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杭城旧影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杭城旧影
 
“伤兵之母”、“难童之母”——蒋鉴的旧居
来源:《民国杭州历史遗存》  作者:  日期:2018-05-21


上城区东太平巷3号,是一幢青砖砌筑的住宅。该住宅是被邓颖超誉为“伤兵之母”、“难童之母”的蒋鉴的旧居。

旧居建于192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二庭一楼组成,主楼是砖木结构坡顶式楼房,两层,有大小房间13个,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石膏天顶,落地门窗,木制楼梯,坡顶筑有阁楼。楼房建在一平台上,前后南北两侧各有一小庭院,东侧围墙开有一大铁门,可供轿车出入,大门楣框上饰白色花形图案。北墙角嵌有“川蛟周界”界碑一块。

 

1.jpg

 

伤兵之母

 

蒋鉴是浙江镇海人,5岁丧母,由舅舅顾维钧抚养到18岁时结婚。丈夫周明栋早年留学德国,是儿科专家。结婚后,两人往来于沪杭间行医,东太平巷3号是他们在杭州的诊所兼居住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迁居汉口,创办民众诊所,并入第五陆军医院做义务护士,积极参加战地伤兵护理工作。

 

当时流行一句话:“最难侍候是伤兵。”伤兵火气很大,动不动就骂娘。因此,每天早晨8点,她便准时到达医院,然后一整天都泡在伤兵中间,为伤兵换药、盥洗、缝补、写信等。平常住六七百人的病房,三个多月总共住了三四千的伤兵。在几千伤兵中,很少没有受过她护理的。她的护理不计时间,白天劳累不算,晚上在家里还继续替伤兵写信、缝补衣服。她不仅出力,也出物出钱。医院里需要什么,就从家拿什么,茶壶、饮桶、棉花以至药品,尽数供应。

 

伤兵越来越爱戴她了,其信任程度有如儿子对待母亲。有一次,部分伤兵病愈不肯去前线,几乎和宪兵发生冲突,到了被押解的地步。蒋鉴见势不妙,当即挺身而出,说:“弟兄们个个是英勇的,不必宪兵押解,我们护士班的学生们排队在前面送你们,我们把你们的伤医好,就是想替国家换回一份力量啊!”几句话就使伤兵们服服帖帖,一下子化解了矛盾,几百兄弟欢欢喜喜地重回前线。

 

在一个阴冷欲雪的坏天气里,从满载伤兵的卡车中抬出一位几近僵死的重伤兵,流血、饥饿、寒冷,又加一个多星期的辗转,谁还相信他会活过来? 蒋鉴看到后,在一旁急得哭了,高喊:“不要抬他到太平间!”她当即找了几位救护班同学,急如星火地奔到“僵尸”旁,又是以手及身体温暖他的手、脚及周身,又是灌热开水、热牛奶,又是拉来暖被增温,终于把这位战士救活了。他痊愈后,逢人就讲周太太的好处,称她是再生父母。那天,300多名伤兵有的胳膊上吊着绷带,有的胳肢窝拄着拐杖,都穿着白大褂,组成一支奇特的队伍,敲锣打鼓,奏响军乐,燃放鞭炮,高呼口号,像举行庆典一样,从伤兵医院专程赶到蒋鉴家,赠送“伤兵之母”的匾额与金质徽章,其热烈壮观景象很快在武汉三镇传为佳话。


难童之母

 

1938516日,战火逼近武汉,第五陆军医院奉命西迁四川合江,蒋鉴护送重伤兵到宜昌后返回。这时,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有数百名难童急需向四川转运。保育会负责人李德全、邓颖超请蒋鉴随船运走100名难童到重庆临时保育院,蒋鉴偷快地答应了。

 

在轮船上,为百名难童的护理和生活,忙得她几乎没有休息和吃饭的时间,还要随时和船长、老师商量躲避追踪扫射的敌机。当船到重庆,把孩子如数带到临时保育院时,她已瘦了许多,声音嘶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当她办完交接手续要离开时,孩子们围住了她,拉手、扯衣、抱腿,哭成一片,死活不让她走:“周妈妈不要走!”“周妈妈到哪儿,俺也跟到哪儿!”她落泪了。

 

不久,因思念难童,蒋鉴接运难童到合江,筹建川五院。她亲手挑出百名病弱难童,大的十二三岁,小的才三四岁,雇用保姆特殊护理,把屎把尿,洗澡擦身,喂饭吃药。癞、疥、黄水疮痒得娃娃们乱抓乱搔,打摆子、流感、伤寒把孩子们折磨得半死不活,更受到虱子、跳蚤、蚊子、臭虫的日夜叮咬……娃娃们哭闹,老师们落泪。因此,在编班上课的同时,重点是尽快消灭虱子、臭虫,灭疥治病。为此,她利用丈夫进口药品的渠道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以及亲赴香港采购,弄来了一批市面上见不到的对症药物。她还捐出私储,改善伙食,买来棉布亲自为孩子们缝制衣服。果然在不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消灭了臭虫、虱子、蚊子、跳蚤和苍蝇,控制住了疟疾、伤寒等疾病,孩子们一个个健康起来了。从此,欢声笑语、朗朗书声、抗战歌声,替代了那撕裂人心的喊爹叫娘的呻吟声和哭泣声。

