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挖掘这批珍贵碑刻的文化价值,我们特别开设"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精选"系列专栏。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碑刻进行解读,通过系统性展示这些历经沧桑的文化瑰宝,既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资料,也为公众搭建了解古代书法艺术、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更希望借此唤起社会对石刻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关注。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南宋太学石经》中的《毛诗》。  南宋太学石经·毛诗(周颂)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
高 155.5-167 厘米,宽 84-103 厘米,厚 20.5-25.5 厘米 名碑介绍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精选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为传统儒经之一,相传初由西周尹吉甫采集、编纂而成,春秋时孔子删诗三千为三百,成为儒学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共分风、雅、颂三大类。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毛诗》,又称《诗毛氏传》,为西汉初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经》,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据《玉海》记载推测,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十月御书《毛诗》,后刻石立于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体堂之廊庑。 《毛诗》石刻原有13石,现存10石,第二、八、十一石佚失。尺寸大体一致。每石纵4列,每列45行,每行18字,字径约1厘米,楷体。经文上部刻数字编号,每列右旁刻小字“诗”,“诗”字下标刻该列的序数字。第十三石经文后刻有秦桧跋文,文字清晰可辨,是现存太学石经中唯一全文可辨的秦桧书迹。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