江河易流,如今在此,却再也难见潮起潮落。然而,坐看飞来峰上的各种题刻,我们仍然可辨历史潮流曾带来的那片隆隆涛声。 01四兄弟进士及第,风头不在“三苏”之下 晨曦轻轻落在了青林洞口崖壁上的一龛造像上——这是飞来峰最精美的浮雕造像“卢舍那佛会”,镌于北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造像人胡承德在题记中说,镌刻这龛造像“所期来往观瞻,同生净土。”这个莫大的宏愿并不只是许给人类,而是世上众生。 造像镌成后,访者众多,题刻累累。神宗元丰二年(1079)五月四日,一行六名宋朝官员来到这龛造像前,驻足观瞻,品评一番,留下“到此一游”的摩崖题名后,又相随而去。千年之后,这六人的名字依然清晰,却又让人印象模糊,芸芸过客几乎没人会在意这些名字的存在。但其实,这些名字值得一提,譬如其中的林希。这块题刻当年就是他的手笔,西湖苏堤也是他命名的。 林希(字子中)是在哲宗元祐六年(1091)接苏轼的班,继任杭州知州的。那时,苏堤刚刚建成。他掂量出这座长堤对于当地民生、对于西湖的重要,意识到这是苏轼在杭州的功业所在,欣然为新堤牌坊题榜“苏公堤”。从此,这堤名与山河同在,历经千秋。 他跟苏轼、苏辙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三人都是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同榜进士。这年,四川眉山苏氏兄弟双双登榜,林希撰文贺喜:“父子以文章名世,尽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意思说,你们父子仨有着王褒、扬雄、司马相如(西汉三位蜀地文学大家)一样的才华,两兄弟又有像晁错、董仲舒、公孙弘(西汉三位丞相或相国)那样的正直和卓识。林希赞美“三苏”,同时也秀了一把自己的才学。而事实上,林氏家族人才辈出,从林希祖父开始,一门三代八名进士,林希四兄弟进士及第,这风头绝不在“三苏”之下。 然而,让人钦羡的林希却在历史的浪潮中呛了口水,冷不丁被“搁浅”在了杭州。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揭开大幕。也就在这年,一艘高丽商船登陆福建沿海,带来了该国高层的一封密信,企望打通中断四十多年的两国关系。彼时,宋朝与辽国互为最大对手,双方明面上因“澶渊之盟”(宋朝输辽岁币30万贯,后增至50万贯)而笑脸相迎,背后却都在暗中拆对方的台,辽国怂恿西夏一再施暴宋朝,宋朝也想和辽国后面的女真人联手抗辽,高丽正是宋朝出访女真的“跳板”:它和女真交界。 熙宁四年(1071),神宗皇帝高规格接待了高丽使团,断绝43年的两国关系又接续上了。 
林希题写、和杨景略等人在龙泓洞的题名拓片。 下图为林希信札墨迹,写给在杭州相识的一位刘姓友人。 02巧于宦海,畏于浮海 元丰元年(1078),神宗第一次派遣高规格使团,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出海回访高丽。在确定户部官员安焘为正使后,这副使的人选就想到了任职馆阁的林希。看中林希,因为他确实博学有才,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足以彰显大国文明。 可令人意外的是,林希接到组团名单,一声不吭,却“刷脸”刷出一万个不情愿的表情包。神宗大怒,好你个林希,关键时刻掉链子!瞧你紧锁眉头、一脸忧郁的怂样,还指望你能不负使命?不去航海,就去杭州!一纸御批将林希撵出京城,另外找人替换了他。 林希被贬杭州,担任监楼店务一职。楼店务是个啥?这是宋朝地方房地产管理机构,主管出租官屋官地,其收益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林希第一次到杭州任职尽管很丢脸,担责却不轻。杭州当时被誉为“东南第一州”,人口猛增,房屋租赁市场非常火爆,朝廷与地方都为多分点租金收益而明争暗斗。元丰二年和林希一起来游飞来峰的官员中,李琮时任户部判官,也是盯着钱的主儿。神宗将林希摁在杭州监理楼店务,指望他能为朝廷多拢点钱。 在杭州一年多,林希也没干出什么亮点,又被调离杭州,浮沉于地方和朝廷的宦海之中。元丰四年(1081)岁末时,高丽送来好多土特产,神宗又想起林希,命他拟写了一封答谢高丽的信。神宗这时候对他当年的“惧”形于色还耿耿于怀呢。 而严酷的宦海历练,却使得林希巧于迎合,见风使舵。哲宗亲政后的宋廷,尽行贬黜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数十名大臣,而那些罢免诏令竟然全部出自林希之手。还记得林希题榜“苏公堤”吗?现在他逢迎上意,毫无底线,数落苏轼借官家之名诋诬先帝,离间官家父子感情,损害君臣大义,以至于路人对苏轼也都不共戴天。