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余杭史志 | 风物遗迹:余杭——越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9-14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影响遍及全国直至海内外。清咸丰年间起源于浙江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市),开始只是农村的贫苦乡民利用宣卷、道情、民间小调等形式演唱一些劝世的,讨好奉承的词曲,沿门乞讨,摆场子求布施。讨好奉承的词曲,沿门乞讨,摆场子求布施的方法。为了多讨些钱米,逐渐编唱一些风土人情、时事轶闻、传奇故事等吸引人,内容多了,演唱时间长了,选用的曲调就丰富起来,旧曲就不够用了,自然就要创作一些新的曲调,一副竹板也不能表达节拍了,自然就加入了二胡、锣鼓、鼓板等乐器。最初还没有越这个名字,民间就称其“小歌班”,后来因为演唱时的鼓板发出“的的笃笃”的节拍声,又被人称作“的笃班”。也没有专业的艺人,更没有专业剧团组织,只是在农闲时十几个人组成一副临时班子,在乡村间流动卖唱、赚几个钱糊口。慢慢地也能演出一些小戏,就学习京剧,办起科班,招收少男少女进行培训,当然,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京剧的四功五法,四功是唱念做打,五法是手眼身法步。只是唱的是自己的唱腔——四工调和尺调,能演整出的大戏,也可以进城登上舞台了,就有了“绍兴文戏”这个名称。当时根本没有脚本,由师傅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讲给演员听,然后由演员即兴表演,唱词和念白都是即兴编的,随口而出,唱和白能长能短,场面能大能小,随时随地可变化,戏剧术语叫“路头戏”,文学语言叫“幕表戏”。

1935年以后,科班出身的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等和“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名演员相继进入大上海。带去了《盘夫素夫》《叶香盗印》《梁祝哀史》《西施》《珍珠塔》等大戏,受到上海观众欢迎。在袁雪芬、尹桂芬的倡导下,因为发源于嵊县,嵊县属于古时候的越地,才把“绍兴文戏”正式定名叫“越剧”。   

还是叫“小歌班”的时候,早期艺人就来余杭、临安等地演唱,根据《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和《杭州戏曲志》的记载,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的元宵节,就有嵊县桃源乡北派艺人马潮水等在余杭陈家庄(今余杭区闲林街道万景村陈家桥自然村)用八仙桌搭台,演出全本《珍珠塔》,马潮水扮方卿,张康荣扮陈彩娥,张金魁扮陈培德,裘阿宝扮方朵花。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时还没有女人学戏做戏子,所以剧中的女角都由男人男扮女装扮演,就如京剧的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全是男人一样的道理。因为是“路头戏”,所以一出戏演了一天一夜。这是越剧史上首次舞台演出的整个剧目,是小歌班、的笃班登上舞台的开端,从此,的笃班改名为“绍兴文戏”,以戏剧的名义在中国的表演艺术史上亮相。余杭,可说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民国时期,常有越剧艺人组建的科班、舞台等表演团体来余杭演出。余杭有位于县前街的国光大戏院,(建于民国初年)名为大戏院,实际就是个大草棚,不过有舞台,台下也有可移动的长木条观众座位,能容纳三五百人。嵊县越剧艺人,高升舞台的班主应宝童就在这里上演过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轰动一时。应宝童的妻子也是戏班的头肩花旦,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艺名叫白牡丹,演出时,观众故意点戏《三戏白牡丹》,并指名要应宝童扮吕洞宾,夫妻合演。这出“三戏白牡丹”,让余杭观众哄堂大笑了一回,留下佳话。后来还有一个演出场地是国民党县政府的中山纪念堂,这是一个砖瓦结构的大厅屋,有像样的舞台和正式的观众席,剧团就常来演出了,当然大部分是越剧戏班,1947年,有几个余杭人集资在直街孙家弄口开设了荣光大剧院,三间大瓦房可容纳400名观众,后改名新华剧院,建国后扩建为可容纳800名观众的剧院,取名余杭剧院。再后来又建造了有1000个座位的手工业俱乐部。这些剧院为越剧在杭州的演出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3年,有越剧艺人在新登创建女子越剧科班东安剧社(上台演出后改名东安舞台),招收30名少男少女进行培训。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徐玉兰为新登人)学艺半年后,来余杭国光大戏院演出。历时一个多月不衰,1935年,进入上海。余杭观众有幸看到了还是十几岁少女的徐玉兰的风采。

