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新书速递 | 张凯:《“义与…
2025年“两浙名贤——浙江…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42周年…
讲座招募|揭秘南宋:历史真实…
 
特别关注
 
蚕花趣谈——运河蚕桑文化
杭州城市燃气发展史话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清季浙江官立法政学堂的办学与…
钱塘人物
 
人物春秋丨陈尚君:罗隐在钱镠幕府
来源: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尚君·  日期:2025-04-16

罗隐(833—910)是唐末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本名横,年轻时即应进士试,咸通间已有人将其与温庭筠并称(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久困不售。寻值天下大乱,仍没有放弃,不惜远赴蜀中应试,仍无成。长期的压抑,使他的诗歌充满时代批判,古往今来的权威、圣贤、名宦都被他骂过,得罪人太多。年岁渐增,不觉就快五十了,总得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改名隐,行走全国,联络各处有权势的人,也无所成。以他的心气,不是没有人可以接纳他,而是他深明贤人择木而栖的道理。一系列挫败后,返乡稍息,意外遇到刚实现割据杭州的钱镠。此后在钱幕近三十年,事实上参与了吴越钱氏政权的初建。叙述这段经历,可以更深地了解罗隐及其诗歌,也有助于理解钱氏政权的真相。

微信图片_20250416160055.jpg

▲罗隐画像

一 进入钱镠幕府

李定广《罗隐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考证,罗隐初入钱镠幕府,是在光启三年( 887)春夏间,时已五十五岁,对唐人来说很老了。钱镠是杭州临安人,与出生新城的罗隐可称小同乡。钱镠比罗隐年轻十九岁,当时为杭州刺史,这时三十六岁。他早年以贩盐为生,后来做临安石镜镇将董昌的偏将,经过十多年战争,董昌势力坐大,钱镠多立战功,此时还没有自成门户。罗隐此前曾无数次投谒,此次仅因归乡,投谒新任州官,也可能有友人章碣的介绍。《吴越备史》卷一载:“初从事湖南,历淮、润,皆不得意,乃归新登。及来谒王,惧不见纳,遂以所为《夏口》诗标于卷末,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之句。王览之大笑,因加殊遇。”其中“从事湖南”难以落实,而“历淮、润”则多有诗证。新登即新城,后梁时避讳改。他初见钱镠,投卷以在今武汉一带所作诗《夏口》列为卷末。所引“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两句,涉及东汉末年一则有名故事,即名士祢衡议论时政,直指权相曹操,曹操很不爽,但觉杀名士有损自己清誉,乃借手镇守夏口的黄祖杀之。今存《甲乙集》有《游江夏口》一首,其中有“黄祖不能容贱客,费祎终是负仙才”两句,疑此“一个”云云,为此二句之讹传。即罗隐作诗虽有感慨,不会直接将钱镠比喻为黄祖,而“黄祖不能容贱客”,意思有了,又没有挑明,最为妥当。钱镠读懂了意思,知道罗隐在观察自己的气度,立即待以殊礼,高规格接待。

其实,罗隐在见到钱镠前,曾多方寻找出路。乾符、广明间,世乱方殷,他在池州得到刺史窦潏的照顾,一度动了隐居九华的念头。广明二年(881),与顾云曾同游扬州高骈幕府,顾云受聘,他却没有得到机会。此后再依窦潏,又相随至宣州,窦被逐后又各处奔走。其间经洛阳、长安而入蜀,经过利州筹笔驿时,留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句。他希望择良木而居之,得贤主而辅之。他看不到希望,只能继续寻找。在蜀还有《上亭驿》诗,末云:“少年辛苦今飘荡,空愧先生教聚萤。”老师说刻苦读书总会有改变命运的机缘,年过五十了,机会还有吗?光启元年,他入浙西周宝的幕府(在今江苏镇江),恰巧写成《秦妇吟》的诗人韦庄也在。这时他的诗名已经很大,朝中也有人加以推荐。一次遭到宰相韦贻范的反对,说曾经与罗隐同舟,彼此并不认识,舟子介绍,罗隐说:“是何朝官!我脚夹笔亦可以敌得数辈。”这是狂妄,当然不能用。后来他在钱镠幕府已久,朝廷拟给他赐一进士的名分,又有人反对:“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虽然有才,皇帝也想帮忙,乃问有何诽谤之辞,大臣告:“隐有《华清》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诗其实称赞与批评都有,就看你如何理解了。相隔已经很多代人,实在太久远了,但批评先帝就是不满本朝,昭宗也没办法。就在他投谒钱镠的当年,他曾接到荆南节度使张瓌的邀请,也曾投献明州刺史钟季文与浙西节度使周宝,犹豫徊徨,难以决断。

