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昔日吴宅,今日杭州文史研究馆
来源:品牌杭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昌建  日期:2022-08-05

前些日子曾有一朋友问我,杭州最老的房子是哪个朝代的?我随口说了一句,明清吧,然后我补充了一句:明代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后来发现不对,这一年多来常去开会活动的杭州文史研究馆的房子,不就是明中叶万历年间的古建筑吗?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34.jpg

那已经是杭州硕果仅存的明代老房子了。虽几经修缮,占地面积也日渐缩小,但基本骨架还是明代的,且也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而但凡是老杭州,特别是喜欢一点古文化的朋友都知道,这文史馆的房子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吴宅。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38.jpg

吴宅位于岳官巷4号,无论从庆春路还是凤起路或是从新华路和长庆街过去,都是极为方便的,它位于真正的闹市区,却又是闹中取静,进去之后发现自有一番天地。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42.jpg

要说这吴宅的历史,还得先从巷名说起。

原来在明朝的万历中叶,有一对兄弟造建了这幢房子,他们名叫殳云桥、殳龙山。这殳姓笔画简单,音读shū。殳云桥、殳龙山这一对兄弟在当年是朝中管考试招生的,官名就叫学官,因杭州话中“学”又读成“岳”,所以本来叫“学官巷”的,后来就错成了“岳官巷”,这样也就既成“事实”了。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44.jpg

所以你一听这岳官巷原来就叫学官巷,就知道这吴宅还是蛮有来历的。事实也是这样,这吴宅虽几易其主,但这些主人中不乏饱学之士。

据考证,在吴宅还没有姓吴之前,就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钱塘人翁嵩年曾在吴宅居住,翁嵩年先后担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和广东提学等职,声名颇佳。翁嵩年任广东督学时,因一次科考的考场设在雷州,海峡对岸的琼州(即海南岛)考生须渡海参加考试。翁嵩年说:“我岂能以一己性命换取千万人性命?”于是将考场改设于琼州,让考生在当地应试,自己则冒着风浪渡海,赴琼州督查考务,一时广受赞扬。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46.jpg

乾隆年间(1736—1795),孙葑购得此宅,孙葑名气不大,但其子孙宗濂和其孙孙仰曾都为大藏书家,孙宗濂在宅院中建“寿松堂”,还刻有寿松堂的藏书印,据《钱江晚报》报道,晚清时孙家后人孙峻也是爱藏书之人,曾帮助丁丙编撰《武林坊巷志》《武林掌故丛编》《善本书室藏书志》等。

太平天国时,文澜阁在战火中损毁,战乱后重建,孙峻就在文澜阁掌管图书,还著有《文澜阁志》。而在太平天国时期,吴宅也曾作为某王府使用,清军重新占领杭州后,这里一度成为军事机关的办公用房。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48.jpg

吴氏后人吴廷瑜老先生1985年曾在《杭州日报》上撰文,说他的祖上是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从孙姓手中购得此屋。而老先生所说的这位”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云贵总督吴振棫(仲云),他买下这房子是用来养老的。

吴廷瑜老先生说,这座宅第的明代建筑特点很明显。厅室高爽,后进屋高于前进,每进有前后院,前院宽阔,屋不倚墙。庭院分别配置山石、石笋、花木,沿墙分布各色蔷薇、木香、爬山虎、木莲子等。屋四周高耸的砖墙,经四百多年不稍倾斜,也不用经常修葺。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50.jpg

吴老先生说,即如1956年杭州遭受那么大的强台风,高墙也平安无事,足见当年造屋的质量。宅内大厅、二厅、花厅和四宜轩是大方砖铺地。载德堂的地面,上为地板,下衬方砖;夏天取去地板即为砖地,凉爽宜人。有的厅室还用鹅卵石铺地。宅内有井多口,供洗涤之用。

吴宅是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宅风格。因吴氏先人是安徽徽州休宁人,因此建筑风格也是徽派风格。整个住宅面积有八亩之多,大门朝南,对面有照壁。原大门内的门楼中间上方,挂有“榜眼及第”竖匾一块。宅内主要建筑有“四宜轩”“道福堂”“载德堂”“锡祉堂”“肇新堂”“花宜馆”“补松庐”。其中花宜馆的建筑颇似宁波的天一阁。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52.jpg

整座建筑的布局是:大门内院是门楼,可通向大厅(即轿厅),厅中有四扇凸出的正门,两旁是供平时进出的边门。厅中央本有“圣旨亭”,辛亥革命后毁去。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54.jpg

厅后由大门进入二厅。二厅为客厅,深邃高大,厅前东西南三面有栏干。后有小院、平房,由此通向三厅。宅第内景色最秀美的是补松庐和花宜馆。这里还有几块状似龟兔的山石,形象逼真,人称“乌龟石”“兔儿石”。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56.jpg

吴宅在经历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代之后,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已经基本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局面,当时除了吴家之外,住家有50多户之多,其中有一部分辟为工厂车间,这导致吴宅不仅毁坏严重,且杂乱无章,火险隐患严重,曾被列为杭城的十大火险隐患之地。从那时起,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救救吴宅,保护吴宅。

微信图片_20220805095958.jpg

吴宅的故事,最为详尽和生动的,是记者邹滢颖刊发于2007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整版文章《吴宅的前世今生》,读来让人不禁要长叹一声:换了人间,所幸吴宅尚在。

吴宅尚在,现在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杭州市政协按照地方文史馆为主的功能定位,对文史馆进行了整体布局和展陈设计。历时三年,文史馆修缮、陈列、布展焕新,古宅得到了新的保护和利用。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200平方米,徜徉其中,大约一两个小时,即能了解杭州简史,那是因为布展十分有创新创意,它的三个展陈馆的主要内容分别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杭州足迹”“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中华文化史上的杭州韵味”,这就等于把杭州放在中国历史、中外文明交流史的大框架来考量,而且还特别突出和强调在中国和世界视野中的杭州韵味和别样精彩。

这样的定位和观念是非常新颖的,也是符合当今研究杭州史学的新观点的,即尊重历史、重视当下。

杭州文史馆除展陈之外,还举办“杭州文史讲堂”活动,以“大家讲小史”的形式搭建起学术与大众的桥梁。这其中颇有影响的就有桑兵教授作的“从电视剧《觉醒年代》看五四新文化运动”讲座、包伟民教授等所作的“宋代文化的展示”讲座等。

微信图片_20220805100022.jpg

杭州文史研究馆还参与编辑《杭州文史》《杭州文史小丛书》等文史类书籍,开设杭州文史公众号,每天推送相关高质量的文章;筹办杭州文史论坛,建设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学术品牌;促进学术交流,力求知往鉴今,启迪未来;筹划举办各项展览,吸引市民走进文史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同时,文史馆的社教功能也不断拓展。目前,杭州文史研究馆已经成为杭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杭州中华文化学院)研学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以及杭州市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向更多的人讲述杭州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805100026.jpg

昔日吴宅,今日杭州文史研究馆,老建筑变了,又感觉一切都没有变。

无论是明代的老建筑,还是今天的文史研究馆,都是杭州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