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在西湖边寻找了好几天。 她没有选择那些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也没有看上那些宝马雕车的纨绔公子,却偏偏喜欢上了一个有几分忠厚,又有几分自私,有几分老实,又有几分势利,有七情六欲,有点小算盘但总体还算善良的一个小市民、开药店的小商人许仙。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选择,它迥异于民间故事中才子佳人的一般套路。老实说,无论从哪方面说,许仙都算不上一个理想的男人,可白娘子却偏偏看上了他。 白娘子是经千年修炼而成人形的蛇精。蛇是阴柔之物,是最有灵性的,所以她成仙后到西湖来寻找新的生活。 那么,她要寻找什么样的生活呢? 她到人间是为了寻找人间的世俗生活,她希望跟我们一样体验人间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跟我们一样过一个普通的“人”的生活。她自己已经是“仙”了,所以她要找的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俗人”,一个平常人。 白娘子是懂得生活的,那种看似庸碌的平常生活里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本原的质朴美。爱许仙,其实就是爱人间的生活。 《白蛇传》的故事就这样在西湖上演了。西湖风光旖旎,且其位置处于城、野之间,符合爱情源于人间烟火的理想状态。而西湖开放、包容的景致,更衬托了这出人蛇爱情的悲剧意味。 这个故事的关键情节发生在断桥。白娘子在断桥边上找到了许仙。在后来的各种版本中,又加入了“断桥相会”等情节,断桥由此成为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地点,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色彩。然而,真正读懂《白蛇传》的人应该知道,西湖作为这出戏的背景,除了一份演绎出来的“千年等一回”的浪漫外,更多的是承载了一份世俗的、生活的向往。 
▲断桥 这是一泓寄托了太多世俗情感的湖水。它是平民的,也是亲切的;它是大众的,也是具有普遍价值的。 与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园林不同,跟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私家园林也不同,西湖一直是世俗平民的开放式的公共园林。人们热爱西湖,就因为西湖是真正属于他们的。 民间故事喜欢在民间的土壤上滋生。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有两个发生在西湖,与“白蛇传”一样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借鉴越剧曲调而创作的一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是誉满全球,传说中梁山伯、祝英台曾经就读的万松书院现在已经成了杭州的年轻人相亲谈恋爱的热门场所。西湖的温柔就在于她总是默默地滋养着人间的幸福。 另一个被当代青年视为“爱情圣地”的场所是三天竺的三生石。 
▲三生石 从杭州灵隐寺前那块写着“咫尺西天”的照壁往右走,经“三竺灵鹫”牌坊就进入了天竺路。道旁有清澈见底、鱼虾畅游的小溪,顺着小溪便到了三天竺法镜寺。 法镜寺在莲花峰下,莲花峰因峰顶开裂如莲花而得名。在弥漫着香火气息的灵竺道上,突兀地耸立着这么一座状如莲花的山峰,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峰下有块高约三米、宽约六米的大石头。石头其实是不起眼的,只是上面镌了“三生石”字样的红色篆字便传奇了: 相传唐代李源与洛阳慧林寺圆泽和尚友善,相约同游三峡。船行至南浦,见一孕妇在河边用瓦罐汲水。圆泽说:“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我将要投胎托身的。三天后,他们家要举行浴儿仪式,愿公登门一见,我当以一笑为证。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圆之夜,我跟你相会在杭州天竺寺外。” 当天晚上,和尚便在舟上圆寂坐化了。而岸上响起了清亮的婴儿啼哭声。三天后,李源将信将疑地来到岸上的那户人家。他们正杀鸡烹鹅地庆祝弄璋之喜。浴儿之时,李源探头去看,婴儿果然朝他开颜一笑。 光阴荏苒,十二年过去了。 渐渐老去的李源心头突然被什么东西撩拨了一下,他忆起了与圆泽和尚订下的天竺之约,便如约来到杭州。 中秋之夜,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李源不无忐忑地踯躅于天竺道上。此时,突然传来一阵清澈的牧笛声,一个牧童扣着牛角高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正在彷徨无处寻时,听到这样的歌声,李源知道这个牧童就是圆泽的后身,便上前对着牧童莫名其妙地问候了一句:“泽公健否?” 没想到牛背上的牧童居然开口答道:“李公真信士也。” 李源还想再说什么,牧童已经浑然不觉地骑着牛远去了。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故事本身似乎跟爱情并没有关系,但圆泽与李源是因了三生之缘而践约相会,今天的青年男女相信他们的爱情也是三生有缘的,所以,三生石就成了热恋中的男女必定要去“打卡”的网红之地。 西湖的美丽原本就源于一代一代人的塑造,人们愿意将美好的情感赋予她,让她来承载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和希望。而西湖也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情感寄托,而具有了深邃的美学内涵和宏大的哲学体系。从其形成至今,西湖就是一则不断充实着的美丽传说,而且这则传说并未结束,西湖强大的生命力,使她海纳百川般地接受着老百姓日新月异的智慧和自发的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