二 钱镠对罗隐的尊重与宽容

罗隐初为钱镠从事,钱镠特请设置钱塘县,荐罗隐为首任县令。罗隐对此是领情的。他有《茅斋》诗云:“从事不从事,养生非养生。职为尸禄本,官是受恩名。时态已相失,岁华徒自惊。西斋一卮酒,衰老与谁倾?”名为幕下从事,却又无具体烦恼之事。有职务方有薪俸,设官以处,更感到受到意外的恩惠。又作《虚白堂前牡丹相传云太傅手植在钱塘》:“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此托根。香暖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樽。曾忧世乱阴难合,且喜春残色尚存。莫背栏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诗题中的太傅,《文苑英华》卷三二一作“白傅”,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中任杭州刺史,于郡斋建虚白堂,种牡丹及紫薇,至此已经六十多年。诗咏牡丹,以牡丹为第一人称叙述,说在此已经六十年,见过许多文章才士,更经历世乱变化,所幸在暮春时节还能保存残色。最后借牡丹口气,说与君即作者一样,都受到主人的恩德。这里,罗隐要向钱镠表达感谢,意味婉曲,意思又很真诚。

这里要说到钱镠的政治潜力、文化程度与待士态度。罗隐入钱幕当年,浙西军乱,节度使周宝奔常州,钱镠派军援接,不久夺取常、润二州,同年底周宝去世,钱镠代为节制浙西(即代理节度使)。这是钱镠政治上的重大进展。此后七年,大致维持这一局面。直到乾宁二年(895),浙东节度使董昌求为越王,不许,乃于越州称帝,国号大越罗平,年号顺天。这给了钱镠进讨的借口,乃奏请朝廷,以本道兵讨平之。从此钱镠拥有两浙,奠定后来吴越国的基础。

钱镠出身底层,从军旅起家,对文人有尊重,也难改军阀习气。《旧五代史》本传说他早年“性尚刚烈”,有士人欲谒主帅董昌,“见镠稍怠,镠怒,投之罗刹江”,处置很过分。任节度使后,有人献诗云:“一条江水槛前流。”《册府元龟》卷八九七所引,“槛”作“横”,可能没有发现“前流”二字与钱镠姓名同音,“镠不悦,以为讥己,寻害之”,也是相当敏感。与罗隐友好的朋友章碣受命为表奏孔目官,稍有犹豫,即遭到笞打。更不幸的是著名诗人吴仁璧,与罗隐交往密切,今存有二诗与罗隐有关。《诗话总龟》卷四七引《雅言杂载》云其“是年中第,入浙,谒钱武肃,殊礼之。累辟入幕,坚辞不就,以诗谢云(诗略)。武肃复遣人请撰《罗城记》,仁璧坚不从,武肃怒沉于江,吴人惜之”。李定广《罗隐年谱》引《十国春秋》卷八八,乃钱镠母水丘氏去世后,“具礼币请为墓铭,仁璧坚不肯属草,武肃王大怒,投仁璧于江中,死”。时在天复元年(901),在他及第入浙后第九年。举这些例子,是要说明钱镠的礼贤下士是有条件的,即必须为我所用,否则不免暴戾粉碎之。对此,罗隐当然有充分理解,进入钱镠的幕府,得到他的提携与照顾,更要注意分寸,始终保持对府主的尊重与敬畏。

