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禹杭履迹
 
【城纪精选】处处回头尽堪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李郁葱  日期:2023-03-03

本文导读——

白居易是杭州在时间里沉淀下来的一张文化名片,他与杭州有关的诗文多达两百余篇。而西湖这一名词,最早也是由白居易所推广传播,在此之前,西湖的名字多以钱塘湖称之。在中唐之前,尽管后世称为唐诗之路的,是从长安至东南楠溪江和天姥山的诗人游历之路,杭州当然是不可或缺之地。但在白居易之前,杭州确乎只是一个中转站:一条钱塘江,把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浙东有绍兴,浙西有严州(今建德一带),而杭州居于其间,往往会被忽略。

中唐之后,杭州之美盛绽于世人眼前,到宋时,苏轼、柳永、林和靖等的加持,更是助推了杭州的声名。南宋定都,杭州更是确定了它东南名邑的地位。

杭州有幸,有白居易这样一位诗人作为它的市长;西湖有幸,在它的豆蔻之年,管辖它的市长是一位诗人。白居易对于杭州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他诗文里的那条白沙堤,更应该在于他对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李郁葱)

摄影 金毅(下同)

正文从这里开始——                

处处回头尽堪恋

1200年前白居易和杭州的那场风花雪月                       

距今正好1200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的金秋十月,白居易终于来到了杭州。安史之乱后,在唐朝的版图上,杭州属于中郡,这还是得益于隋炀帝杨广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这一年杭州久旱,西湖水比丰水之年少了一半,好在半湖水中,还有荷叶田田,鸳鸯、水鸭穿梭于其间,这才让人依稀看到江南的底色。而春夏之交时来自长安的邸报让杭州人知道,即将到任的新一任杭州刺史就是在当时文坛执牛耳的白居易。在民间,这还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到杭州去,白居易是想做些实事

822年的夏天,伴随着蝉声嘈杂所带来的烦躁,白居易谋求外任一事终于有了明确的消息:杭州刺史。对于到地方上去,白居易感到由衷的欢乐。毕竟,后世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此时也已是帝国重镇,相对于长安、洛阳、建康(今南京)、江都(今扬州)、江陵(今荆州)、会稽(今绍兴)等老城而言,当时的杭州城还是新兴城市。

其时,城区从城南的江干扩大到城北的武林门(按后世的城市区域划分),城市人口从原来的1.5万户猛增到10万余家,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经济繁荣。

既然要出守杭州,白居易也是做足了功课,比如杭州的社会风俗,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他也一一加以了解。

在就任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除了短暂地担任过忠州刺史之外,他并没有担任过地方上的实职,这一次,对白居易而言,是一次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同样也是一次挑战:他是真正具有施政能力的官吏,还是赵括般仅仅限于纸上谈兵?

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后,白居易的杭州刺史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很不巧的是,白居易到杭州的这一年是个荒年,这也许是为了考验白居易的执政能力。

此前在杭州的唐朝官吏,大多对民生十分重视,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白居易任刺史之前,贞观年间富阳郝县令开阳陂湖;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于潜县令杜泳开紫溪;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后,唐敬宗宝历年间,余杭县令归珧开上湖、下湖和北湖;还有临安县开凿的官塘等,杭州境内兴修的水利设施为数众多,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杭州历代的官员大都兢兢业业,为这一地的繁茂颇多建树。

一个个想法在慢慢地酝酿,但首先还得把情况摸清楚,对于杭州的好感,白居易在慢慢深入,这里有“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社会风俗,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岁时风俗,有“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的西湖夜游……

白居易祈神和他对民生的关注

“维长庆三年,岁次癸卯,七月癸丑朔,十六日戊辰,朝议大大、使持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柱国白居易,以酒乳香果,昭告于皋亭庙神。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杭人。居易忝奉诏条,愧无政术……”

在白居易修筑后世传名的白堤(已湮没,非今日所见白堤,而人们为纪念白居易将错就错)之前,白居易拜祭过各路神仙祈雨,这也是当时对自然的认知所局限的,但如今去读非常有趣,比如这《祈皋亭神文》,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祈神文,白居易把神灵看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高高在上,因为在祈文中白居易说,在此前一日曾“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有应,雨未沾足。”

那边的两个神灵没有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改请于皋亭神。他的言下之意也许是:皋亭神啊,如果你不满足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走着瞧吧!