 

1939年农历新年第一天,蒋鉴收到了孩子们自制的签了名的几十张贺年卡,卡片上无一例外地称她为“周妈妈”。

 

因蒋鉴的竭诚努力,不到一年,合江保育院很快出了名。当时的“中央电影制片厂”编导潘孑农特意搬着摄影机来合江,和保育院师生们泡在一起整整两个月时间,拍摄出一部600多米长的新闻片,纪录下了蒋鉴创办川五院的全过程。这部名为《第二代》的纪录片,不仅在国内放映,还发行到英、美及新加坡等国,将中国妇女界及爱国进步人士抢救战时难童这一壮举昭扬世界,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痛悼蒋鉴

 

终年劳碌严重损坏了蒋鉴的健康。1940105日,蒋鉴因肠癌不幸病逝。时年38岁。追悼会上,师生们唱起安娥作词的《哀歌》,泣不成声:

 

杜鹃伴着凄雨在鸣唱,可数不尽我们的悲伤。啊,伤兵的母亲,在这血红的季节里,你走了,走得那么悄然。你为战士裹起了创伤,看着他们重踏上战场。啊,第二代的保姆,你高兴的笑了,笑声里蕴蓄着胜利的音韵。献给你行行哀泪结成的泪圈。安眠吧!时代的保姆。瞧你的孩子们已扛起了枪杆。自由的曙光中,让我们歌颂在你的灵前。(悼蒋鉴女士之一)

 

目下我们国家正遇着空前危难,您却悄然的离开了我们。啊!伟大的周母!你那不辞劳苦服务伤兵的精神,你那看护难童像育儿女的慈爱,将永远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切盼的最后胜利还未到来,你却悄然的离开了我们。啊!可敬的周母!我们一定仿效你的精神,我们一定继承你的遗志,努力将这神圣的抗战建国事业完成。我们誓以最后的胜利来安慰你的芳灵,我们誓以最后的胜利。安慰你的芳灵。(悼蒋鉴女士之二)

 

当时在重庆中共中央驻渝办事处的邓颖超,亲笔写信给周明栋表示哀悼,并主持筹划《新华日报》“妇女之路”栏目出了纪念专刊。在《痛悼蒋鉴》一文中,邓颖超称她是“伤兵之母”、“难童之母”:

 

“伤兵之母”——蒋鉴女士的积劳逝世,是抗战建国的损失,是民族的损失,更是妇女界的损失。自从今春间她的患病,在我们的心头,积累了很久的重压,常常冲击着我们的心,系念着她!日前得知她的死耗,又使我们久被冲击的沉重的心,遭受着无比的刺痛,充满着哀伤!

 

国难日急,抗战需人,负伤的将士,还需要她,她哪能死去,亦不应死去!

 

群孤待育,推进保育事业,又哪能失去她?今天病魔有意夺去她!我们又哪能不哀痛!

 

虽然,我们知道哀痛是徒然的,眼泪是无补的,但我们的悲伤之情,是不能自己啊!这就反映着蒋鉴的伟大和感人之深!

 

“伤兵之母”的荣誉称呼,远在三年以前,就为大家所熟悉、称道、赞扬,尊敬着的蒋鉴——周太太,谁不知道她的舍己为人,热诚服务,牺牲一切,为着伤兵工作的伟大精神。在三年前,我闻名仰慕,企望识荆的时候,在大武汉的某次妇女界的会议场合,我看见她,她是一位贤淑、慈祥、诚朴,充满着母性爱与博爱的人。她是那样的吸引人,使人愿意接近她。她虽然是出身优裕与尊贵的一位家庭妇人,但她没有任何一点骄矜;她虽然被人声声称道为“太太”,而她没有一点“太太”的架子。她是自始至终,死而后已,坚定不移地献身于抗战建国!她为了伤兵,为了难童,专诚致力的工作,日以继夜,忘食弃家,以至舍己亡身,这种坚强意志,牺牲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她工作三年,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样的热心,继“伤兵之母”的荣任而又为“难童之母”,培养着难童,特别是给被痛苦被厌弃的最不幸的儿童以培养与爱护。不沽名,不钓誉,切实朴质,诚心诚意,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自自然然平凡苦干的不懈怠、不疲倦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应该学习而更应加以发扬的。

 

蒋鉴是妇女界的模范,是抗战伟大时代的新的贤妻良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哀念她,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学习她。死去了一个蒋鉴,我们要培养创造出千千万万和蒋鉴一样的“伤兵之母”、“难童之母”。失去了一个蒋鉴,我们要使着蒋鉴的事业进步,精神长存。

 

以工作的进步,以实际的行动来哀悼纪念蒋鉴,这样来填补我们心头的空虚,填补工作上的损失。让我们高呼:伟大的蒋鉴精神不死。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东山别墅 2024-11-13
西湖百亭|振鷺亭 2024-11-11
云端档案丨于谦故居 2024-11-04
【余杭风物遗迹】仓前的古桥 2024-10-25
75年砥砺前行,75年光影杭州①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