钱镠本人诗歌,今存约二十首,其中必有他人代笔或后人依托之作,较可靠的应是以下几首。一是《五代史补》卷一载士卒有怨言:“没了期,侵早起,抵暮归。”钱镠于后批云:“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丁晋公谈录》载钱镠回批是:“无了期,无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大旨相同。二是开平四年(910)钱镠回归家乡,作歌抒怀,今存三种文本,较特别的是用越语吟唱的一首:“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相信钱镠平时也以讲越语为主。三是《吴越备史》卷二载钱镠命以强弩五百射钱塘潮之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为诗置于海门。其中二句:“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借取筑钱城。”如此英雄豪迈的诗歌,可以看到他在两浙底平,从事建设时的决心与魄力。

举上面几例,是要说明钱镠粗通文学,不足名家,也稍知文理。在唐末世乱中,乐于招纳文士,更重视将子女从士人的立场来加以教育,这是他的身后几代子孙皆以文学名家之根本所在。

罗隐入钱幕时,已近高年,更久经历练,虽然仍然保留一些文人好议论的风习,也较好地保持分寸。

《说郛》卷一四引苏耆《闲谈录》载:“钱氏之有国也,应西湖之鱼捕者,必日纳数斤,谓之使宅鱼。有终日不及其数者,必市为供之。民颇怨叹。一日,武肃大设一图,上画磻溪直钩之事。武肃指示命罗隐赋诗,应声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武肃大笑,自是尽得蠲免。”是说西湖捕鱼者,每天必须进纳几斤鱼到使宅(应即钱府)。如果捕捉不到足够的鱼,则就市场买鱼而进献,民间怨叹而又无可奈何。某次钱镠大会诸人时,恰有一幅图,画姜太公吕望在磻溪直钩钓鱼的画面。罗隐受命赋诗,首二句当然咏图画,直钩钓国是希望引起周文王的关注,是为国设谋。如果生在当前,西湖上如此垂钓,就没有特例,也要循例进奉使宅鱼。对钱镠来说,当然是很小的事情,乐于听纳。

罗隐在某些关键时刻,也曾以智慧帮了钱镠的大忙。景福元年( 892),朝廷任命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最初命年轻人沈崧草拟谢表,乃盛言浙西殷富。将发,为罗隐见到,立即进言:“今浙西兵火之馀,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于要求耶?”这是罗隐的老成持重。天下乱后,各方需求甚殷,你还夸说我治下多么富足,不是给朝廷之求索以充分借口吗?他乃改曰:“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据说此表进上,人皆知为罗隐手笔。昭宗即位,本名李杰,改名李敏,再改李晔。各道府进表祝贺改名,以浙西罗隐贺表评为第一。表云:“右则虞舜之全文,左则姬昌之半字。”将晔字分拆为日、华二字,舜名重华,姬昌即为周文王,说其改名切合古圣名王的本名,实在是非常恰当。

当然,罗隐本性幽默滑稽,气氛妥当时,仍然不改本色。如《镇海军所贡》:“檐前飞雪扇前尘,千里移添上苑春。他日丁宁柿林院,莫宣恩泽与闲人。”所贡不知为何,很怀疑是柳絮一类轻扬易飘的种子,从江南进献,将其植种于上苑。罗隐后二句故作庄重,其实仍是游戏而已。

乾宁二年(895),三十三岁的浙府同僚沈崧赴京应试,登第而归,以春榜示罗隐,罗隐题诗云:“黄土原边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灞陵老将无功业,犹忆当时夜猎归。”将朝廷悬科广征天下才士的科考,比喻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围猎,只有动作迅疾的犬、马,方有获捷的希望。以灞陵老将李广来自喻,久经沙场,却未得封侯,只有回想当年夜猎而归的情景。意思是,我老了,久已为时代所抛弃,只能看年轻人追名逐利,徒存回忆而已。罗隐去世后,沈崧执笔为其撰写墓志。罗隐的赠诗虽有些愤言,并不影响二人的交谊。