白居易在祈文中又和皋亭神说,如果你不能解决下界百姓的这个要求,是你这个神仙的耻辱啊!这都用上了激将法了,也许,请不如激!

但雨还是没有下来,杭州城的人心更为焦虑,这个神不行我们再换个神吧。于是半个月后,到了八月二日,白居易祭黑龙神,“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祭龙文》)

在这祈文中,白居易说,答应吧,神,你难道没有需要我帮忙的事情吗?

但神灵们大概是出门走亲戚了,或者对于他们而言,人间的这点疾苦算不了什么,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神明,有理由漠视着这一切。

在祭完黑龙神后,雨没有下,土地像是一张张委屈而焦渴的嘴,等待着甘霖降落。

余杭县又出事了,原来一直在山中与人相安无事的猛虎下山伤人了,而且发生多起,百姓人心惶惶。白居易一方面派驻军去搜寻捕猎,一方面写了《祷仇王神文》:“……尝闻神者,所以司土地,守山川,驱禽兽,福生人也。余杭县自去年冬逮今秋,虎暴者非一,神其知之乎?人死者非一,神其念之乎……”

在白居易在杭州多次的祈神中,这一次驱虎的祈祷好像成功了,也许是搜寻捕猎的行为让老虎感觉到了危险,反正老虎就此在余杭县失去了踪迹。

但神灵们却没有听见白居易最为迫切的心声:下雨。到了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心里清楚,天帮忙,人努力才是出路。

如果说已经开始在建造的防湖堤是为了调节水之丰枯,那么此时,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季节,他先解决民生吧。李泌修筑的六井已经过去四十年,由于地下引水管道多年没有维护,作为饮用水源的六井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的供水。

这么好的一个利民工程难道就废弃了?李泌在刺史的任上可以做到的事,白居易就不能吗?在822年的秋冬季节,他要继续李泌留下来的任务,治理西湖,疏通六井。

缺钱,依然是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依然去化缘。

缺人,州衙里的官吏先顶上,自己首先做榜样,再发动民众。

当重新疏浚六井的工程开始时,那一年的杭州是一个大工地:从城市到西湖的接壤处,疏通六井的工程浩浩荡荡;在下湖和上湖的交界处,防湖堤的工程方兴未艾。

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下一个春节到来之际,杭州百姓又一次能享用到清洁纯净的淡水。白居易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尊敬李泌、怀念李泌。

客观上去看,李泌开凿六井,白居易疏通六井,为杭州的繁荣和扩展创造了条件。这六井遗迹,有的至今犹存,而在唐宋诗文里,这清泉就一直流淌着。

在纸笔之间,白居易修筑了自己的“刺史亭”

“刺史复刺史,刺史何其多!”这是白居易在飞来峰前,想要效仿前五位刺史修建刺史亭时,方外好友韬光法师的规劝。按照唐律,封疆大吏三年一换,终唐一朝,共有九十三任杭州刺史,但留下美名的只手可数,韬光法师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每一任刺史都建一座亭,溪水之上,亭台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白居易听了韬光法师的话,想想倒也在理,如果这亭太多,就不是盛事,而是风景的败笔了,但终究有些败兴,一下就沉默下来。但白居易还是留下墨宝,写下了“冷泉”两字。白居易此刻不知道的是,在两百多年后,另一位牧守杭州的诗人官员,对白居易的诗推崇备至的苏东坡来到杭州,看到白居易题写的“冷泉”二字后,提笔加上了一个“亭”字,完成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合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这一晚回到州衙后,对于五亭之玲珑和清丽终究难忘,披衣在月下徜徉,心中有执念,当宣泄出来,白居易点上了蜡烛,在烛光恍惚间,他不再执着于在山中和溪水上造亭,他要在纸上造亭,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造亭:“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因山洪爆发,“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亭俱毁,冷泉亭也是屡毁屡建,到了明万历年间,移建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岸边。后面的这些故事,白居易当然无从知晓,正如相里造、韩皋、裴棠棣、卢元辅这四位杭州刺史所建的亭子,如果没有白居易的《冷泉亭记》所记载,谁知道他们还在杭州这样风景绝美的灵隐造过亭子呢,想必早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化为灰烬。即使像是留存下来的冷泉亭,它的建造者元藇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声名,也是远远不及写了《冷泉亭记》的白居易,冷泉亭的意义或者也不如《冷泉亭记》,因为那是一种心灵上的苦修和漫游,一种与山水的默契和沟通,是白居易的一次自我化蝶。

