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彬 摄 钱塘江发源于新安江,因其走势蜿蜒曲折,故古名“折江”“之江”等,因流经古钱塘(杭州)而被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 眺望壮阔的钱塘江和横跨两岸的座座大桥,川流不息的车流把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谁能想到宽阔的江面曾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船渡作为许多年前主要的渡江方式,至今仍然保留在许多市民的记忆当中。 19世纪末钱塘江轮渡的前身
清代同治三年,红顶商人胡雪岩见到钱塘江两岸民众渡江十分艰险,决定兴办义渡,先出资10万两白银,在三廊庙与西兴建造渡船码头,又购买数艘行驶比较平稳的方头平底渡船,免费为两岸百姓摆渡。1864年建成后,码头变成了交通贸易的要地。 20世纪初浙江第一码头的诞生
1929年,码头经历了新一轮改建,在北岸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栈桥,又在两岸矗立土牌楼,上书“浙江第一码头”。 浙江第一码头(20世纪20年代)
这里曾是浙江省最大的内河码头,高峰时期,每天有两万人从这里过江。那时,杭州城是从轮渡的汽笛声中悄然苏醒。天还没亮,就有一大拨人在码头排队等待着第一班渡轮,大多是生意人,将农产品运到城里售卖,晚上再搭乘最后一班渡轮回去。 浙江第一码头 拍摄者 韩锦文 20世纪60年代重建新码头
为了增加载客量和安全系数,杭州重建新的码头,并建造了两艘三十客位和五十客位的渡船。 20世纪80年代钱江轮渡的鼎盛时期轮渡成为了两岸居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方式 1980年韩锦文摄
20世纪80年代是钱塘江轮渡最辉煌的时候。当时钱塘江航运公司客运所有包括杭桐线、杭诸线等在内的7条航线,鼎盛时期有28艘客轮,从1979年到1984年,袁浦渡口的客流量在每天1000左右,在1984年至90年代,这个数据提高到了1500人。 雪后摆渡 1979年叶水泉摄
袁浦渡口的票价经历了几次调整,1979年到1982年,票价是每人3分钱,1982年调整为5分,1987年调整为2角,这个票价一直持续到1992年。 1983年,由于钱塘江潮水,洪水影响钱塘江的航运,袁浦码头每月两次小潮汛期间,大概有八天,轮渡不能靠近码头,顾客上下船困难。在这个时期,经各方协调,搬到外张村和老沙村交界处。 袁浦渡口是客渡,不能装载运输车辆,而对于乘坐公交登上轮渡过江的人而言,就是截然不同的记忆了。 1989年傅炳泉摄
公交车在码头排起长队,轮渡满载之后就起锚前往对岸,热闹的轮渡在钱江两岸的来往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20世纪90年代至今水上交通网络搭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钱塘江上的几座大桥陆续开始建设。 杭州轮渡公司5号渡轮全体船员在船上合影 1990年韩锦文摄
2002年,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浙江第一码头正式停渡,轮渡时代落下帷幕。随着钱塘江上各座大桥和隧道的陆续建成,剩余的轮渡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7年6月25日,随着最后一班从钱江五堡渡口至萧山的轮渡停开,钱塘江杭州市区段正式告别了轮渡这一传统交通方式。 1998年1月,浙江第一码头退出历史舞台。拍摄者 平传根 浙江第一码头 拍摄者 平传根 2018年5月17日,“新丽星号”作为散客接待游轮正式启动。每晚从钱江龙码头发船,按照“环形返还”的线路模式往返于钱塘江10公里水域,途经城市阳台和复兴大桥。动感飘逸的奥体中心,国博中心、历史悠久的古渡口……钱江新城和奥体中心两大旅游目的地共同为市民和游客展现杭城的魅力。 2019年“钱印”号、2020年“梦航”号相继亮相钱塘江,为杭州带来全新“钱塘江水上游”品质体验。 钱印号 梦航号 日航航线:滨江码头-钱江龙-杭州印-西兴大桥-奥体中心-钱江世纪城-钱江新城-复兴大桥-杭州最美樱花跑道-远眺钱塘江大桥-远眺六和塔-返回滨江码头(全程约90分钟) 夜航航线:滨江码头-钱江龙-杭州印-西兴大桥-奥体中心-钱江世纪城-欣赏钱江新城灯光秀-杭广电视台-远眺复兴大桥-钱王射潮-返回滨江码头(全程约70分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