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北山路宝石山下,是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单檐双层歇山顶楼阁 
望湖楼 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他老爸钱元瓘修建的昭庆寺旁所建的附属楼。 后来人们发现,坐在楼中,早已被西湖的湖光山色所沉醉,哪有心思去看佛经?于是到了宋朝,就干脆把看经楼改名为“望湖楼”。现在我们看到的望湖楼,是 20 世纪80 年代重建的。望湖楼旁有座昭庆寺,最初称为称菩提院,与灵隐寺、净慈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看经楼建在寺院前,凸显了望湖楼与昭庆寺的关联。 


登望湖楼,一湖风景尽在眼底,近观碧波如镜,远眺群山环绕,湖上画舟点点,湖中三岛犹如三颗明珠闪烁于碧波之上。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接闹市绕烟火万家。如此美妙风光,让王安石、苏轼等大诗人都禁不住在此流连忘返,咏诗抒情。 王安石虽然没有在杭州当过官,但是他到过杭州,并且写过几首诗,留下了在杭州的印迹。北宋皇佑二年(1050),30 岁的王安石,在浙江宁波鄞县知县任满,回家乡江西临川前,路过杭州,受友人相邀他在杭州小住。难得清闲的王安石,走访了西湖的名胜古迹,纵览湖光山色之余,与朋友道别时,在马背上就迫不及待的写下了诗篇。 
从王安石的诗里知道,他到过西湖的第一个地方是望湖楼,他在《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陈述: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 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 水的光芒和山的气息在碧波中飘荡,落日即将归去,留恋的时间又少了一些。从此以后,只能永远留在梦中,与故人在梦境中一起游玩。 这首诗是王安石与韩缜、杨畋分别后所作,才分手就牵挂,可见朋友情谊深厚。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与与韩缜(字玉汝,曾出使西夏)、杨畋(号乐道,将门之后)是故交,他们相约来到杭州,一同游览西湖,三位好友登望湖楼饱览湖光山色后,在楼下挥手道别,此情此景,只有在梦中相忆重游。 
在王安石登望湖楼作诗 20 多年之后,望湖楼邂逅了它的代言人苏轼。北宋熙宁五年(1072),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约了三两好友泛舟西湖。可不一会儿,天空上乌云密布,继而大雨倾盆,苏轼一行人只好登上望湖楼,一边避雨,同时喝酒品茗,开怀畅饮的苏轼,灵感无穷,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下了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望湖楼声名大振: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入座烟岚铺锦绣,隔帘云树绕楼台。一座望湖楼,两位大文豪,苏轼和王安石都拜倒在它的飞檐下。有了两大文豪的“联名推荐”
,少不了经过时,须多看几眼。 
作者简介:钱钧,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监事、导游分会会长;出版过《华东黄金旅游线导游词》等类书籍25本。 内容来源:走近西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