西湖边的环境保护从白居易开始

在白居易到杭州的第二年春天,也就是823年的春天,有一天他在西湖边,见有人伐木,一株好好的大树眼看摇摇欲坠,白居易问,这树伐去干嘛?答:当柴禾。白居易一阵心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白居易动用了他作为刺史的权力:西湖周边之树均不允许砍伐。

那么有人砍伐怎么办?白居易规定了惩罚条例,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条例: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所谓葑草,是一类植物种群,比如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以及藻类。除葑草相对补种一棵树,要复杂的多,也只有富人才能有船进行捕捞。

这是白居易在仔细观察后实行的措施,犯了错,富人也好,穷人也罢,都应该受到惩罚,但具体怎么罚,则是执政者的技巧。白居易对西湖有着大爱,他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要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

在白居易离开的数年后,“湖葑尽拓,树木成荫”,西湖之景在岁月中的形成有其幸运的地方,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一些人的到来之故,仅仅是他们的文字和赞誉,就让西湖跃然于世人眼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白居易后来写的《三年为刺史》的第二首诗中,有着一种自责和辩解,因为离任时,他从天竺山带走了两片石。白居易并非惺惺作态,一次他在把玩天竺石时突然想到,西湖边砍伐树木他都要制定法律让人遵守,自己把这石块带回也是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想,倘若每个去天竺山的人回途时都带回天竺山石,那么哪里还会有天竺山的秀美?山石并不值钱,但现在取来,夸张地说是玷污了自己清白的名声,这就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

在西湖防护堤建成之际,白居易宣布,他杭州刺史任上官俸的一部分将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以后的官员在紧急时调用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笔公益基金一直运作到唐末黄巢之乱,黄巢占据杭州时,州衙中的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而白居易任上所修筑的这条位于西湖东北部的防护堤,到明朝时依然存在,除了是水利设施之外,同样也慢慢成为一条交通要道。

之后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这堤不复存在,但人们把西湖上出现在白居易诗中的那条白沙堤当作了一个象征。

 

杭州人对于白居易的怀念是真切的

白居易是杭州在时间里所沉淀下来的一张文化名片,他与杭州有关的诗文多达两百余篇,而西湖这一名词,最早也是由白居易所命名,在此之前,西湖的名字一般被称为钱塘湖。

杭州有幸,有这样一位诗人作为它的市长;西湖有幸,在它的豆蔻之年,管辖它的市长是一位诗人。白居易对于杭州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条白堤,更应该是他对杭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塑造。

在白居易之后,杭州之美盛绽于世人眼前,到宋时,苏轼、柳永、林和靖等的加持,更是助推了杭州的声名。南宋定都,杭州更是确定了它东南名邑的地位。和白居易相似,唐代诗人多有到杭州任职,关注民生是一个传统,从李泌为解决饮水挖六井开始,到白居易之后他的忘年之交李播修筑钱塘江堤也是如此。

在白居易的晚年,写过一首在他的诗作中不那么有名,但其实是他内心真实反映的诗,《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忽忆郡南山顶上,昔时同醉是今辰。笙歌委曲声延耳,金翠动摇光照身。风景不随宫相去,欢娱应逐使君新。江山宾客皆如旧,唯是当筵换主人。”

白堤、六井、万松岭……白居易留在杭州的这点点滴滴足迹,在后来越来越成为一种传说,而杭州人对白居易的怀念是真挚的,若干年后,他们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纪念白居易。这正是应了一句老话: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

其实,杭州人对为他们谋福利的白居易的怀念,在当时的社会习俗中已经表露无疑,在白居易离开杭州后,元稹继续做了几年浙东观察使,偶尔会过江到杭州来,元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了两首诗寄给白居易,诗的题目就叫做《代杭人作使君一朝去》。

其中一首诗这样写:“使君一朝去,断肠如剉檗。无复见冰壶,唯应镂金石。自此一州人,生男尽名白。”

杭州人爱戴白居易,在他离开后的那两年,他们生的男孩中很多人都取名“白”,希望能有白居易的才华和智慧。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