同年,越、京科班“鲁家班”在昌化创办。也来余杭演出,因为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演出了《杨家将》《薛丁山与樊梨花》《龙虎斗》《三岔口》《牧虎关》《虹霓关》等多出文武戏,在余杭的老一辈中印象很深。1935年鲁家班散班后,有部分艺人流落到余杭和在余杭的原龙凤高升舞台的部分艺人合并。组建了“余杭龙凤小舞台”(1939年改名“民生剧社”,因为由鲁家班而来,又是鲁姓的演员居多,故而也叫“民生鲁家班”),主演越剧,也演京剧,建国后的德清越剧团团长鲁芳亮,余杭县东风越剧团副团长兼导演黄启明,都是民生剧社的演员。黄启明老师晚年还教出了一班男女合演的越剧后起之秀,人称“小东风”,继承了文武兼备的传统,演出《杨门女将》《旱天雷》等文武戏和《红灯记》《沙家浜》《盘石湾》等现代剧,享誉杭嘉湖,并且被省里选拔慰问前线的人民解放军。

说起龙凤高升小舞台的学员,还要说说余杭本地人。后来的越剧界知名人物,江西赣州市越剧团的创始人,团长范鹏。范家在余杭也称中等人家,吃喝不愁,满可以读书上进,从小学到中学甚至读大学都没有经济问题,可是小范鹏就是“不学好”偏偏恋上了戏曲,一心要做个“戏子”,进龙凤高升小舞台跟师傅学就一身文武功夫,从跑龙套到主要演员,成长为导演,自己带班组建剧团。后来,他带了自己的剧团来余杭演出,受到家乡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追捧,他的剧团演出的《薛丁山和樊梨花》《观音得道》《济公》等连台本戏在余杭久演不衰。他还将郭沫若的话剧《棠棣之花》改编为越剧,演出后得到了郭老的肯定。1954年,剧团在江西演出,就在江西赣州进行了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被命名为赣州市越剧团,任团长兼导演,以后他创作改编了《旅行一夜》《向秀丽》《刘介梅》等现代戏,带团赴上海、杭州、南昌等地演出,他已是江西文艺界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事业蓬勃发展。正规的越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浙江全省几乎每个县都有越剧团,有的县有两三个。余杭就有两个越剧团,众艺越剧团和新力越剧团1953年在余杭进行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合并为余杭建新越剧团,1956年正式命名为余杭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茅桂兰、杨淡风、孙美珠、汪小桢、吴强、俞忠尧、方雪娟、方文仙等等,茅桂兰任团长,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孔雀东南飞》、《孟丽君》、《红楼梦》(老本)、《十里红妆》、《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特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是剧团自己创作自己排演的一处清装大戏,剧团保留剧目。在杭嘉湖地区演出1000多场,观众踊跃,由茅桂兰饰演“小白菜”毕秀姑,她的清丽的扮相,委婉的唱腔,小白菜悲惨的命运,曲折的剧情,感动得无数人泪下,当时真有“万人争看‘小白菜’”的情景出现,弄得茅桂兰都不敢上街。同时,业余的越剧团队在余杭大地上普遍开花并结果,据余杭县人民政府文教科1952年的统计,全县城乡有业余剧团84个,全都演越剧。如今,越剧更是普及,街头巷尾、公园广场,时时听得到越剧的演唱,《红楼梦》《梁祝》《白蛇传》《追鱼》《情探》《五女拜寿》等等越剧的经典唱段脍炙人口。这也是因为余杭见证了越剧的发展,越剧在余杭有着深远的渊源,曾经对越剧发展产生过里程碑式的贡献,所以说,余杭,的确是越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