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马卫光一行走访杭州文史研究中…
杭州文史研究馆新春活动集锦
新春快乐
 
特别关注
 
汪华与忠天庙
发现良渚文化的双子星座
瀛涯星槎 览胜杭州——亚洲文…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禹杭履迹
 
浙江文史记忆丨杭州:依水而兴的千年灵秀之城
来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2-18

杭州:依水而兴的千年灵秀之城

杭州:依水而兴的千年灵秀之城

文/徐吉军

人们常说,杭州是座灵秀的城市。历数杭州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与水相连,将依水而建、倚水而兴的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钱塘江

自古以来素以海潮而闻名的钱塘江,几乎就是从杭州的南面进入杭州湾。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钱塘江流域涌现出了无数的风流人物,其地的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微信图片_20250218143642.png

钱塘江图 清乾隆时期《杭州府志》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从旧石器时代的建德人开始,至今已经悠悠十万年。此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和余杭的良渚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从文献记载来看,五代吴越国杭州的繁荣,半系于北郭河埠的内河贸易,半系于城东江干的海上贸易。罗隐《杭州罗城记》说杭州:“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就是其中的生动描述。至北宋时,杭州是全国四大港口城市之一,与日本、高丽及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往来。至和元年(1054),蔡襄在《杭州新作双门记》中说:“杭州,二浙为大州,提支郡数十,而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资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一。”

大运河

大运河对杭州城市的发展居功甚伟。杭州之名,由河而生;杭州之城,依河而建;江南名郡,借河而扬;两朝都城,因河而定。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也是杭州的“城市命脉”;不仅是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也是维系杭州兴衰的“生命河”,是杭州的人文之河,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鉴于此,日本学者池田静夫在《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一书中称杭州为“运河之都”,并认为“杭州就是近世中国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摇篮”。

微信图片_20250218143645.jpg

京杭大运河上的拱宸桥

早在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由京口(今江苏镇江)通往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长八百余里,贯穿太湖流域,北通大江,南接浙江。江南运河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部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西以广通渠达于都城长安,北以永济渠达于涿郡(今北京),东南以通济渠沟通大河、长淮,又以邗沟接连长淮、大江。

由此,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杭州因为浙东运河和浙西运河的形成,遂成为千里运河线上的一大枢纽,将大运河的影响快速地向闽、粤、赣和长江中上游延伸,并使其成为兼具河港和海港双重功能的极重要运河城市,都市政治、经济地位也有了迅速的提高,成为大运河水运的一个重要枢纽,其地位益见重要。自此,杭州迅速成为“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贸并凑”的商业城市,充分体现了作为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的双重地位。

西湖

西湖妙境天成,冠绝宇内。因倚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是全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自古以来便享有“胜甲寰中”的称誉。

微信图片_20250218143647.jpg

南宋 李嵩《西湖图卷》

它是由潟湖演变而来的。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这个形成期,大概在西汉时期。其时的湖东是一片沙洲,人们的生息活动主要在湖西。

东汉会稽郡议曹华信在西湖与江海之间筑建起一道捍海塘。自从他筑塘后,西湖最终与钱塘江分开,成为一个潟湖。随着泥沙日益涨远,今杭州市区的平陆也愈来愈大,人口也愈来愈多,于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原在“灵隐山下”的钱唐县治也搬迁到平原地区。

至唐代,当时的地方官员对其整治不遗余力,经过这些贤牧良守的精心经营,西湖不仅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用水和江南运河水源之所系,而且还逐渐成为一个景色美丽的游览胜地。特别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2),诗人白居易以中书舍人的身份出任杭州刺史,在杭三年,大力整治西湖,而且还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美丽景色的诗篇,如著名的《湖上春行》《春题湖上》《余杭形胜》诸诗,描绘了西湖风光动人的魅力,西湖的名声随着白居易诗的流传而传播开扬。特别是白居易《杭州回舫》诗中写道:“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此为“西湖”名称的由来。自此而后,西湖遂为世人所周知,杭州遂为四方文士胜流好游赏者所麇集。由此,杭州迎来了西湖时代。

微信图片_20250218143649.jpg

西湖十景图之《苏堤春晓》

其后北宋熙宁、元祐中苏轼又以第一流诗人两任杭州,他深知保护西湖对于杭州至关重要,在向朝廷呈报的《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把西湖的存废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放生、民饮、灌溉、助航、酿酒等五个方面出发,提出西湖决不可废的论点:假使西湖湮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整个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只有保住了西湖才能保住杭州城市。在治理西湖的同时,他酷爱杭州湖山,耽眤云树,诗词艳曲,叠出不穷,曲尽风物之胜,其篇什之丰,远过于白居易。杭州湖山经其品题,声价自必十倍。前人每谓“杭州巨美,自白、苏而益彰”,洵属知言。

(节选自《浙江文史记忆·杭州卷》)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汪华与忠天庙 2025-02-18
【城纪精选】鹫岭望海潮 2025-02-18
湘湖轶事|湘湖吟社雅聚湘湖 2025-02-14
西湖之谜系列|西湖龙井茶“出世”在何年? 2025-02-11
春节期间西湖又登上热搜,杭州这位老市长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2025-02-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