三 罗隐对钱镠始终心存感激

李定广《罗隐年谱》勾勒出了罗隐在钱镠幕府二十多年间的官职晋升细节。即光启三年为杭州从事,寻为钱塘令。龙纪元年(889),为秘书省著作郎。光化三年(900),赐进士及第,升三署郎中。年末授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天祐三年(906),转司勋郎中,充镇海军节度判官、副使。次年,朱梁代唐,以谏议大夫招,不就。开平二年,魏博罗绍威奏隐为给事中,仍不就,第二年,迁盐铁发运使。这里可以看到,除给事中出于罗绍威推荐,其他皆钱镠所荐。这些官职,在幕中是实职,居朝则多为虚衔,但可增加荣耀与待遇。罗隐在钱幕,或称为掌书记,但仔细分析,则似乎一直是在幕府内外的半自由之身。其间龙纪元年曾入京送贡物,也曾以著作郎的身份,短暂立朝。他历年游踪,则及于苏州、宣州、处州、金华、南闽、京口、温州等处,或游览山水,或寻访道友,当然也有奉派出使者。其间他与四方僧道、诗友皆有广泛的联系,留下许多诗篇。从这些迹象看,钱镠确实以非常之才礼敬于他,重要文告、碑记或曾借手于他,但又不是时时刻刻将他困拘于自己身边。对罗隐来说,既有生存之倚靠,又有发展之机缘,更没有居人幕下之不自由,钱镠对他优待,他心存感恩,留下大量诗篇。

《钱尚父生日》:“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伊夔事业扶千载,韩白机谋冠九州。贵盛上持龙节钺,延长应续鹤春秋。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生辰当然要祝贺,他特别提到钱之维护唐室,藩守宗社,再以历史上的名相伊尹、夔和名将韩信、白起来比喻,最后祝富贵长寿。

《暇日投钱尚父》:“牛斗星边女宿间,栋梁虚敞丽江关。望高汉相东西阁,名重淮王大小山。醴设斗倾金凿落,马归争撼玉连环。自惭麋鹿无能事,未报深恩鬓已斑。”有空当然也不妨写诗颂德。这时钱镠已经获得使相和吴王的名义,故以汉代宰相开东西阁,与淮南王门下有大山、小山,来称赞其事业兴盛,门下得人。最后说自己是山野麋鹿之人,自由惯了,深恩未报,鬓发已斑,实在惭愧。

《献尚父大王》:“数年铁甲定东瓯,夜渡江山瞻斗牛。今日朱方平殄后,虎符龙节十三州。”是在钱镠平定温州,拥有两浙后所献诗。东瓯指温州,其时争夺颇激烈。朱方指润州,曾是浙西节度使驻节之地,是钱镠与杨吴政权数度争夺之地。“虎符龙节十三州”是说钱镠实际掌控的地域。有一个著名故事,诗僧贯休曾投诗钱镠,有“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据说钱要他改为四十州,贯休不肯,拂袖而去。与罗隐诗比较,可证此说不实。

钱镠有大的兴作或工程,罗隐也有诗文记述助兴。《尚父偶建小楼特摛丽藻绝句不敢称扬三首》,是为钱镠在府邸建楼而作,其中有“只待淮妖剪除后,别倾卮酒贺行台”句,淮妖指占据扬州的杨行密军府。而《钱塘江潮》:“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返覆向平流。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赤鲤问阳侯。”也与钱镠之筑钱塘以捍守杭州城之安全有密切关系。最重要的还有杭州罗城之建设,是钱镠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都军士而建成,周回七十里,大大加强了杭州的军事防御能力。罗隐撰《杭州罗城记》,特别强调筑城对于抵御外侵、守护安宁之重要。

微信图片_20250416160059.jpg

▲钱镠画像

四 北方的小迷弟

罗隐在浙幕期间,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就是魏博少帅罗绍威对罗隐的极度崇拜,以及两人之间的来往。

安史乱后的河北,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持续了约一个半世纪。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魏博镇,其镇帅几度换姓,军镇实力强大。光启末(约 888)政变后,推罗弘信为帅。光化元年弘信卒,其子绍威(877—910)即位,时年方二十二岁。《旧五代史》本传叙这位少帅云:“绍威形貌魁伟,有英杰气。攻笔札,晓音律,性复精悍明敏,服膺儒术,明达吏理,好招延文学士。聚书万卷,开学馆,置书楼。每歌酒宴会,与宾佐赋诗,颇有情致。”可说是一位文武兼资的儒帅,才分很高,更明晓事理,自己也能写诗。他的诗可确认的只有两句:“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题作《公讌》。写幕府宴会时的情致,极具风韵。世传有《柳》《咏白菊》二首,宋人说是其父弘信作,明末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认为“弘信出身军校,史第云其善骑射而已,未闻能诗也。有谓绍威作者,似可从 ”。