见到如此罪名,苏轼一声长叹:“林大啊,你可真能写!”还记得当年林希写给苏氏兄弟的贺词吗?如今他翻脸不认人了,说你们父子三人依靠机诈权变,干尽蛊惑民众的坏事。苏辙捧着诏令泣不成声:“我等兄弟随你怎么说,先父何罪之有,你竟这样诬陷?” 林希极尽诋毁之能事,也引起了公愤。一日,他写罢一篇贬官诏令,忽然掷笔于地,哀叹道:“坏了名节矣!”他终究还是后悔了。但悔之已晚,所有这些行为就像他留在飞来峰岩壁上的题名一样,都被刻入了历史,再难更易。  飞来峰青林洞口“卢舍那佛会”浮雕。姜青青摄 03自古英雄出少年 再看青林洞林希这款题名,不禁又生感慨:人跟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差距很大的这人就是与林希“同框”的杨景略(字康功),这是一位敢作敢当、卓立其中的俊杰! 杨景略一度跟林希走得很近。元丰二年(1079)五月,他和林希等人来游灵隐,两个月后的七月十三日他们到此重游,并选在青林洞另一头的龙泓洞口再次“同框”题名。但两人终究不同道,风云莫测时他选定了林希躲之不及的那条道,激流勇进。 元丰五年(1082),宋军在与西夏的“永乐城之战”中溃败,死者20余万人(沈括因这场惨败被终结政治生涯)。西北望,太绝望!神宗心如死灰。第二年,忽闻高丽王王徽去世,神宗似有警悟,多事之秋东边可不能因为权力更替再崩了。他下诏在明州为王徽修塔祀奉,同时点名杨景略为祭奠正使,出使高丽。 为何点将杨景略?且看君臣俩的一段对话——神宗说:“这次想去高丽的人很多,但我更看好你。”杨景略答道:“想去或不想去的人,不是出于利益考虑,就是恐惧海道凶险,而我只知道臣子当以国事为重,禀命而行。” 确实,那时候东渡高丽犹如探险,成则风光无限,败则葬身鱼腹。林希曾经视为畏途。当时朝中大佬对小杨这趟航海也不看好,“诸公悉以谓没于巨浸,不复以见”。但杨景略的不计个人利害更有格局,也让神宗释然。 事实上,神宗之所以看好杨景略,还在于他的志向抱负和果敢作风。有两件事比较出彩:一是这小杨十四岁还是个毛孩子时,竟然上书仁宗皇帝,言天下事,还跑去跟宰相富弼讨论自己上书中的观点,富弼对他是又惊奇,又喜爱。 二是跟邦交有关,某年辽国使臣来访,朝廷命他接送。在辽使回国停留澶渊(今河南濮阳)时,按照惯例,宋朝一方需派两名传话人先行向辽国驰报使臣将回的消息。但这次辽方节外生枝,提出宋朝必须有三名传话人前往通报。这明摆着就是欺负人,太霸道了!但是杨景略根本不吃这一套,一口拒绝,寸步不让,怼得辽使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最终很无趣地一切照旧。 所以,像小杨这样有格局、有胆识的人,做啥事都好使! 
山东孝堂山汉石祠元丰六年杨景略等奉使高丽题名。 04不负所望杨景略 后来的事果然不负所望。北宋渡海高丽,为防误入辽境,使臣出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大多是先南下过长江,转道杭州这一节点,再从明州出海。高丽人出入宋境也走这条道,也因为这个现实,北宋杭州出现了高丽寺。 但杨景略不搞弯弯绕,直接取道密州(今山东诸城)扯帆而东,根本无惧恶浪狂风可能将其船只带去辽国的危险。今天山东济南长清区境内孝堂山东汉郭巨墓石祠的正中石柱上,仍保留着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七日杨景略等人的题名,大字正楷赫然直书:“奉使高丽,恭谒祠下”。 在高丽期间,杨景略“举措辞受,言语轻重,皆有节”,一言一行无不妥帖得体,稳住了两国关系。因为表现太过亮眼,使团归途中人还没到京城,神宗就擢升杨景略为试中书舍人,赐金紫服。而归来后的杨景略还呈上了12卷的高丽见闻录《奉使句骊(即高丽)丛抄》。 杨景略为官各地,也以忠于职守、勤勉有为而著称官场。他到访飞来峰时的职官为提点两浙刑狱,时有杭州司理邵权在一次司法检验中稍有违法行为,州官已经予以惩处,但转运使又以不称职为由弹劾邵权。杨景略奉诏复审后,驳回了转运司的提案,并为邵权作出担保,避免了一场冤案的发生。此案还影响到其他州府,使得很多类似的冤案得以平反。他见钱塘江一带网罟太密,就要求当地官府在水鸟鱼类繁衍季节慎重渔猎,网开一面。钱塘江流域由此诞生了第一个“休渔期”和“禁猎期”。 只可惜如此英才天不假年。元祐元年(1086)八月,杨景略病逝于扬州任上,享年四十七。 杨氏为北宋官宦世家,杨景略祖父杨偕墓志铭出自欧阳修之手,其叔杨慥墓表为王安石所撰。杨景略墓志又会是谁来写呢?这在青林洞“卢舍那佛会”上早有“伏笔”。 杨景略到飞来峰是元丰二年(1079),这之前的熙宁五年(1072),北宋名臣苏颂(字子容)第一次到访飞来峰。熙宁九年(1076)八月苏颂再次来游,在“卢舍那佛会”龛沿最左侧留下了题刻。