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0年12月参军参加抗美援朝的,那时刚满20周岁。当时我在上海,是一名工人。参军后在南京军干校(军队干部学校)进行政治训练,训练后分到空军的地面部队。我是一名机械工人,到空军后就负责发动机等机械的维修。 实力悬殊,艰苦抗战 1951年11月份,大概是冬天的时候,我们前往前线进行抗美援朝。当时的困难是无法想象的,不论是装备、技术还是物资,都是相当缺乏且落后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参加抗美援朝。当时美军的飞机不仅在朝鲜上空进行轰炸,还在中国东北上空轰炸。我们就驻扎在丹东附近的飞机场。 装备条件上来说,现在的飞机场早已是水泥跑道,水电什么的更不用说了,设备非常先进。而当时我们的机场是怎样的呢?在地上用沙包一铺,上面钢板一放就成了机场跑道,以供飞机的起飞着落。机场里没有电,需要自己发电;机场里没有房子,需要我们地勤的工作人员到老百姓家里住。如今回想,那时的条件可谓艰苦异常,不可想象。现在的飞机,如果说有10个飞行员,那一般都会有 15至20架飞机。我们那时是一个人一架飞机都保证不了。我们当时有两个团,一个团有三个大队,保证飞机够值班就行,没有多余的飞机。所以每次出发作战,一旦有负伤或者故障的情况,晚上必须连夜修好,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的正常起飞。技术上来说,那时我们的飞行员只飞了几十或百把个小时,而美军的飞行员已经飞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 在敌我这样悬殊的条件下,我们和美国作战,靠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正义感和保家卫国的信念,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无条件支持。我还记得当时我住在一户百姓家,他们的子女刚刚结婚。他们为了把房间让给我们住,那对新婚的小夫妻就和父母睡在一起。现在一说起这件事,我们依然很是感动。正是因为人民这样的支持,才使我们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连夜抢修,为胜利提供保证 我是空军十二师的。有一次,一架飞机需要维修擦伤的机翼和其他部分零部件,这架飞机第二天就要奔赴战场,时间非常紧迫。我们的维修部队连夜抢修,一直到第二天凌晨的四五点才修好,保证了这架飞机的正常运行。就是这架飞机起飞参战后,两次开炮打下两架飞机,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纪录。一般来说,飞机开一次炮后,为保证安全,都会往下走不再开炮。可是当时的飞行员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只要有战机,都还会继续开炮。开表彰大会时,飞行 员鲁岷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被评为一等功、二等功。我被评为二等功。整个抗战,我们在损失八九架飞机的情况下,共打下了敌军飞机二十多架,这样的成绩靠的是飞行员的顽强精神和地面人员的全力以赴。 回首望,感慨万千 我是1953年9月回来的,回来后到北京参加部队国庆检阅。因为我是部队搞技术工作的,所以我直到1993年才离开部队,退休进杭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睦休养所。很多人问我,去参军有害怕过么?有想家么?奇怪的是,尽管当时的炮火硝烟近在眼前,尽管当时的敌军飞机就在头顶上空飞过,但想的都是自己要一心一意地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满脑子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也顾不上想家。 回首抗战的峥嵘岁月,没电没资源的艰苦条件仿佛还在眼前,战友间不分你我、互相谦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领导干部实事求是、一心为公的精神还铭记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