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西湖风俗 | 于祠祈梦
来源: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1-25

微信图片_20221125105902.png

于谦像

于谦是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明正统年间,发生了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的皇帝明英宗居然糊里糊涂当上了瓦刺军的俘虏。消息传来,朝野震恐,乱作一团。这时候,身为兵部待郎的于谦却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战。他临危被授以兵部尚书之职,亲临前线主持京师保卫战,终于挽救明朝廷危亡于一旦。后来瓦刺军不得不退出塞外,英宗也被释放回朝。这件事,于谦可谓“一寸丹心图报国”,忠诚可鉴。谁知道事情却并非这么简单,后来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帝位。他当然对于谦恨之入骨,就以所谓“谋逆罪”将于谦杀害。据说临刑之际,“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百姓无不为之痛哭流涕。

于谦小时候曾写过一首《石灰吟》,诗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着歌咏石灰,却道出了他的高尚品格和远大抱负。于谦只活了59岁,英年早逝,然而他一生清廉,生活俭朴。死后抄家,居然发现他一贫如洗。当时的百姓普遍怀念他,景仰他,歌颂他,许多地方都造起了于少保祠。杭州是于谦的家乡,更不会例外,当年有两个地方都建有于祠:一是市区祠堂巷内的于谦故居,俗称于忠肃公祖庙;一是西湖三台山麓的于坟,后来在坟前建了一座于谦祠。

微信图片_20221125105906.png

于谦墓

于谦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民间口耳相传,便又累积了不少有关他的生动传说。明清笔记中,诸如郎瑛《七修类稿》、田艺蘅《留青日札》、余永麟《北窗琐语》、张岱《西湖梦寻》、《快园道古》,许秋垞《闻见异辞》等,都有一些精彩片断可供钩沉。清康熙年间,又有一位自称“古吴墨浪子”的文人,撰写《西湖佳话》,其中“三台梦迹”一篇,专写于谦故事,搜集前人载籍,又加以敷衍生发,便愈发生动感人。纵观于谦传说,有的说他自幼聪慧,出口成章;有的说他有胆有识,不怕鬼魅;还有一些故事,则往往与梦有关。大概正是因为这些梦故事和占梦故事的流播,才使得许多人以为可以到于祠去祈梦。明代张岱《西湖梦寻·于坟》说,“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梦至者接踵,而答如响。”说明随着于谦祠的修建,在明代便已有人去祈梦了。久而久之,杭城风行起这样一种风俗来,每到冬至前一日,许多读书人便会来到于祠宿夜,睡前虔诚礼拜,求于公赐梦,第二天清晨醒来,又要喜孜孜地请人为自己解梦、详梦。

微信图片_20221125105910.jpg

于谦祠

显而易见,这种祈梦风俗只不过是古代梦兆迷信的流变,是在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里滋生出来的一种风俗事象。不过因为它依附在了于谦祠这一名人古迹之上,便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当年民间广为流传的几则关于于谦与梦的故事。

一则故事说,于谦小时候曾经到关帝庙去祈梦。当天夜里,关帝在梦里对他说:“你的功名富贵,终身之事,不消问俺。只问汝长嫂,说的便是了。”说到这里,忽然惊醒。于是于谦便去问他长嫂。他长嫂不懂官阶大小是怎么排的,就胡乱回答他:“八九品官料轮你不着,你只好捡一二品的做做罢了。”于谦一听,满心欢喜,又问:“便是一二品的做做也罢,但不知却是为何官?”长嫂笑着回答:“无非是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侍郎,做尚书、阁老,罢了。你这天杀的,还想着要做到哪里去?”于谦愈发欢喜,以为长嫂说得好。却不知道这“天杀”二字却成了后来被害的梦兆。

又一则故事说,于谦在京师被害,他托梦给他夫人说,他要向皇帝申诉,可惜双目已失明,需要向她借眼。于是于夫人的眼睛顿时瞎了。后来,于谦英魂显灵,向皇帝申诉之后,又托梦给夫人,把眼睛还给她。夫人的双目这才重新恢复了视力。

再一则故事说,万历年间,浙江巡抚傅孟春偶而在于坟过夜,梦见于谦对他说,自己的谥号不当。于是傅孟春上疏说明此事,重新谥曰“忠肃”。

微信图片_20221125105922.jpg

《于谦祠壁画》局部

据说从此以后,人们纷纷传言,说于祠祈梦是如何如何灵验。好事者又在祠侧造起了“祈兆所”,专供人们祈梦。人们还尊崇于谦为梦神。在民间传说的大家庭里,便又滋生出不少有关于祠祈梦的故事来,看似荒诞不经,这中间却往往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寄托了美好的期盼,流露出真切的情感。对于这样一种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简单地斥之为迷信显然是很不适宜的。

微信图片_20221125105926.png

杭州于谦祠山门

今天的于祠祈梦已经不是旧俗的重现,而是在新时代里用新的精神对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青少年来到于谦祠,是为了以于谦为榜样,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继续发扬光大民族精神。而“祈梦”这种古老的方式,则为今天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空间。

资料来源:《西湖风俗》,顾希佳 著,杭州出版社,2004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