罗绍威统治一方,更多的兴趣则是写诗,对罗隐更是五体投地式地尊崇。《旧五代史》本传说:“江东人罗隐者,佐钱镠军幕,有诗名于天下。绍威遣使赂遗,叙南巷之敬,隐乃聚其所为诗投寄之。绍威酷嗜其作,因目己之所为曰《偷江东集》,至今邺中人士讽咏之。”这里“南巷”当作“南阮”,用阮籍、阮咸叔侄故事,是说绍威自称侄,以罗隐为叔,塞一大把钱给罗隐,以示礼敬。罗隐曾自称江东生,罗绍威觉得自己所作多学罗隐,命己集曰《偷江东集》。罗绍威的疯狂尊崇,对罗隐压力很大。他有《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相答:“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马上固惭销髀肉,幄中犹羡愈头风。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深荷吾宗有知己,好将刀笔为英雄。”自称寒门,于绍威其实相隔南北,本不相关,但有劳你俯身称叔,我知高攀不起,但也深感荣幸。接着说自己已经不适应军中生活,更羡慕你掌控大镇(用曹操典)。岁月蹉跎,向望之心更切,可惜道途遥远,恨无由相见。最后送上祝福。《五代史补》说罗隐困窘时到魏博拜谒罗绍威,“叙家世,邺王为侄”,魏幕之人皆怒,罗绍威独不以为意。就目前存诗看,两人未必曾见面,罗隐答诗很有分寸。

此外,罗隐写给罗绍威的诗还存六首,这里难以尽述,述其要者。《甲乙集》所存《秋日有酬》一首,《唐诗纪事》卷六九说是写给青州王师范的,皆非,当依《文苑英华》卷二六五作《感德叙怀上罗邺王三首》之一。诗云:“盛业传家有宝刀,况闻馀力更挥毫。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宴罢佳宾吟凤藻,猎回诸将问龙韬。登坛甲子才三十,犹拟回头赌锦袍。”这时罗绍威领中书令,封邺王,年还未及三十。诗极度赞美罗绍威的文武建树,提到挥毫是说其书法,更赞赏其诗作之高雅,写他宴宾客而吟诗,出猎与诸将论兵,最后更称三十登坛,还想因诗而夺锦袍。

《甲乙集》所存《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其中前二首,《文苑英华》与前诗作三首一组,可以认为不是同时所作。这些诗中,罗隐皆保持极度尊重的态度来赞美这位坐领北方重镇的少帅。再引几句吧:“书札二王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也是赞美其诗书成就。“敢将衰弱附强宗,细算还缘血脉同”,据说他们共同攀上了远祖晋长沙相罗含,因此认了宗亲关系。“长笑应刘悲显达,每嫌伊霍少诗篇”,前句是说应玚、刘桢有才华而官未显达,伊尹、霍光虽位极人臣,但都没有篇章存留。

罗隐与罗绍威的密切联系,我觉得钱镠应知情,并不反对。罗隐是他幕下士,与他镇主帅如此密切联系,就府主来说,不能不知情。天下割据之时,诸镇表面仍服从唐王朝,四时八节彼此也会有问候。魏博是大镇,离吴越很远,没有利害冲突,这段罗绍威主动达成的叔侄友谊,只能作一段佳话来读。罗隐存诗皆很庄重,绝无任何轻率得意之处,看到他处事的能力。罗绍威是藩帅文人化的较早例子,可惜其作品毕竟还是很少留存。

