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新书速递 | 张凯:《“义与…
2025年“两浙名贤——浙江…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42周年…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
 
特别关注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茶,就是我的乡愁
补柳在西湖——林纾与西湖的一…
文史动态
 
新书速递 | 张凯:《“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来源:浙大历史学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4-15

微信图片_20250415110659.png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作者:张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2月

ISBN: 9787522848839

作者简介

张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一浮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出版专著《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虞廷恺年谱长编》等,主编《史地文存: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史地学记:弦歌岁月与师友杂忆》《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藏北洋档案选编》,参编《国学的历史》《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绍兴商会档案汇编》等,在《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专题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明清以来,程朱陆王之学力图在德性之学与政教体系、社会秩序之间建构能动关联,乾嘉汉学意图超越宋明先天预成的形上之学,返求六经所载之道,却导致乾嘉学人以考证学的知识实践为依归,割裂义理学与经史学的关联,中国传统经史之学难以经世致用,有效应对时势。19世纪,随着现代世界体系的逐步形成,发源于欧美,以欧洲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论调为基础的现代知识范式随之确立,学术研究被划分为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类学等边界鲜明的学科。在现代学术体系之中,汉学或中国学往往被视作地方性知识,缺乏真正自身的主体性,既非世界学术的核心领域,无法与之平等对话,遑论参与现代学术关于普遍性原理的论述之中。

民国肇建,新学制确立了学术分科的制度,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体系最终解体,经书被分门别类地归入文史哲等现代学科体系中,并以历史的眼光与科学的标准将经典转变为各学科的知识素材,经学丧失其整体性与原有内涵,在新学科体系中无栖身之所。至此,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因受现代学术的冲击而肢解,移植而来的新学术制度与学科体系以西方话语为主导,成为现代知识体系的底色与基础。民国时期,便有学人提出以西学系统研究中国学问,颇似将中国比拟为埃及、巴比伦之文明,以中国局部学术为一种客观的对象,用现代学术研究其一端一节或有精确可取之处,但往往缺乏同情,“无所谓欣赏、体验与受用,更不求能发扬与光大也。中国人治中国学术安可效此?”1950年代,钱穆总结晚近学术潮流时称:“此数十年来,国内学风,崇拜西方之心理,激涨弥已,循至凡及义理,必奉西方为准则”,“治中学者,谨愿自守,若谓中国学术,已无义理可谈,惟堪作考据之材料”。

章学诚在讨论朱陆问题时,指出朱陆异同是“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末流无识,争相诟詈,与夫勉为解纷,调停两可,皆多事也。然谓朱子偏于道问学,故为陆氏之学者,攻朱氏之近于支离;谓陆氏之偏于尊德性,故为朱氏之学者,攻陆氏之流于虚无;各以所畸重者,争其门户,是亦人情之常也”。程朱与陆王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差异,源自与生俱来的“天性”与“至情”,展现为“沉潜”和“高明”的性情之分。后学往往囿于时代意见,“守器而忘道”,轻忽程朱与陆王的本意与宗旨,流于门户之争。若要克服囿于门户以己度人的偏见,学者需要具备“独断于一心”的“识裁”,本于性情,融汇专门与通识,体察时代风气,辨析事与理,以“源流互质,言行交推”的方式究性命与切人事,从根源处回应朱陆异同这一千古问题的关键。源流互质为实践“了解之同情”与“虚心实照”的学术境界提供有效的路径,以此方法考察道咸以降中国学术的流变,将进一步揭示中国学术近代转承的内在脉络。

西学东渐自是近代学术变迁的主题,然传统学术内部亦有变动,晚清今文学的兴起即是明证。乾嘉朴学源自江浙,但从嘉道之际开始,就已由诸多督抚大员四处推广。中国区域性的地缘文化自古较强,特定的区域文化对当地士人和大众的观念、行为皆有直接、间接的影响,故而在接受“汉学”时,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支脉。钱基博视王闿运入川为近代学风变迁的转捩点,“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廖平),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以汇合于蜀(吴虞)”。李学勤即称:“中国历史至晚清,学术重心发生了转移,这个重心一是湘学,一是蜀学。”

近代“蜀学”兴起,始于尊经书院。自从廖平欲作十八经注疏,“以成蜀学”,与江浙“汉学”立异,言“东西”以代“南北”,成为清季民初川省“好今文家言”者的群体追求。民国肇建,四川国学院成立,汇聚了巴蜀学界的精萃。刘师培不期而至,“今古之辨”遂成四川国学院讲学授徒的主线。蒙文通之学术正源自四川国学院廖平、曾学传、刘师培、吴之英等人争辩汉宋、经史、今古诸问题。

