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ZUI杭州 元朝文明在世界史中自有其宏大气象。元史专家杨志玖曾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回溯这个版图横跨欧亚、商贸网络通达四海、文化交融异彩纷呈的时代,无论是物质文明的璀璨成就,还是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都在马可・波罗的笔下留下了生动注脚。让我们循着《马可・波罗游记》的笔触,探寻元代杭州的盛世图景,感受文明交融的魅力。 

注: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西湖绮梦:湖光映秀,人文萃灵 在马可・波罗眼中,杭州的自然景观魅力非凡,而西湖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西湖周长约三十里,广阔浩渺。沿湖分布着极为华丽的宫殿和宅邸,皆为城中权贵所有。湖中的小洲上,精致的屋宇错落有致。据考证,南宋时期西湖周边的建筑布局就已颇具规模,并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像西湖边的园林建筑,不仅注重自身的精巧设计,还巧妙地借景西湖,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注:【元】夏永《丰乐楼图》,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当时的杭州是南宋旧都,文化底蕴深厚。马可・波目睹了西湖周边遍布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与西湖自然风光相互映衬的和谐画面。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深深烙印在马可・波罗的心中,也使杭州成为后世无数人向往的胜地。 杭城风华:梵音融俗,宴乐章文 与西湖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是杭州的文化风情。马可・波罗对杭州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以西方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元包容的人文画卷。 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湖周边宗教文化的多元昌盛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记载,有不少庙宇寺院座落在西湖的周围,大批僧侣“充斥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佛教庙宇的数量众多且香火旺盛,每逢重要节日,庙宇寺院便会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僧人与信徒从各处赶来汇聚在一起,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杭州灵隐寺 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以主流之姿广泛传播的局面相比,杭州西湖周边呈现出多种宗教和谐共存、包容发展的独特景象。这种开放性与多元性,彰显了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融合能力。 此外,在对杭州大朝会的记载中,他详细描述了大汗宫殿内精美的酒具与盛大的饮酒表演场面,“应知此种杓盏价值甚巨,大汗所藏杓盏及其他金银器皿数量之多”、“食毕撤席,有无数幻人艺人来殿中,向大汗及其他列席之人献技”,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宴饮习俗与文化娱乐传统。中世纪的西方,社交活动往往围绕宗教仪式、宫廷聚会展开,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而杭州大朝会便巧妙融合了宴饮与多元娱乐元素。杭州民众通过这样的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背后,是杭州深厚文化底蕴在支撑,彰显出这座城市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杭城繁锦:商工焕彩,城治安澜 杭州的商业与手工业在马可・波罗的眼中展现出高度的繁荣,城市完善的管理与安全保障体系也令人瞩目。 踏入城内,街道两侧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连绵不绝。城内的十个市场热闹非凡,人群嘈杂声不断。市场里商品丰富多样,有触感柔软的丝绸、做工精细的瓷器,还有各类食物和药材。丰富的商品充分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多元性与活跃度,彰显出城市商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杭州灵隐寺 在手工业方面,杭州城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例如,纺织作坊生产的绸缎质地柔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远销海外;制瓷工艺高超,享誉世界。凭借着商业与手工业的双轮驱动,杭州构建起了成熟的经济体系,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经济高度繁荣的东方都市。 在游记中,马可・波罗也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杭州完善的城市管理与安全保障措施。就日常治安维护而言,杭州的重要桥梁设有哨所,守卫们日夜轮流执勤,按更次击鼓或鸣钟,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有专人负责灯火管理和夜间巡逻,严格执行宵禁制度,对违规者予以惩处。若将视角切换至消防安全领域,杭州城不仅具备完善的报警灭火机制,还建有石头房屋和楼阁,从建筑层面增强了防火能力。这些措施相互配合、环环相扣,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的日常秩序,使杭州城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东方大都市,吸引着众多外邦人前来一睹。 马可・波罗对杭州的记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元代杭州的窗口,让我们得以领略这座城市在自然、文化、经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它率先勾勒出一幅西湖印象图,成为后续明清时期的西方旅人描绘杭州的重要参照。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