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以“华东巨灾,地狱之门”的惊世骇俗之语,来形容发生于1956年8月1日的那场特大台风。 那场台风,中央气象台将它编号为“5612”,即1956年12号台风,而美国空军气象员则命名它为“WANDA”(中文译名“温黛”)。因为发生在8月1日,老百姓更愿意直观地俗称它为“8·1”台风或“12号”台风。 
▲5612号台风“温黛”路径 “温黛”——多么美丽诱人的名字!幸好那时中国人仅知晓台风编号——国际气象组织对台风的命名直到2000年1月1日才引入中国。要是知道这劳什子台风,有这么一个温情脉脉的名字,人们一定以为那美国佬肯定疯了。 因为那场大台风,带给东海之滨广袤大地的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浙江全省75个县市受灾严重,造成4925人死亡,1.5万余人受伤,600多万亩农田被淹,71.5万间房屋受损;台风冲毁中小型水库87座,沉毁渔船902艘,损坏2233只,浙赣铁路有10处被冲毁,干线公路38.5%受损,钱塘江堤塘多处冲垮、坍塌……对此,老一辈浙江人都记忆犹新。 发生“12号”台风那一年我14岁,家住在江干秦望山上的浙江师范学院。那里正好在六和塔钱塘江的之字形拐弯处,一眼便可以望见绮光丽秀的钱塘胜景——那悠然而过的片片船帆,那长龙般的金色木排,那不时驶过的鸣响着悠扬汽笛的小轮船——让人百看不厌、心旷神怡!可是“8·1”台风来临时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8月1日正值暑假,我本来想约同学出去好好玩玩的。但师范学院校区的大喇叭不断广播着台风警报,后来又播送起台风紧急警报,我就没有外出——后来才知道那次台风浙江省气象台作了准确的预报,为防灾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度成为业内人士的美谈。 8月1日上午起,天空中不断飞越而过大块大块的跑马云,风一阵紧似一阵,江面波浪骤起,原本宁静的江景不见了,江中繁忙的船队早已不知去向。下午开始下起了阵雨,晚上风雨加剧。午夜,狂风大作起来,大雨瓢泼,空中呜呜作响,“嘭嘭”的风压和暴雨撞击着我们住的小洋楼,似非要推倒不可。当时家里有我和父母亲以及二哥和弟弟,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如此可怕的夜晚,屋里屋外漆黑一团,我们不敢入睡也无法入睡。我趴在窗前张望,只听到拔树和打破窗户的各种怪异巨响,心里充满了恐怖,只祈望着台风快快过去。 黎明前台风主力过境后很快离开杭州市,风声雨声渐渐消停。 第二天清晨,我开门出去,见坚固的大学校舍安然无恙,但许多大树被折断或拔起,院子里和道路上一片狼藉。狂风暴雨造成钱塘江上游多处洪水,我看江面变得辽阔无比,混沌的江水裹挟着树木、家具、残船、牲畜翻滚着奔腾而来,又朝钱塘江大桥方向撞去。一些人在江边冒险地打捞着漂流的物件,据说还有许多尸体被打捞上来。 那次台风灾难给我留下的一个记忆是浙师院食堂里,安置了上百个避灾的难民。中午我去食堂打饭,三四百平方米的大食堂里,只见在庭柱间用绳子和被单分隔起来,老老小小拖家带口地席地而居。估计他们是江边的船民或是从学校周围危房里临时转移过来的居民。相对外面的风雨灾难,这里是安定的,充满着人间的温暖,体现了政府的关怀。 据江干彭埠的几位同学说,8月1日晚上,他们那里不但风骤雨急,而且锣声、海螺号、报警声一村接一村地响了一夜,好不紧张和恐怖。因为台风造成的上游的洪水加上大潮水的涌托,钱塘江下游水位骤涨,从乌龙庙到七堡一带的塘堤多处溃塌决口,沿江的乡村紧急动员,村里干部组织民兵和青壮年群众抬石坎、叠草包紧急抢险,但仍没有挡住,江水倒灌堤内农田成为泽国,络麻、蔬菜等大面积受淹,许多人家的草舍被吹坍倒塌,粪缸浮起,猪羊等牲畜都浸在水里。人们大呼小叫,惨不忍睹。许多老人忆及这次台风还心有余悸。 关于这次台风,《江干区志》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1956年8月1日晚至次日凌晨,强台风过境,风力达12级,伴有特大暴雨,钱塘江潮洪相遇,江堤决口14处,坍墙135处,瓦房118间,草舍715间,损坏房舍658间,船143艘,死亡22人,重伤11人,轻伤49人,受灾1972户、8021人……从这些字里行间,当可感知这次台风灾害的严重程度。 几十年后,我从接触到的气象资料知悉,“5681”台风从象山登陆后横贯浙北大地。所到之处,风雨大作,拔树倒屋,海水倒灌,山洪暴发。杭州平均风力达11级,阵风达35米/秒以上,杭州市气象台录得958.7HPa的气压,这个记录也成为杭州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气压极值。杭州市的天目山区是这次台风的暴雨中心之一,其东部的市岭日雨量达682.1毫米。全市受淹65.8万亩,冲坏水利设施2941处,倒塌房屋6.1万间,受灾1.52万户,计5.19万人,死亡185人,重伤8人——自此之后,杭州再也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风灾。 
▲宁波市象山县“八一台风”纪念碑 也许是受到“8·1”台风的触动,两年后,我二哥从杭一中毕业,直接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大气专业,后来成为著名的气象学教授。我受二哥影响,在中年时也曾从事过一段以气象为职业的生涯。 当年决口的江堤,就是交通要道杭海路。不过在时隔5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杭海路外侧早已建起了一条高等级、高标准的防潮大堤(即标准海塘),而且还将它修成了江景大道。即使遇到再大的潮洪、台风灾害,沿江百姓也不必再担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