1923年,蒙文通于经学有所定见之后,首次出川,与整理国故者辩论“古今”,返川之后即“议蜀学”,严辨今古文门户,后认定公羊学乃“伪今文学”,只有以礼制为本,按家法条例治《穀梁》才是“成熟之今文学”:著《经学抉原》以齐鲁之学突破今古门户,探两汉魏晋经学流变;著《古史甄微》以古史羽翼经学。近代古史研究,导源于晚清今文学。1920年代末,蒙文通携此二稿,再次出川,留教中央大学,参与了南北学界莫衷一是的古史论争。《古史甄微》提出古史三系说,暗合新史学所高举的古史多元观,然古史辨是以史学消解经学系统,蒙文通则是以古史三系说重建上古国史,澄清经史关系,以史证经,申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930年代,治国学者群趋史学一途,经史递嬗几成定局,蒙文通后被视为由经入史的典型。然考察蒙文通学术的本意,以“北大解聘蒙文通”一事的来龙去脉为线索,可知蒙文通由经今文学入史,实为以经御史,因事明制。那么,近代学术变迁不可简单地用“经史易位”一语来涵盖。抗战军兴,蒙文通辗转返回四川,积极参与各种文教活动,《中国史学史》各稿陆续刊布,扬“《春秋》之所以为《春秋》之义”,一言一行,相辅相依,是可谓“壮年以还治史,守南宋之说”。

民国学界,可谓汉宋分争之变相,今人多将此化约为史观与史料之别。陈寅恪、蒙文通诸学人盛赞“汉人之经学,宋人之史学”,有意于汉宋之外,另辟新径。蒙文通言宋学,举浙东史说与朱子相抗,以陆象山究程朱之弊,携“左”“右”二派夺程朱正统之席;进而儒史相资,言秦汉新儒学扬孔孟内圣外王之道:以性善明内圣,以革命明外王,以五种理想制度支撑今文学革命思想,以期“推昔人之陈说,示大法于将来”。纵观蒙文通与民国学界的分合,渊源于廖平、刘师培争辩今古,终于以今文言革命与古史辨提倡超今文分流,“沉思今古事”贯穿了蒙文通学术的始终。

现代社会以劳动分工为基础,时下学术研究的方式,一方面立足于分科、专题与断代,与现代社会分工相辅相成,日趋专业化与标准化。现代科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实为不得不然的时代趋势,分科之学有助于人们各尽专长,立足于既有社会分工,精进职业技术,丰富专业知识,实现职业化与体制化,使日常实践更加精确。但若以单一的现代学科观念去理解、判断一切学问或者学术系统,各执一端,学术势必走向支离,沦为技艺,在一定程度逐步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有意无意回避根源性问题,无法体察与领会作为整体的学术与文化系统,难以有效探讨中国道路、中国文化往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从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到现代分科之学,新文化派倡导以科学整理国故,以现代社会科学与进化观念解释、评判中国思想与学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学科的材料与注脚,衍为客观性知识,逐渐丧失致用的价值与实践的功能,切断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联系。那么,以蒙文通与近代学界之分合为线索,回到晚清民国学术转型的历史现场,可进一步呈现晚清民国学界由“今古”至“经史”,再转入“汉宋”的渊源脉络,以源流互质的方式探索“义与制不相遗”的学术系统,可为厘清中西学术纠结另辟新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第一节   “绍先哲,起蜀学”

第二节   “汉学”与“宋学”

第三节   “维新”与“复古”

第四节   “有东西无南北”

第二章

“少好今文家言”:平议汉学与抉原经史

第一节   “期观同光以来经学之流变”:蒙文通首次出川

第二节   “以乡老之术济道术之穷”

第三节   今文学的考辨工作

第三章

“六经与诸子”:蒙文通与南北古史之争

第一节   经史分合

第二节   以史证经:古史三系说

第三节   “貌同而心实异”

第四章

“由经入史”:蒙文通在平津学界

第一节   辞旧聘新

第二节   “史料”与“史学”

第三节   “学风”与“门户”

第四节   “辨伪”与“考信”

第五章

“壮年以还治史,守南宋之说”

第一节   战时蒙文通的文教活动

第二节   “高语撰合,鄙视记注”

第三节   “南宋”抑或“北宋”?

第六章

“内圣外王之事,无乎不具也”

第一节   “以宋明阐周秦,以周秦正宋明”

第二节   秦汉新儒学

第三节   “以国故整理科学”

结语:“缘今粗解圣言微”

参考文献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2025年“两浙名贤——浙江名人系列讲座”推出“四时行旅”主题 2025-04-15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42周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举办“马一浮当代价值研究”座谈会 2025-04-09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对话 ——《真假南宋》图书分享会 2025-03-28
如何用DeepSeek打开杭州文史馆 2025-03-28
「读懂湘湖」义桥韩氏代代相传之“义” 2025-03-2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