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特别关注
 
苏东坡与浙江潮的不解之缘
来源:《杭州宋韵话东坡——苏轼的诗里杭州》  作者:司马一民  日期:2022-09-13

壮观的钱塘江潮吸引了历代诗人,他们也留下了很多观潮诗。古代诗人中谁写的观潮诗最多?大概要数苏东坡了。苏东坡曾经一口气写过五首观潮诗——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这五首诗,苏东坡作于熙宁六年(1073)的中秋,当时他任杭州通判。第一首诗写诗人有出去看钱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第三首诗抒写了诗人看潮后的感慨。第四首诗描写了诗人对看潮的想法——怜惜弄潮人重利轻生,讽喻当时朝廷兴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第五首诗写了诗人想象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手下的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镠射潮的三千强弩,就能把大潮制服,使百姓免于灾害。这五首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有描述、有感慨、有想象,反映了苏东坡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微信图片_20220913142422.png

《瑞鹧鸪·观潮》

《瑞鹧鸪·观潮》是苏东坡写的一首观潮词: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

       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

侬欲送潮歌底曲?樽前还唱使君诗。

踏浪儿,指冲浪者。山简,晋人,好酒。西兴渡口,在钱塘江南岸。使君,指杭州知州陈襄,当天他与苏东坡一同观潮。

此词大意为:那些在碧波中舞动着小红旗的勇士,你们是踏浪而舞的弄潮儿。拍手想笑我像山简那样酩酊大醉,我正欣赏着两岸观潮人唱的浪婆词。近处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刚落下,远方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西下。我该唱哪一支曲送走潮水呢?我看对酒还应高歌知州陈襄作的诗。

这首词写了弄潮儿在浪涛中自由、活泼的形象,写了钱塘江潮退潮时候的景象,写了观潮者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可以说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杭州百姓生活的一个截面。

苏东坡在“杭州观潮五首”条云:“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潮作诗五首,写在安济亭上。”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因此可知,这些诗词都作于熙宁六年(1073)八月十五日。

苏轼

微信图片_20220913142424.jpg

苏东坡不光观赏江潮,还动脑筋“治潮”。

苏东坡不光观赏江潮,还动脑筋“治潮”。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他通过考察得知,衢、睦、处、婺、宣、歙、饶、信等州及福建八州的人民往来时,都需在龙山附近渡江,但不少船会被巨大的钱塘江潮水掀翻,“老弱叫号,求救于湍沙之间,声未及终,已为潮水卷去”,“能自全者,百无一二”,公私财物一年要损失几千万贯。沿江各州人民生活必需的盐、米、薪也需借钱塘江运输,但浮山一带水势险恶,船只很难安全航行。苏东坡谋划治潮良策,在元祐六年(1091),从前信州知州侯临那儿访知,只要在钱塘江上游一处名叫石门的地方开凿一条运河,即可避开浮山之险。于是,他邀约转运司官员叶温叟、张璹一同前往石门一带实地考察,考察后一致认为侯临的设想是可行的。于是,他请侯临写了《开石门河利害事状》,请人做了开石门河所需的人工、材料、钱米等工程预算,又绘了一幅施工图。

同年三月,苏东坡上奏朝廷《乞相度开石门河状》,连同工程预算、施工图及侯临的书状一并上报,请求宋哲宗和听政的太皇太后拨钱十五万贯,允许调用三千军人,用来开凿石门河,还建议朝廷派侯临监督施工,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做完了“工程立项”,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东坡就调离杭州去颍州上任了。

苏东坡还有一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开头两句被视为对钱塘江潮的最高评价: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苏东坡将钱塘江潮的汹涌壮观景象描述得别具一格,还夹有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也是触景生情。

和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钱塘江潮的印象极深。离开杭州很多年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首观潮诗——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在常州写给小儿子苏过的,类似偈语,与他以前的诗,风格迥异。这年,苏过将就任中山府通判,苏东坡写了此诗送他。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颇有禅机。

诗的大意为:庐山的烟雨和浙江潮,不去观赏遗憾终身。我终于亲临两地看到了烟雨蒙蒙的庐山和汹涌澎湃的浙江潮,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不过就是烟雨蒙蒙的庐山和汹涌澎湃的浙江潮。

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

微信图片_20220913142427.png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青原惟信禅师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三般见解”,指禅悟的三个阶段,苏东坡这首诗,用的正是此意。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潮起潮落后,苏东坡写此诗是否可以用“不过如此”来解释?也许他想告诉苏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别把仕途起伏看得太重。

这样意蕴深重,在众多的观潮诗词中,少见。

当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



相关内容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三)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2025-01-20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2025-01-16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二) 2025-0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