而杨景略后来的题名恰好就刻在这龛造像的左下方。两人到此观瞻,时间相隔三年半,但彼此的题名却近在咫尺。杨景略墓志铭作者正是这位先期“签到”飞来峰的苏颂。而苏颂的远志胸怀在于更浩瀚、更深邃的星辰大海,杨景略有这样一位天文学家为自己盖棺定论,何其有幸!  探访飞来峰北宋路公弼等题名,郭卫摄。 左为拓片(路公弼、翁瑞朝、傅国华、容吉老、麦公明、孟子与、徐明叔,宣和五年夏四月己亥同来)。 05穿行在历史巨变的狂澜中 香林洞是飞来峰东麓的一处岩穴。此地崖壁上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路公弼等题名”凿龛而刻,总共4行32个篆书,字大如掌,径长约19厘米,占壁高宽237厘米×111厘米,是飞来峰规制最大的宋人题刻;字体取法玉箸篆,笔画精纯紧致,结体雍容自如。这种阔大潇洒与宣和君臣喜好的“丰亨豫大”很是契合。路公弼等人当年只是游迹所到,但这背后却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局。 徽宗即位后,北宋王朝终于找到了搞垮辽国的“合伙人”。 彼时,女真人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间,建国号“金”。金军攻占辽东半岛后,宋廷几次遣使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北渡渤海,寻求与金结盟。宣和二年(1120),宋金达成南北夹攻辽国的“海上之盟”,宋朝意在破辽后,收复燕云十六州。 宣和四年(1122)正月,金军攻陷辽国中京,辽天祚帝西逃,但留守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在今北京市)的燕王还在死撑着。为此,宋廷于三月确定派遣给事中路允迪(字公弼)、中书舍人傅墨卿(字国华)为正副国信使出访高丽,谋求联高丽制辽。高丽人当时“愿得能书者”,所以组团时又点名书学博士徐兢(字明叔)随行。徐兢师法李斯,以篆书见长,深得朝野赞许,高宗赵构尤其称赏他的篆书。他的山水画、人物画也是冠绝一时,被视为神品。 使团正筹备着,进攻燕京的10万宋军却接连两次被辽军击溃。接着又传来高丽王王俣薨逝的消息,出访使命改弦更张,兼行祭奠吊慰。另外,大宋的“丰亨豫大”也得有体现,徽宗下诏新建两艘“神舟”巨舰。这样拖宕到年底,辽、宋、金三国版图发生剧变,一再狂虐宋军的辽国面对金军却不堪一击,终于崩盘了。 第二年(1123)四月,在允诺向金岁贡150万贯后,宋朝只收回了十六州中的燕京(今北京)等六州。访高丽使团这时才正式成行。 四月十六日,这支高级别使团路经杭州时,杭州知州翁彦国(字端朝)亲自作陪,邀请使团官员饱览飞来峰胜景,于是就有了香林洞这龛大幅摩崖题刻。因为有书法高手徐兢在场,题字的活儿就他包了。一个月后,巍如山岳的两艘“神舟”携六艘豪华海舟,从明州浩浩荡荡出海了。去时顺风顺水,返航时却一头撞上飓风狂澜,正副船舵连连折断,险遭不测。 在高丽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徐兢全能输出,以日记、笔记和图绘等手段,全景式记录了高丽的历史、山川、物产、政治、军事、工艺、风俗,以及海道往返中的见闻,回宋后写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40卷。可是,这次徽宗朝最大规模的使团,在制衡北方强邻方面,一无所获。 更糟糕的是,金人这时已看透武备废弛的宋朝就是个“虚胖”,看着光鲜,并没有什么用,于是转身图谋鲸吞这个盟友,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宣和君臣却沾沾自喜于收复燕京,懵懂不知大祸将临。不过两三年时间,沉醉于“丰亨豫大”的北宋王朝惨遭“靖康之变”,卒。 徐兢上呈御府保藏的“图经”,包括之前杨景略的《奉使句骊丛抄》在汴京城破后一炬成灰。幸好徐家藏有副本,虽在战乱中失踪十年,最后还是奇迹般地被访获。只可惜书中图像在辗转流传中散失了。 绍兴二十三年(1153)徐兢逝世,享年六十三。孝宗乾道三年(1167)“图经”首次出版,已是有“经”无“图”。虽然如此,今天的学者认为,这部书仍是研究宋史、高丽史和两国关系史的宝贵资料,也是科技史和海上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作为书画家的徐兢,没有一件原作传世。飞来峰这处摩崖题刻,是他唯一存世的书法遗迹。 历史长河千帆过尽,那些惊涛拍岸时印记在飞来峰洞壑间的遗痕,仍然历历可数。所期来往观瞻,以故为新,同生“乐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