微信图片_20250416160101.png

五五 罗隐的最后时光

罗隐卒于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据公元则是 910年1月26日,得年七十七岁,唐诗人中,很长寿了。他大约在开平二年已经发病。《吴越备史》卷一载:“一日,隐寝疾,王亲临抚问。因题其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隐起而续末句云:‘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这里有一问题,即所引罗隐二句,见《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是罗隐早期进献钱镠者,诗意是赞誉钱之麾下军容壮肃,文才纷纶,作为对钱镠屈驾抚问之回答并不合适。而《吴越钱氏传芳集》收此诗,题作《题罗隐壁》:“特到儒门谒老莱,老莱相见意徘徊。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老莱指老莱子,是春秋时的道家学者,罗隐好道,以此相称,似也可以。但在儒家那边,老莱是孝道的代表人物,老莱娱亲更是盛传古今。钱镠作为吴王来看望幕下之元老,这样称呼合适吗?我总以为《吴越备史》是吴越子孙的私修史,成书很早,难免采及传闻,而《吴越钱氏传芳集》成书较晚,存疑之作较多。大约可信的是罗隐病重后,钱镠曾屈尊往罗邸探望,可能有两句或一首题壁诗。“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对罗隐极度礼敬,看到罗隐难能可贵的杰出才华。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之二有“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恰是对钱镠二句的正面响应。府主如此厚待自己,当年王粲依刘表而作《登楼赋》的感慨,似乎已经不足一提。

罗隐临终前,有二诗与钱镠告别。一首是《病中上钱尚父》:“左脚方行右臂挛,每惭名迹污宾筵。纵饶吴主容衰病,争奈燕台费料钱。藜杖已干难更把,竹舆虽在不堪悬。深恩重德无言处,回首浮生泪泫然。”另一首是《感别元帅尚父》:“玉函瑶检下台司,记得当年捧领时。半壁龙蛇蟠造化,满筐山岳动神祇。疲牛舐犊心犹切,阴鹤鸣雏力已衰。稚子不才身抱疾,日窥真迹泪双垂。”两诗诗题皆为后人所拟,因钱镠称尚父,为罗隐身后事,较恰当的诗题当作《病中上钱令公》《感别元帅令公》。二诗是感恩,更有将子塞翁托钱照顾之意。前一首述病中情形,行走不便,右臂残挛,有损幕府宾筵之庄重肃穆气氛。钱王一再宽容自己的衰病,想到贤主人如燕昭王筑黄金台,高俸礼请自己,自己帮不了任何忙,实在惭愧。“藜杖已干难更把,竹舆虽在不堪悬。”两句更见其已病入膏肓:老人持杖代步,可自己久已无力把杖;竹舆是简易的轿子,由役夫抬而出行,也久已不用。确实已久病不起,久不行动了。最后说你对我的深恩厚德,无以言说,回想往事,不能不泪流满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后一首是与钱镠的诀别诗。开始就说受聘幕下,朝廷的文书下达,自己捧领时的感动,幕府中各路英豪的拥护,言下自己也能克尽心力地加以辅佐。病重将死,难免有舐犊护雏之心,知道儿子不足成材,将亡别无所求,只是回想往事而无限感激。意思也很显豁。钱镠在他去世前已经奏授罗塞翁为镇海军节度推官,满足了罗隐之所求。

李定广《罗隐年谱》的封底,引《吴郡名贤图传赞》:“江东罗生,槃槃大才。策名吴越,伯业以开。”“伯业”即霸业,挑明罗隐在吴越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虽然现在已经很难了解罗隐在钱镠霸业建立过程中的具体贡献,但罗隐曾撰《两同书》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又曾撰《谗书》广泛批评唐末普遍存在的社会丑恶现象,钱镠给他以信任,他自会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知己者。就小处说,从钱镠起兵,到吴越纳土,大约一百零五年,吴越钱氏实现了从军事强藩到文化世家的过渡,其间罗隐的贡献,可以想见。

浙江民间,对罗隐的印象似乎很不好。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有一短文,说民间遇小儿啼哭,家人即呼“罗隐来了”,哭即止。不知何以如此。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5年第3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茶,就是我的乡愁 2025-04-11
「读懂湘湖」明代萧山的“草根发明家”单俊良 2025-03-10
张宗祥的家国情怀 2025-02-21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