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定都临安后,四方之民云集二浙,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各种消费品的需求扩大,不仅促使商业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南宋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有通行于官方和民间商业贸易中传统铜钱、铁钱,还有点纸成金的信用货币——会子,更有贵金属称量货币金银铤等。各种不同材质的货币在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中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在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就藏有一件南宋纲银。它重十二两半,直径8.2厘米,中间宽3.5厘米。铤首两端微做圆弧状,铤中部束腰,铤面略内凹,背部和侧面密布蜂窝状气孔。 再来看它的“身份证”,铭文基本清晰,正面錾刻:“越州纲银重拾贰两半,匠罗瑞,新州解发淳祐十一年”,字体信手而为,字体不规整,应属工匠体。但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枚宋理宗时期,从今天的广东省新兴县押送而来的纲银,打造它的匠人叫罗瑞。 当我们观察这些金铤、银铤的时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些都是从哪里铸造而来的呢?答案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宋代“银行”——金银盐钞交引铺。 “金银盐钞交引铺”是宋代独特的财政制度下出现的一种具有官方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不但可以打造金银器、金银锭,交易金银和铜钱,而且可以兑换“钞引”。 由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折成金银上供朝廷,这就促使京城以及外省的金银交引铺业迅速发展,大量打造金银铤等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金银铺 要想了解南宋临安城内有多少家“银行”,先来翻翻古书,看看书里是怎么写的。 据南宋末年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城内有名的大店达一百二十余家,其中就有金银钞引铺。无独有偶,据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中说,当时京城临安的繁华商业街上“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铺,仅百余家”。从这条记载来看,从官巷口到清河坊短短1000多米的路,走走不过十几分钟,竟然开了一百多家金银铺,金银打造和交易之盛可见一斑。 众多的金银交引铺和大量金银出现在京城,显现了南宋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庶。一块块绚丽的金铤、银挺,为我们重现了千年前京城临安繁华都市的盛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