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部有一处“早餐天堂”,建德豆腐包、严州烤饼、咸汤圆、寿昌炒粉干……温润如玉的江南风光中,藏匿着热气腾腾的市井烟火。 你还能在此目睹白沙起雾、江风渔火,人间仙境的灵与美。一到夏天,17℃新安江还自带避暑清凉功效。 这里就是建德。 你知道吗?建德之名因建德侯而来,有“建功立德”之意。在三国宇宙中,32岁的孙韶被孙权封为建德侯,地名自带“锦鲤”属性,从“建德之侯”到“建德之地”,这块土地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无法割舍…… " 
新安江上白沙奇雾 据《三国志》记载:“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 意思是孙韶的伯父孙河,本叫俞河,因为孙策很喜爱他,便赐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孙韶一家也就都跟着孙河,成了三国时期的吴国宗室。 而据《三国志集解.吴书六.宗室传第六》载“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可见,孙河本来就是孙坚的族子。所谓的“出”,也即过继给他人。孙河的姑丈姓俞,孙河过继到姑姑家,就成了俞河。后来又复本姓为孙河。既然是认祖归宗“复姓为孙”,又何必多此一举地“赐姓为孙”呢?所以,这里面当有谬误。 
建德侯孙韶像 图源 建德发布 其实,孙策赐姓为“孙”的人,应是孙韶而不是孙河。因为古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现在的《三国志》版本中所加标点符号的断句有误,正确的句读应为“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这个孙韶才是真正的俞氏子,原名俞韶,因为孙河曾过继给俞氏,所以成了他的伯父。后来,孙策喜欢他,将他赐姓孙,列名孙氏宗族之中。 从孙韶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也确实值得孙策喜欢。  严州古府 建安九年(204年),孙韶才十七岁。他的伯父孙河在宛陵被叛将妫览、戴员杀害,孙韶收集孙河的余众,修缮治理京城县((指吴郡治所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建置楼橹,修理军械,森严壁垒以防备敌人。孙权听说丹杨作乱,即还军平定了叛乱。当孙权率领军队返回吴郡(今江苏苏州)。夜里到达京城县时,他想试探一下城内警备如何,就伪装成叛军来进攻想惊吓孙韶。没想到,城上马上传来警报之声,孙韶指挥京城县的守兵都登上城墙,传递军令防守警戒,有条不紊,同时,箭如雨下地射向城外之人。孙权连忙派人告知真相,一场误会这才停止。次日孙权见到孙韶,很是器重,当即任命他为承烈校尉,统领孙河的军队,以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两县作为孙韶的食邑,让他自行设置官吏,一切照孙河生前的旧例。 黄初元年(220年),孙权受封吴王,即将孙韶升任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这也是杭州建德之名的由来。 
严州古城 建德最早的名称叫梅城,据说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严子陵岳父)而命名的,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因为有了孙权策封的“建德侯”孙韶,后世便总是将“建德梅城”并称。当然了,梅城之名在老百姓的口中又俗称梅花城,据说是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其实,这个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民国的县志里有个说法:因为宋代有三位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建德(严州)的地方官职务,这里就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所以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孙权称帝后,建德侯孙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一直驻守在东吴的北方边境,防备强大的魏国来犯。陈寿在《三国志》上评价他说:“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疆惕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 
孙家村的建德侯孙韶像 王建录摄 黄武四年(225年),魏文帝曹丕南征至广陵。他原本以为自己大军压境,必然望风披靡,至少东吴不敢轻举妄动。没想到,却偏偏有不信邪的,孙韶就是要来捊他的虎须:他派出五百名敢死队员从小路夜袭了魏文帝曹丕的车队,并且夺得曹丕的副车车盖而回。据说,这一次曹丕受了强烈的刺激,后来再也不敢南下,甚至还说出了一句很没有志气的话:“上天之所以有长江,就是来划分南北的。”而这一仗也让孙韶扬名立万,大大地威风了一把。 孙韶长得“身长八尺,仪貌都雅”,堂堂一表人才。孙权也很喜欢他。因为长期镇守在边境,孙权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他,后来孙权还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韶才有机会朝见。孙权问他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布置以及曹魏边将姓名等,孙韶有问必答,成竹在胸。孙权听了十分高兴,觉得孙韶进步挺大的,感叹说:“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于是,加封他为领幽州牧、假节。 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孙韶去世,而在他当年封爵的地方,却永久地留下了“建德”的地名。 
现如今建德城区图 李胜炜摄 顺便也来说说孙河的儿子孙桓。 这位少年仪容端正,器怀聪明,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孙权常常称他为“宗室颜渊”。他曾参与由吕蒙指挥的袭击荆州行动,并且在擒杀关羽的战役中招揽关羽余众,得五千人以及大量牛马器械,功勋卓著。黄武元年(222年),孙桓才二十五岁,拜安东中郎将跟随陆逊抗击进攻东吴的刘备。刘备兵败后,孙桓率军截击,"斩上夔道,扼要径",差点生擒刘备。刘备心惊胆战之余,不无感伤地叹息:“我当初遇到孙桓,他还是个黄发小儿,没想到,今天却逼我至此!” 战后孙桓因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督牛渚,修筑横江坞。也许是孙权的一语成谶,这位英武的年轻将军也跟颜渊一样寿命不长,夷陵之战后不久他就病故了。 
孙家村鸟瞰图 王建录摄 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事见《三国志》。 孙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孙河第三子。事见《三国志》。 尽忠尽责,祠堂门前宜子孙 一生正气,新安江畔传美名 这就是“建德侯”孙韶的人生写照 与江风为伴,与山月为友杭州建德如今是乡愁,也是归宿如果你也踏足过这里的人文美篇欢迎留下你的打卡心得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